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灵命有关的那些事——毕德生在《今日基督教》上的访谈

问:关于灵命(Spirituality),受到误解最深的是哪一方面?
:就是以为:它是身为基督徒的一种特殊的样子,而你要想办法去达到那种样子。那是精英主义。很多人因着错误的理由受到所谓“属灵”的吸引,而另一些人则因而退却:“我不属灵,因为我想要去看足球赛或参加派对,我想发展我的工作。”事实上我试着避开这个词。
** 问:很多人认为属灵就是与神情绪上的亲密,是这样吗?**
:那是对于灵命的幼稚看法。我们所谈的可是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跟随耶稣。灵命跟我们两千年来所做的,参加教会、领受圣礼、受洗、学习祷告、正确地读圣经这些东西并没有出入。灵命的内容是很普通的东西。
这种对于亲密的应许,亦是亦非。我们与神确实有亲密时刻,但那就像其他任何一种亲密,是你生活的一环。在婚姻中大多数时刻你不会感到亲密,跟朋友也不会。亲密主要并不是一种谜一样的情绪,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敞开、诚实、一定程度上透明的生活。
** 问:神秘主义的想法不是与此恰好相反吗?**
:我最喜欢大德兰修女的故事。有一回她坐在厨房,两手抓住一只烤鸡,狼吞虎咽、吃得兴高采烈。另一位修女进来,对她的举止和吃相感到相当讶异。大德兰说:“我吃鸡时,认真吃鸡;我祷告时,认真祷告。”
若你阅读圣徒的故事,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寻常人物。他们有狂喜出神的时刻,但是大概十年才发生一次,甚至那对他们也是一场意外。他们没有刻意做什么。我们必须厘清人们对于基督徒生活的错觉。基督徒生活的确美好,却不是按着许多人想要的方式。
问:但是福音派人士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可以跟神建立“个人化的关系”,那不就暗示着某种属灵的亲密?
** 答**:这些词汇在我们的社会里惨遭曲解。倘若亲密的意思是要敞开自己,真诚可靠,而不需要面纱或层层防卫,不需要否认自己原本的模样,那真的很美好。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亲密通常带有性方面的暗示,代表某种完成的经验。因为希望生命更多姿多彩,所以我想要亲密;很少人会想到牺牲、给予、卸下防卫的概念。亲密有两种方式,而在我们美国人的词汇里,亲密通常是与从他人那里得到些什么相关,这可就彻底搞砸了一切。
使用时下文化的语言来解译福音,是非常危险的事。我们的字词定义必须要经过启示和圣经的锤炼与试验。我们有相当好的词汇、语法,也最好开始对此谨慎以待,因为我们东拼西凑地想出一些话来吸引非信徒,这种方式并不好。
问:灵命这个词,甚至在基督徒的圈子里也变质了,这与新纪元运动是否有关联?
**         :新纪元的玩意是老把戏,它已经存在很久了。它是通往“灵命”──我想我们可能还是要用这个词──的廉价捷径。它回避许多平凡、日常生活、身体上、物质上的部分。新纪元是诺斯替主义的一种,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因为它不需要跟洗碗盘、换尿布、上班等等日常活动有关联。它也不用和工作、人群、罪、麻烦、不便缠在一起。
我大半生的时间都是作牧师,差不多有四十五年。我很爱这工作。但是老实跟你说,最让我感到有压力的人,就是那些跑来问说“牧师,我如何可以成为属灵之人” 的信徒忘掉“属灵”这个词吧。好好爱你的丈夫,听起来如何?那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他们想听的不是这个。学着爱你的孩子,按着他们原本的样子接纳他们,听起来怎么样?
我的名字根本不该跟“灵修学”有任何关联。
问:但你确实和“灵修学”有关联。
:我晓得。几年前,我在维真学院的职位是“灵修神学”教授,这可让人很尴尬,你说怎么办?
**        问:你让“灵修学”这个词听起来很乏味。

