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掉蹬掉脚下的那块石头1——加尔文《基督教要义》论基督徒生活 文/孙毅

一、“金书”在《基督教要义》中的位置

1、为何要先讨论“基督徒生活”

今天我们会从一个专题的角度来探讨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以下简称《要义》)的丰富内容。确实,他的这本《要义》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与主题,如果我们只是笼统地谈的话,可能会很难深入进去,不易理解他要传递给我们的那更为深刻的思想。

为什么要选“基督徒的生活”这个在第三卷中讨论的主题呢?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这个论基督徒生活的部分,即《要义》三卷6至10章(或6至8章),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被认为是加尔文这本书中非常重要、影响非常之大的部分,常被作为单行本来出版。其二,我也想借着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个部分,来纠正对《要义》的某种误解,即单纯地把这本书当作是一本系统神学的教科书。教科书是20世纪才出现在大学教育中,并且只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加尔文的《要义》对于系统神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本书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系统神学教科书。按加尔文写作本书的用意来说,它是一本指导书:指导敬虔之人如何去过一个敬虔的生活,指导信徒如何去阅读和理解圣经。总之,它是与一个想要真心寻求过敬虔生活之人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书。这是我们今天首先选这个专题来一同探讨的主要原因。借此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只有带着这样的用心去读他的这本书,才可能读进去。

**     2、“金书”所处位置的意义**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讨论“基督徒生活”这个部分(金书),在《要义》第三卷中被放在信心(2章)、悔改(3—5章),以及因信称义(11—18章)、基督徒的自由(19章)这两组主题之间。我相信,作为加尔文一生都在不断修订的书,他不会随意地把这个主题放在这里,放在这个位置一定有他的考虑。如果要按我们今天的系统神学,我们会把“基督徒生活”作为称义后的成圣过程来理解,因此会放在称义之后的位置。为什么加尔文会把这部分放在悔改与称义之间来讨论?换言之,为什么他会在讨论因信称义前来专门地讨论基督徒的生活?

今天,我们有时会比较狭义地将《罗马书》中所说的“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10)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会得救;好像一个人不需要经过什么悔改,也还不知道什么叫悔改,只要在口里跟着带领者作一个决志的祷告,心里认为自己已经相信了耶稣是基督(可能还分不清是头脑相信还是心里相信),就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这样就把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变成了一个廉价的恩典。

但在加尔文这里,信心结出的果子首先是悔改。悔改意味着人生的一个根本转向,其中既有这个人对自己的痛悔与绝望,也有从神赐信心中来的圣灵的安慰。有此经历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轻松的过程,就如某种十分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达——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挣扎到死去活来的过程。用一个比喻,就如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的一块松动的石头上,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他的生命迟早会随着这块石头一同坠入到望不见底的深渊中。他只有两个选择,或者随着这块石头一同掉下去;或者抓住从上面放下来的那根藤条。而后一个选择并不只是手抓住藤条就算完了。悔改所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人是否愿意作出一个决定,在他还有足够的力量抓住藤条之际,蹬掉脚下的那块石头,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这根藤条,由它把自己荡到对面那块更为坚实的磐石上。内心中没有经历过蹬掉脚下石头所带来的焦虑与挣扎的人,不会从“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只有经历焦虑与挣扎后还愿意作出这个决定的人,内心中才会知道“心里相信”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信就不是头脑中的信,而是从心里出来的信。因信称义是就这种信而言的。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个以悔改为起点的生活,是一种“悔改的生活”。当然,这种生活也是我们称义后所过的成圣的生活。悔改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是一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或一劳永逸的。

二、敬虔即意味着一种圣洁的生活方式

现在让我们进入到三卷的6章,看一下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样式。在加尔文看来,基督徒生活是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生活。

