生命的支点/孙毅长老

       春节期间的主日,在家敬拜完后,感觉剩余的时间比以往要多很多。或许是因为这几周电脑的问题而上网不便,不像前一段时间那样时时心系户外的情况;或许也是因为放假期间新年的读经计划还迟迟没有开始;并且这几年已经习惯在主日放下手头的工作等事务,忙于教会的敬拜;总之,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里,心中一时显得有些空落。

当人心里感到有些空落时,最自然的反映就是找些事情来作。节假日的时候通常会是游戏、会友或运动等消遣类的事情;工作日的时候会选择工作、计划或补课之类的。其实,以往主日在教会中的事工性的服侍,也会让我们心里更为充实。

       不过,这一年在家中有更多空闲的时候,心里更加明白地意识到,其实当我们用这些事情或事务来填充自己的时间表,充实自己的心的时候,用一个稍微中性的哲学术语来说,已经是在走向“沉沦”了。“沉沦”的意思不是说我们选择了道德上有问题的事情来作,而是指我们试图让自己的心在这些事情或事务中得着安慰与满足。

       当然这是我们在没有归信基督前无法不去作的选择。但问题是,当我们归信基督后,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生命或生活形态基本上也还是如此。只有在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时间,全心地投入到某些事务中,让自己在事务的进程里,对其结果充满盼望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才不会那么空落。如果我们的心对事务或事物依赖到这种程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事情比喻为某种支架,我们的心需要被这些事情充满,就如需要被担在这些支架或担架上一样。当然人心可能在不同的时段需要不同的支架。比如多数时候是放在工作或事工的支架上;如果我们在某些时段厌恶工作,就会在这些时候更多依赖配偶或异性朋友;或者在某些时段全然地沉浸在电影或游戏中,等等。

       我们的心对这些事情或事务的依赖表达出我们的生命是被这些暂时的、多种的事物所支配着。这些事物成就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成为我们理智上判断其他事情的基本坐标;甚至成为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眼镜。这让我们的心无法得着自由。难怪哲学家们将这种生存的状态称为非本真的生存状态,因为尽管这种生存态度是自我中心的,好像是人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及可作的事情来让自己的心得着满足,实际却没有活出人自己之所是。

       记得克尔凯郭尔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没有一个人能承受被上帝注视哪怕是一分钟。我想这些情况大致对应着: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着在“无所事事”的指控和煎熬下过哪怕是一分钟。在那种让人屏息的焦虑还没有来临到之前,人早已经逃往到某个事物中去了。人靠着自己确实难以从这种沉沦中脱离出来。在不认识基督前,逃离事物就意味着是遁入虚无。

       不过,就是我们这些归信基督的,靠着自己也难以从心所依赖的各种支架中出来。其实,基督的宝血已经让我们在神的面前得以称义,就是说,其实我们不需要作任何事情,即便是多么神圣有意义的事情,以使我们的心得着满足。我们可以从这些支架中起来或出来,而不必面对虚无;因此借着基督这位中保,我们已经得以从神那里得着安慰。

       不过,因信称义的道理,想来我们这些归信基督的人都懂,只是经历这种生命的光景还是要靠基督的恩典。并且这恩典最初可能在我们的眼中会被当作我们极不情愿付出的代价。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地放弃这些让人心得安稳的支架,除非神用某种强迫的方式把它们拿去。不过恩典就在于,就在那一时刻,所有我们可以依靠的支架都被拿去,神让我们只依靠那位主基督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中就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在信心的生命中就经历到靠自己无法经历的那种生命的“基态”。这种“基态”在我们生命中刻下印记。凡是在生命中经历到这个转折点的基督的门徒是有福的,因为若无此经历,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把基督当作主,不可能真正地从众多其他支架中,迁移到把他当作是我们生命的唯一支架上来。