**        答**:我不是要暗示说,我们这些跟随耶稣的人毫无乐趣可言,没有喜乐、没有丰盛或狂喜。只不过,福音不是消费者所认为的那回事。当我们用属世的价值来给福音打广告时,就是在欺骗大家。我们欺骗他们,因为其实福音是一种新生命,它包括了跟随耶稣,包括十字架,包括死亡、被悦纳的活祭。我们是在放弃我们的生命。
《马可福音》对此的描写非常生动。这卷福音书的前半部,是耶稣向大家展现要如何生活。他医治每个人,而就在福音书过半的时候,他换了焦点。他开始让大家看到,要如何死:“现在你们得着了生命,我要教你们如何舍去。”这就是完整的灵命生活——学习如何死。当你学着如何死,就会丢掉那些错觉,而开始能够有真正的亲密和爱。
那包括了一种学习而来的默从不动(passivity),好让我们在关系上的首要模式是接收、服从,而不是给予、获取、做事。这方面我们表现得不太好。我们被训练成要武断、攫取、使用,或是要消费、表现。
**        问:悔改、向自己死、顺服──这些并不是非常吸引人进入信仰的诱因。
答**:我想,你这样看事情的那一刻就已经陷入了麻烦。因为这就等于我们加入一个消费的世界,所有事物就变成:去设计一种能给你某些东西的产品。其实,我们不再需要更多、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是学习如何生活。
我想人们虽然对消费取向上瘾,却已经觉得厌烦了。如果我们以好处来包装福音,就是在准备让人陷入失望的陷阱。我们告诉他们的是谎话。
这不是圣经所写的方式,不是耶稣来到我们中间的方式,不是保罗传道的方式。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搞来这些东西的?我们有教科书。我们有圣经,而大多数时候,经文所说的都是“你走错方向了。要掉头。文化是毒害人的。”
我们可曾发现,迦南的巴力文化,是怎样重现在美国教会文化当中的?巴力宗教所说的,是那些让你感觉很好的东西。敬拜巴力,就是全部沉浸在“我能从当中得到什么”里。当然这是不可思议的成功。巴力祭司所招聚的群众,与跟随耶和华的人数的比例大概是二十比一。当中有性、有刺激、有音乐、有狂喜、有跳舞。“朋友们,这里有女孩。我们有雕像、女孩和庆典。”这真是美好的东西。而希伯来人有什么可以回应呢?神的道。道算什么呢?好吧,希伯来人至少有庆典!
**        问:话虽如此,基督教信仰的好处或是诱因,是救恩,不是吗?“当信主耶稣,就必得救”,这不是我们可以合理地用来吸引听众的话吗?**
**        答**:这是我们所拥有最伟大的话:“救恩”,得救赎。我们从一种没有复活的生活方式中被拯救出来,也从自我当中被拯救出来。定义灵命生活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对自己感到厌倦、受够了,于是开始走向更好的,也就是跟随耶稣。
但是当我们开始用好处来描述信仰的那一刻,反而是恶化了自我的问题。“有了基督,你会更好、更强壮、更讨人喜爱,你会享受狂喜。”但那只是更多的自己。反而我们要让人们对自己感到厌倦,才能开始注目于耶稣。
我们都遇到过某种属灵的人。她是个美好的人,爱主,时时祷告、读经。但是她所想的,尽都是她自己。她不是个自私的人,可是她总是位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中心:我怎样能作更好的见证?我怎样能把这事做得更好?我怎样能更妥善地处理此人的问题?都是我、我、我,她处在难以看出的伪装之下,因为她属灵的话语让我们无从察觉。
**        问:所以,我们要怎样想象基督徒的生活呢?**
**        答:**上周日在教会,有对夫妇坐在我们前面,带着两个捣蛋的小孩。在我们后方两排的长椅上,有另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发出噪音的小顽皮。会众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所以这些人已经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的小孩早已离家自立多时。结果,崇拜的情形不是非常理想。但是会后我看到六七个年长的人过来,搂搂这位母亲的肩膀、摸摸小孩的头,以同情之心待这位母亲。他们大可为敬拜受到干扰而皱眉瞪眼的。
为什么人们会要去这样的教会,而不去那些提供托儿服务、有空调、可以安心休息的教会?嗯,因为他们是路德宗信徒。他们不介意陷入惨况。他们是挪威的路德宗信徒!
而同样是这间教会,最近才接待过一位年轻妇女,她带着一个婴儿及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小孩数周前受洗,但她身旁没有男人。她从未结婚,而且两个小孩不是同一个父亲所生。她出现在教会、要让孩子受洗。她是个基督徒,想要遵循基督徒的方式。所以教会中一对夫妇担任了教父、教母。现在教会中有三、四对夫妇每周日会和她相聚。
这教会中的“喜乐”何在?他们是冷峻的挪威人!却大有喜乐!他们过着丰盛的生活,只是不同于非基督徒所想的丰盛方式。我想,像这样的教会中,有许多的事发生,他们真的是全然反文化的。他们充满喜乐、忠心、顺服和关怀。但你肯定不会从教会增长的文献中读到他们,是吧?
《今日基督教》,2005年3月

最后更新于 Sep 25, 2012 06:3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