**    1、敬虔的基本含义**

在当时的拉丁语境下,Religion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宗教”,但在更直接的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敬虔”。加尔文在他的这本书中常把信徒称为“敬虔的人”。因而他这本书的主题,由其书名引来的一个可能理解,就是“基督徒敬虔生活的指导书”。在1536年版的标题中,这本书就被描述为“包括几乎一切敬虔之要义”。其实从内容上来看它比较接近于一种教理问答手册,试图更加贴近信徒的实际生活。不仅结构上比照了路德的教理问答,形式上也被设计成一种开本较小而可以直接放在口袋中的生活指南。

加尔文在三卷6章的1节阐明他写这个部分的主要意图时,这样说道:“我只要阐明敬虔的人如何被指导过一种正直的秩序的生活,为此我想简要地立定一个普遍的准则,使信徒能用来鉴察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足够了。”在这个意义上,基督徒生活的总的特征就是敬虔,或者以一个敬虔的心去过一种圣洁的生活。因此,对于敬虔的理解就十分重要。

我们有时对敬虔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敬虔主要体现在我们在内室的祷告多么火热,对圣经多么熟悉,在教会中的服事多么殷勤;即主要是从“属灵的”方面来理解敬虔。这当然是敬虔的主要方面,但如果我们对敬虔的理解中包括了通常所说的圣俗之区别,那么,这种理解相对宗教改革家们的理解就显得狭窄了。中国本土教会自20世纪10—20年代出现时,主要受到敬虔派与灵恩派的影响。由于这些神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中国家庭教会都倾向于从“内在属灵的”角度来理解敬虔,即把敬虔与内里生命的光景紧密联系起来。

但加尔文理解的“敬虔”,不只是指一种内里生命的火热,而同时表现为一种敬虔的、建立在圣经教导之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加尔文式的敬虔,从内里角度看,主要体现为内心对神及其话语的敬畏;从外在角度看,这种敬虔表现为一种可见的生活方式。因此,一个敬虔之人的生命既有内里心思意念的更新,也表现在外在义的生活行为上。在6章2节,加尔文直接强调这爱义与行义两个方面都出于神:“首先,神要我们爱义,虽然这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倾向,神却能赐给我们,并将之刻在我们的心中;其次,神给我们立定行义的准则,免得我们在行义的热忱中偏离真道。”

**    2、基本动机/动力是追求圣洁**

追求过一种圣洁有秩序的生活,在加尔文看来,其基本的动机不是想靠圣洁生活与基督联合,不是想靠着自己的善行去赚取在神面前的义,甚至是要求得他的喜悦;如果是出于这个动机,那么这种生活就是一种律法主义支配下的生活。我们常使用“律法主义”这个词,但我们需要在上述含义下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在加尔文看来,我们能够过一种圣洁有秩序的生活,乃是因为我们已经被基督所洁净,与基督的联合正以此圣洁为基础。因此,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动机是,过一个配与他联合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所蒙的恩相称。福音书让我们看见,不是彼得努力做了什么使耶稣上到他的船上,乃是耶稣先上到彼得的船上;当彼得顺服地照着他的吩咐做了之后,彼得受到祝福;而当彼得认识到他是谁,才说:离开我,我是一个罪人。

既然追求敬虔生活动机是出于感恩,出于要过一种与所蒙的恩相称的生活,目的是为了印证自己已经成为神的儿女,那么过这种生活最基本的样式就是效法基督。如加尔文所说,神使我们得儿子名分唯一所附带的条件是:我们的生活要效法基督的样式。因为唯有在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身上,才能最好地彰显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是什么样式的。

3、每日的操练

这种生活方式是可以操练的,即在真道的基础上,落实在日常每天的生活中,并且显明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今天看来,这种操练是为了让生命有所改变,更接近耶稣基督的样式;免得我们只是有过高过多的属灵知识,懂得评论或批评他人,自己却什么事也做不了,这是当今知识时代的人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敬虔派在讲生命的操练时,确实同时讲内在属灵生命与外在的生活,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但一种被误导的敬虔派传统,似乎只是强调个人内室里的操练;一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就以是否有圣灵的感动来作自己的依托。尽管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事,从最终的意义上看,是要看圣灵的引导;但在人还不是那么明白圣灵的引导的情况下,照着神的话语去做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操练。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处境下,即使内心没有意识到圣灵的感动,可能充满了自己的挣扎和不情愿,但若是神的话语要我们去做的,我们还是要照着圣经的教导去操练。

