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秋季号卷首语

中国家庭教会是在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教会。由于神自己的作为,家庭教会目前似乎已经走过了一个阶段,而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城市,新一代神的仆人及教会正在兴起。家庭教会以往被简单地称之为“非三自教会”、“地下教会”的时期已经过去;教会正日益走出相对封闭的私人家庭,逐渐进入到这个社会的公共领域。在这个背景下,家庭教会的身份认同问题就突显出来;新一代的教会如何继承以往家庭教会的属灵传统则成为我们所当关注的问题。

家庭教会以往主要是以其“不是”什么而被指称的,例如她不是“三自系统的教会”,或者她不是得到政府认可的公开教会等。以这些“不是”来理解家庭教会之所是,在有些情况下会发展出一种简单的思维:凡对方所赞同的,我们就反对;凡对方所反对的,我们就赞同。这是“文革”时期流行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其实是把自己建立在对方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自己独立的根基上。一旦对方消失了,自己这方也就失去了身份认同的参照或基础。今天,家庭教会已经不再需要以其与“三自”的对立、与政府的对立、或者与世界的对立,来表明自己是家庭教会。

其次,家庭教会之为家庭教会,并非由其聚会的外在场所是私人家庭来决定。如果只涉及家庭场所问题,就是试图要以此赋予家庭教会一种“家人与朋友”的私人性质,从而使其与社会公共领域完全隔离。其实,我们不需要把与世界的隔离看作是家庭教会的主要特征。家庭教会作为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社会团体,完全具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义务与权利。并且正是在这种参与中,教会将其作为群体当有的社会见证显明出来。

因此,家庭教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的根基既非那些她所不是的对立方,也非其聚会场所或其中聚会的人,而在于她所依靠的耶稣基督,在于她被托付的神的话语,在于其所承载的两千年来教会的大公传统。对中国家庭教会属灵传统的反思不应只局限于中国教会所经历的上世纪50年代后的这一段历史,而应当放在整个中国教会成长的历史中,放在神的普世教会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并不期待这种反思的目的是要找到中国教会特有的属灵传统;而是期待在每一代中国教会的历史中,看到神在他自己的教会中所留下的属灵印记。其实在各时期可能有的不同印记中,也一定存在着普世教会共有的那种印记:与基督一同背负十字架,一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在神的眼中,神的教会只有一个。中国教会是普世大公教会的一部分。

中国教会不应当是带着民族主义色彩的教会。不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会。历史上,当民族性成为教会的特质(如二战前的德国)时,教会就失去了耶稣基督这一根基。如果确有中国教会的“本土化”进程的话,这个进程乃是神自己在数代中国教会的历史进程中所做成的工作,而不是某一代人刻意所能够做成的工作。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很难划分出哪些属灵传统是中国家庭教会所特有的,并对这种特有传统给出准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生命的印记上对家庭教会的特征给出一些现象方面的描述。本期神学思考栏目中所选的前几篇文章中,不同的作者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些生命的印记给予了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教会转型的过程中时常提醒自己,警惕是否偏离了以往家庭教会的传统。

例如,家庭教会的传统注重个人重生的生命,特别是内在生命的更新与成长;在教会群体中,表现为肢体间有深入的生命的相连,有那种生命共同体式的团契精神。今天当教会向制度化的“堂会型”教会转型时,如何保证其肢体间能够建立相互的生命连接?

例如,家庭教会传统有着为主及其福音真理甘愿将生命摆上,甘于为主受苦的心志;有着能体恤更多民众的需要,且愿意与社会最低层在一起的不怕吃苦的精神;也有着向地极广传福音的普世眼光。在当前世俗化、消费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有那种乐于为主吃苦的心志?我们是否眼光完全向内,只看到自己教会的需要,只注重制度化的建设过程,而失去了乐于走出教会把福音传到地极的心志?

例如,家庭教会传统坚持教会自主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强调政教分离的原则,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分别的原则;不随从这个世界的风俗,时刻提醒自己站稳在耶稣基督这一根基之上;不与任何具有政府色彩的或者非教会性的机构相联合。这是否依然是我们今天在与政府对话的过程中,在愿意参与这个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例如,家庭教会传统强调终末论的神学立场,从基督快要再来的角度看待今世的生活。在当前世俗化、消费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一个清楚的、在此世寄居的基本生存态度?

这里只是现象性地列举,其中核心的因素就是:教会在这个新的时期中是否仍然能够与基督一同走十字架的道路?这依赖于我们的里面是否有同一位圣灵的引导与感动,正如保罗所嘱咐提摩太的:“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从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地守着。”(提后1:13-14)守住善道,在我们的里面需要有与我们的父辈相同的圣灵。尽管以利亚留下的衣服可以帮助以利沙渡过约旦河,但以利沙成为神人以利沙,确实正如他所求的,乃是因为“感动以利亚的灵感动以利沙了”。

本期神学思考栏目对于中国教会属灵传统的反思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教会与世界关系的反思。相信不同作者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文章会给关心此问题的读者带来启发。但愿这些问题能够继续地激发我们神学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