       其实,把主日当作是安息的日子,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事务,来安静在基督及其话语的面前,只是对生命进入到这种“基态”的一种操练。记得有次在美国参加一个非常传统的荷兰改革宗的教会,上午那场完后,多数人还要参加晚上的那场。如果其余的时间再按要求用来默想整理那每次长达一两个小时的讲道内容的话,那个主日基本上就是沉浸在圣经的话语中了。我想这种传统的主日,放在我们这个凡事讲求效率的京城不是太现实。其实就是在那边,一个初信主的看上去有些“虎妈”精神的大陆姊妹在去了一次以后,说了一句,这么耗一天让她有点犯罪感之类的话,就再也不来了。

       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原来传统中的主日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学习在神的话语中得以从世上的事务解脱。如果人还没有经历过这种“基态”的话,有那么一天能从这个世界的各种事务中出来,只是对生命的这种状态的一种体验,并非信仰生活的全部。那些以为主日来作个礼拜,就算是履行完了作为基督门徒的义务,其实还没有摸着基督信仰的实质。基督信仰不是在自己生活的众多事务中再多一件主日去作礼拜的事情,而是我们能否从日常生活中出来,真正经历到唯独以基督为生活的支点,把自己的整个生活都放在这个由十字架构成的支点上。

       生命的这种转变不一定是发生在主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信仰付出代价的时候。虽然最初看上去似乎是在付代价,但神让我们借着外在环境经历到生命中的这个“基态”确实是一个恩典,这恩典表现在:我们在失去各种事物带来的安稳那个特定处境下,才在基督里品尝到了那无此的甘甜与满足。就是在这种处境,在默想基督话语的应许中,在祷告与他的相交中,我们的心品尝到何为真正的满足,这是他的恩典。

       或许,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少人在某些特定的处境下,都经历过基督这样的恩典。但是在这些特别的处境过了之后,我们就又回到了过去依靠其他支架的生活模式。这是我们在日常成圣的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也是神为我们分别出一个主日,并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常借灵修、祷告与读经来与他亲近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这既是出于神赐与的恩典,神的手就会托住我们。如果你曾经历过生命的“基态”,在其中品尝过在基督里的满足,那么,这就成为我们生命的支点、磐石或庇护所。一旦我们的心从这个庇护所中出来,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他事务之中,想要在其他事务中寻找满足的时候,圣灵就会提醒我们,让我们此时已经苏醒的良心有一种不安。因为在这个庇护所中,我们已经品尝过真正的平安。这种平安不仅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难以忘记的印记,它的滋味也是我们不可能在别处品尝到的。因此,如果我们里面还有敏感,那么一旦里面有提醒,就当放下手中的事务,顺服地回到这个庇护所。如此,我们就会更长久地享受到在基督里的满足与平安。

       将此生命的光景称为“基态”,是指它是我们作为基督门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命状态。就如我们每天要花时间梳洗穿戴整齐才去工作一样,我们里面的生命每天也需要借着灵修、祷告与读经而进入到这种“基态”,才会更有力量地去工作。顺服地回到这个庇护所,具体地体现在我们需要花时间去默想神的话语,默想话语中的应许,默想将来天上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及时地回到在基督里的这种“基态”,就让我们经历圣经中所说常常预备,时时警醒的生命状态,会发现自己只有在这种生命的状态下,才有从基督而来的力量去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我们的生活真在这种“基态”上,大概可以说我们是在以基督为支点或中心来重组我们的生活。虽然在这个世上我们仍有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的本分,却不被这些事情或事务所缠累。在需要放下的时候,随时能够放下,来让自己的心只在基督里得着满足。这就是我们在基督里所经历的自由。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因为不需要躺在某个事物的支架上;我们的心是最为充实的,因为这时是最有力量的;我们的心也是预备好的,可以随时面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括基督再来时与他的相见。我们的心也是平安的,即使这是我们生命中最后的一天。

       如果我们是在这种生命的支点上去尽我们在世上的本分,我们的手就会更为自由、更有力量地去完全我们手中的事情。手中的事情不再是为了满足或成就自己的工具,而成为彰显基督之荣耀的见证。这就是一个基督的门徒所活出的因信而称义的生活。

       记得过去在中学课本上读过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会翘动世界。今天我们也可以同样地说,如果我们有了在基督里的满足为生活的支点,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思想系列随笔03)

最后更新于 Feb 15, 2012 13:1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