在加尔文看来,人生命的转变是一生的事情,要落实到每天日常生活的操练之中;因此,人生就是一个走向天国的旅程。我们既不应当懒惰,以至生命没有什么转变;也不当对自己失望,似乎看不到生命中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当在神的真道上不停息地努力前进,我们不可因自己缓慢的速度感到绝望,因为即使我们的进度与所盼望的不同,但只要今天比昨天更进步,我们就不至于一无所得。”(三卷6章5节)

三、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加尔文从三个方面描绘了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信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    1、自我否定**

加尔文区别了自我否定中的两个关键步骤,这可能是我们以往不太注意的。

第一个步骤就是人要离弃自己,为要使自己能用一切的才能服事神。这种离弃是哲学家们完全不能理解的。哲学家对人生的讨论涉及不到这个部分,因为这个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只有基督教的哲学才涉及到人这方面的真理,而这是根据圣经所得出的。从这里所用基督教的哲学这个词可以看到加尔文过去所受的人文学科的训练。在《要义》中的很多章节里,加尔文常常和哲学家对人的教导作对比,告诉我们从圣经中来的哲学要远远高于一般哲学家的教导。这里基督教哲学的意思就是基督信仰中的人生道理,这样的人生道理来源于圣经。其实这个圣经的基本真理就是关于生命的基本真理,也就是主耶稣告诉我们的,凡是要保全自己生命的就会失去生命,凡是失去自己生命的就得到了生命。

注意这个地方强调的自我否定的第一点,不是否定做这件事,或者做那件事,这个是次要的,那已经是第二个步骤了,那里才涉及我们要在做的每件事情上寻求神的心意,在事情上如何寻求神的心意,以及由此形成合神心意的想法、计划和愿望等。第一步就是否定你自己,就是整个的生命,整个的你,这就是我刚才所用的比喻,就是我们站的这块石头松动了,我们要不要把它踢开,抓住一个东西,荡过去站在一个更坚实的地方。当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这其中我们会产生以下的焦虑:这个石头如果踹下去的话,我站在哪里呢?它是整个生命的支点,大家注意到这个比喻要说的,是整个的你、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整个生活需要被否定。一般来说如果我们不抓住另外一个东西的话是不可能让自己悬空的;人也不可能悬空,如果我手头上没有抓住东西就把石头踢下去的话,那我肯定就摔下去了。所以我的信心就在于我抓住的这个东西是牢靠的,如果是山上顺下来的一根藤条,我拽一下觉得还可以,这个就需要你的信心。所以否定自己需要信心,需要你抓住一个东西,并且相信那个东西是你一直可以抓住的;另外,如果你的脚还放在石头上的话,你就是抓住了藤条,它也不能把你带走,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把石头踢开,一旦凭着信心踢开了,这根藤条一下子就把你带到另一个地方,对面那个踏实的地方。

圣经里是如何来讲这个转变的呢?其实就是悔改的转变,保罗比喻说,过去我们是生在野橄榄树上,跟救赎、神所拣选的以色列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着神的怜悯和基督的救赎,我们被从那棵树上剪掉了,是完全剪断了,拿过来接到耶稣基督这棵葡萄树上。所以耶稣在《约翰福音》中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这根枝子如果不接到葡萄树上,它就死掉了,因为它是完全被剪断的。所以枝子必须接到葡萄树上,从葡萄树上得到营养才可以结果子。这两个步骤必须要发生,我们才能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哪两点?第一,剪断;第二,接上。然后枝子才能活。没有这两点的话,枝子只有死路一条;剪掉之后没有接,枝子也是死的。这就是悔改带来的重生,剪掉和接上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是否有这样得救的确据,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深切理解和经历了在基督里的悔改。

按我们今天的神学解释,这是一种身份或主权意义上的彻底转变。即便我称义的时候没有那么深切的经历,但客观上我们的老我已经死了。主观上我们是随后经历到这种变化的,可能我们受洗之后一年、两年才慢慢经历到里面的死。我自己是属于比较慢的那种,我当时受洗的时候不是那么清楚。有时候我们经历很重的恩典,但是自己其实不是那么清楚。所以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注意到的,不要把这样的恩典变成廉价的恩典,我们要在我们内在的经历中经历我们的死。其他的宗教如何去经历这种转变呢?(我只是在对比,我并不说其他宗教也要经历这里说的悔改。)前一段时间听到北大的高才生出家,带给社会很大的震动。我在没有信主之前非常羡慕出家,认为出家之后就可以摆脱过去一切的东西,给过去画个句号。在其他宗教里死并不一定带来复活,但是在基督信仰里与基督同死就一定经历到他的复活,因为主耶稣已经复活。我们内在需要经历“出家”,你给自己的过去画了一个句号;过去所有的理想、梦想,都终止了,生活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基督里你是一个新造的人,这个就是加尔文所说的第一个步骤。否定自己,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放下自己,然后再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放下自己,那是不行的。

一个人只有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第二个步骤才对他有意义,即不再寻求自己的事情,而是做合神旨意的事情。这个步骤所侧重的要点是人学习将所从事的一切事情、计划交在神的手中;学习交托。如果已经经历到第一个步骤,经历到与世界的分别,就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进入到这个世界,即明白神对他在某个岗位上的呼召,从而操练在某些具体的行业与事项上去跟随并荣耀基督。这样,以后在世界中所做的事情才可能从根本上被算在基督的名下。

加尔文不只是说明了自我否定的含义,同时也从两个层面或角度说明了认识及操练自我否定的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借着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并操练自我否定。在加尔文看来,圣经中要我们爱邻人,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自我否定的话,我们不可能行出这个命令。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下意识所表现出的无法克服的问题就是骄傲。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我们比其他人强,这是我们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你就是在别人面前说话再谦虚,你再有意地把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但是心里面仍然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加尔文认为这是我们所有罪中最重要的一个罪,它造成我们和其他人交往的障碍,也是拦阻我们去实践爱邻人的最大的问题。我们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怎么才可能做到看他人比自己强,做到真正地爱他人呢?关键就在于是否经历到了自己的死,经历到了对自己的绝望,经历到了重生;如果经历到了,你就一定会经历到他人比你强,那个时候你爱他人才有可能。经过这一关,为着帮助他人的缘故,神可能会给你更多的恩赐。他赐给我们一切恩赐并将其托付我们所附带的条件是:他要我们用这些恩赐使邻舍获益。“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4:10)

其次,操练的第二方面是我们和神的关系。如果没有经历到自己的死,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向神祈求我们想要的东西;一旦神给的是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我们肯定会抱怨,在这里加尔文强调,我们必须经历到自己的死,才能与神有一个合适的关系。在这方面,常遇到的一个试探就是,我们非常害怕并厌恶贫穷与卑微的生活处境。因此,我们常下意识地把财富和荣誉当作是神祝福的标志。然而,我们里面下意识把自己打扮成追求长进,或者为教会而做,为某个属灵的目的而做;如果我们确实经历到自己的死,那么这些是真实的;但如果还没有经历到自己的死,这些都只不过是借口,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富足、自己被其他人承认;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最恨恶的是贫穷,最恨恶的是不被他人承认,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在上帝面前所求的往往都是这些。只有当我们在神的面前经历到死,我们才可以平安、甘心乐意地去接受神为我们安排的每一种处境,即便是贫穷,即便是不被别人承认、众叛亲离,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出于神,我们就乐意接受,这样的关系取决于对自我否定的操练。

2、背负十架

“背负十架”作为基督徒的生活,是每个基督徒必须面对的一个功课,是一生的操练。我过去的理解稍微有点不太确定的地方,以为否定自我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我刚才提到,首先发生客观的变化,然后是主观的承认,照这个理论,确实在称义的一刻,就有了重生,在客观地位上讲是一次性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从加尔文的讲法来看,他主要是从主观经历方面来谈自我否定,这样,自我否定就不是一次性、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逐渐明确,借着操练能够更加确定。所以自我否定到后面,在操练中主要是借着背负十架来操练。敬虔的人想有更高的追求,即成为基督的门徒,那么,神也会借着苦难来操练他们。

** 为何要背负十架?**

背负十架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我们遭遇到的是我们不想遭遇的苦难,我们不得不背负这十字架,不是我们主观选择要去经历我们所不愿意经历的苦难,苦难有些是来自环境、外在逼迫的。承受、经历这些苦难、背负十架对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加尔文认为神是要借着苦难来操练凡愿意跟随他的门徒。但为什么一定要用苦难来操练门徒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是耶稣基督我们主的生活样式,他的生命就是这样。他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要甘心地顺服父的旨意,为我们这些人背负十架。因此,凡为父所收养并视为配与他联合的人,都当预备承受苦难。我们从苦难中得到的安慰是,与基督的苦难有份,就与他的荣耀有份;与他的死有份,就与他的复活有份。

十字架的苦难对我们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勒住我们心里傲慢的本性,操练我们的顺服和忍耐。换句话说,按照我们自己的本性、过去的老我,我们不可能凭着自己活出顺服和忍耐,加尔文即便是世界上最敬虔的人,如果没有经历十字架的考验,那么他也会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依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只有经历过十字架对付的人,才能够学习完全依靠神,没有经历过十字架对付的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的罪性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经历到十字架。
即便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也是借着苦难学习了顺服,我们今天也当借着患难学习忍耐,借着患难学习顺服,好让我们的生命能够更加完全,好让我们能够学习更加依靠神。

概括起来,关于经历十字架,加尔文讲到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除非经历十字架,否则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神,他所说的自我否定的第一个方面,用上面的比喻来讲,我们可以完全抓住那根藤条,脚可以松,这并不是凭着我们自己,而是往往需要苦难和磨练;二是只有经历十字架,生命才能够得以完全,更加顺服忍耐,除去我们生命的渣滓。在这个地方,加尔文跟哲学家的看法作了一个对比。即从苦难的角度,讨论了斯多葛派对忍耐的理解。斯多葛派对忍耐的理解往往是将其理解为被动的;忍耐就是我别无选择,不得不去经历。因此,斯多葛式的忍耐操练的目标是,既然我们是在一个无可奈何的世界,我们去学习面对命运,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情,波澜不惊,非常“酷”的形象,用一个负面的词语来表达,就是达到一种麻木的状态,这就叫忍耐。而基督徒所说的忍耐与他们不同,保罗举出两个方面,一是与哀哭的人同哀哭,在忍耐及经历痛苦的时候可以在神面前释放出来。主耶稣说,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哀恸完全可以表达出来,但是是在神面前的表达;第二是主动去预备,这种心态是相信我们所有经历到的,即便是苦难,也是出于神的公义、公平和恩典。在经历神的管教或者外在逼迫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抱怨,至多是当作神的管教而感恩;但这还不够,还要在这过程中经历神的公义、公平,借着管教让你的生命更加完全,并借此感恩。当你经历了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就是忍耐,是从神而来的忍耐,是与哲学家的忍耐完全不同的。

3、默想永世

加尔文对默想永生的谈论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今世的基本态度;另一个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基本行事原则。

对今世的基本态度:轻看,不要去爱。不是恨恶,而应是在感恩之中的轻看。一方面,为着神在现实生活中所给予的祝福感恩;另一方面,也知道这并非是神给我们的最好东西。

加尔文用了两个字来描述基督徒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轻看。就是圣经所说,不要爱这个世界。轻看就等于不爱世界。注意,轻看不等于恨恶这个世界,轻看是带着上帝给你在这个世界的祝福和感恩来看这个世界;轻看是和感恩的心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过去曾经有过追求和梦想,希望能够过上好的生活。是神让我们有人生的回转,把这一切都放下,但神依然赐给我们所必需的:赐给我们食物,赐给我们衣服,赐给我们的房子,赐给我们朋友等,如果神赐给我这些,我就享受神的祝福;但如果神没有赐给我一个房子,与人合租,我也把这当做是神给我的一个祝福,几个人住在一起也是很快乐的。带着感恩知足的心来轻看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

这个基本态度可以转换为我们的行事原则。加尔文这里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原则是有的好像没有,这依据的是保罗的话:“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林前7:29—31)因此,我们在什么境况下都当知足,“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1—12)这是轻看态度具体表现出的行事原则。

第二个原则,就是作神的好管家,把你从事的职业当成神呼召你从事的天职。这个原则与和邻人的关系稍有关涉,当一个人经历到了舍己,神会通过祝福你来祝福其他的人;这也涉及到对恩赐的看法,神给你恩赐主要的目的不是祝福你自己,而是要祝福其他人,也即教会的肢体和生活中的邻人。如果你真的经历死和复活,你就可以蒙神的使用;就如你在一家公司做事情,在几件事情上通过考验证实你是可靠的,就会得到重用一样,在神的面前真的经历你的死,神会加给你恩赐,使你成为神的管家,透过你去服侍其他的人。这样,你所从事的某种行业或做的某些事情就可能是神特别交托给你去做的事情,为的是服侍神,成为他的管家;你所做的成果,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服务其他人。这就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涉及到的那个主题,宗教改革的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节俭的精神,作上帝管家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在其发展早期,不是每一个铜板都沾着血;早期资本主义是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到了后期背离了基督教的精神后,才变成赤裸裸的谋利的手段。所以从基本行事原则上来看,把你所做的工作、所从事的行业当成是上帝对你的呼召,把神给你的祝福交托,使自己成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管家,这是个基本原则。

第三,预备/喜乐地面对死亡。今世行事的原则不是只涉及和世界的关系,也体现在你随时可能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能面对耶稣的再来。涉及到如何看待死亡,积极面对将来的生活,面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生命。从本性上来说,上面所说的每一种操练,否定自我、背负十架、默想永世中都会面对人罪性中非常顽固的那些部分。而到了这里,我们所遇到的人罪性中最顽固的东西就是我们害怕死亡。害怕死亡使我们不能积极面对死亡,不能乐观地面对死亡之后的生命。道理上似乎都明白,死亡不过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死亡就是一扇门,一个人从这里迈出去就进入一个新的广阔天地。但理智上明白是一回事,下意识恐惧是另一回事。一旦遭遇到死亡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产生恐惧。这里,基督徒生活的操练就是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要借着圣经的教导,带着从圣灵中经历到的喜乐与盼望,更多明白神预备了更好的,思想死后的生命对我们是多么美好。如果我们花时间去思想这个方面的话,我们就会理解保罗所说,不是乐意脱去这个,乃是为了穿上那个。我们并不追求早一点离开这个世界,脱离地上的帐篷,但如果到了神接我们去的时候,我们也能随时积极喜乐地离开这个世界。总之,积极预备主随时可能再来,面对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我们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是基督徒在今世生活的一个必要态度。

————————————————
1    本文是根据孙毅长老于2011年1月15日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文字经过本人的修改。

最后更新于 Sep 26, 2012 07: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