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少的“一件”是什么?/新的路

一、

在符类福音中,记载了一个人向耶稣询问永生的故事:马太福音说他是少年人,记载的是年龄;路加福音说他个官,记载的是职位。耶稣在和他交谈后说道:“财主进天国是难的。”由此,我们知道他是个有钱人。所以,这个人又被称为少年财主;或者当官的少年财主。虽然马可福音是福音书中最短的,但是对耶稣生平的许多细节,记载却常常是最详细的。马可福音比较完整地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场景:“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可10:17)福音书作者没有说到这个人的年龄和身份,他记述的重点,是这个人的态度和品格。

在这里,耶稣的行路不是一般的走路,而是他定意走向耶路撒冷。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看见了他,就“跑来”,是不是很殷勤?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衣着光鲜的、当官的有钱人通常是不跑的;他要行为庄重,四平八稳。这个人不仅跑,还跪在耶稣面前,是不是很尊敬耶稣,或者很敬虔?接着,他殷勤而敬畏地问耶稣问题,是不是很好学?问的问题很特别:“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问这样问题的人,是不是一定很属灵?所以,马可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把一个人的形象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在这里,有一个殷勤的,敬虔的,好学的,甚至可以说属灵的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子孙,主动地来到耶稣面前,向他询问:自己应该怎样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对此,你我怎么看?我们常常听人评论说,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问题出在哪里?许多人认为,他是想靠着自己“作些什么事”,去换取永生。我们要问的是:问题的症结,真的是他想用行为来换取永生这么简单吗?

举例来说:如果你我在牧养教会或传福音的时候,有一位基督徒看到你,就跑来,谦虚地问你同样的问题,你怎么想?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挑这个属灵追求者的毛病?同样,这是一个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神的选民,就是在契约中有永生保证的人。就像基督徒一样,来到教会,信了神也受了洗,自然而然就是“神国的子民”,可以平平安安地享有永生了;我们最多要问的,只是一个灵命继续长进的问题。

我们来看耶稣怎样回答这位年轻人的问题:“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我们先思想耶稣这样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因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良善”在绝对意义上,是耶和华神独有的品格和对他的称谓。耶稣在这里,首先指出了这个人在理念上的错误、矛盾甚或混乱: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既然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后面的“夫子”就加错了。夫子的称谓可以给任何人,良善的只能给神。因为“良善”只能用来形容“那独一的耶和华神”。如果这个人要以良善来称呼耶稣的话,后面不应该跟着“夫子”这个称谓。所以,耶稣首先要这位追求属灵成长的年轻人明白的,就是他现在面对的是谁?耶稣先要谈论的,是关于他自己。

与此同时,耶稣也要这位年轻人自我定位。他接着问道:“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这些,你做得怎么样?这里,耶稣只提到了“十诫”的后六诫,并且用倒叙的追溯式提问,把孝敬父母放在最后,没有继续追溯“十诫”的前四诫。而这四诫都是关乎神的。耶稣让这位年轻有钱的官,用后六诫来检查自己是否晓得诫命。

面对耶稣的第一个提问,这个当官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称呼耶稣为“良善的”,但在称呼上,却反映出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的答复:“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当这个年轻人再次和耶稣对话时,虽然没有解释他为什么称呼耶稣是良善的,然而去掉了“良善的”这一修饰词,直接称呼耶稣为“夫子”。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耶稣之所以提出“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这个问题,中心点就是要让问话者清楚地回答他怎么看待耶稣。这也是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他直接问门徒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如何看待耶稣,如何看待他的工作,是如何与他交往,怎么按照他的教导去行的核心。

显然,这位殷勤敬虔并有永生追求的犹太人,没有把耶稣等同于“那一位独一具备良善属性的耶和华神”。所以,他也就没有继续用“良善的”来和耶稣交通。他直接把对耶稣的称呼降到“夫子”的层面;在他的神学观念或宗教经验中,他没有可能把耶稣和“唯一良善的神”联系在一起。

然而,许多牧者,学者甚或基督徒,对这段圣经的解释,都集中在这个人所回答的第二个关于诫命的问题上:“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并且认为他的回答不符合事实。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诫命的要求?由此,将耶稣和这位年轻人对话的侧重点,集中在指出这个人“想借着律法得救”的结论上。但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似乎不这样看。因为他清楚地记载:“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弟兄姐妹们,在新约中,有没有记载许多人得到了耶稣这样高的评价?似乎不多。但是,马可福音为什么会这样记载?因为福音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地通过这个人“跑来,跪在耶稣面前,敬虔地求问如何承受永生”的描述,自然而然地带出: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福音书作者这样的记载,是要清楚地表达耶稣爱这个跑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虔诚地问他如何得到永生,并且说自己已经做到了诫命要求的年轻人。也就是说,虽然这个年轻人遵守了诫命的要求,然而在他心中,仍然没有永生的确据和平安;他还在追求寻找。这与当时认为只要行律法和遵守宗教传统,就有永生确据的法利赛人截然不同。

所以,耶稣爱这个年轻人;因为他在追求“如何得到永生”的时候,似乎遇到了困惑;因为从小按照字面上遵守律法,没有给他带来“已经承受永生”的确据。如果这个年轻人真地认为自己通过守诫命,已经得到了永生,他还会跑来,跪下,求问有关如何才能得到永生的问题吗?应该是不会的。所以,耶稣看着他,就爱他。然而,这样的爱,一定要引出更深的对话:“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面对耶稣的要求和命令,这个人的回应很快,他不仅没有语言上和耶稣继续沟通,他的肢体语言很直接地反映了他的态度:“他听见了,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马可福音的作者对他这样的回应,做了个注脚:“因为他的产业很多。”作者也用快快地来,慢慢地走,描述了这位年轻人的挣扎。

二、

现在,来到我们问题的第一个核心:耶稣对这个敬虔的犹太人说:“你还缺少一件。”这个人所缺少的“一件”是什么?我们过去常常听到的解释是:这位少年财主所缺少的一件事,就是“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再来跟随耶稣”。

我们先从旧约的角度,来看圣经对“一件事”的描述。诗篇27:4:“有一件事我曾寻求,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殿里求问。”对于熟悉旧约圣经的以色列人来说,当提到一生一世追求“一件事”的时候,首先联系到的,就是大卫这首诗。希伯来圣经中明确的教导所有属神的子民,那唯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就是一生一世所要寻求的一件事,就是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这就是生命的核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永生。

从新约的角度讲,当说道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最常想起来的,应该是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它也发生在耶稣走路的时候: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近前来说:‘主啊,我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38—42)。

正像诗篇27:4所说的,马利亚得到了那一生一世所要寻求的“一件事”: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马利亚把耶稣当作主人,创造主,救赎主,生命的主宰;她跪在耶稣脚前,仰望耶稣,听耶稣的话。

与耶稣和有钱的年轻人对话密切联系的下文,就是马可福音14:1—11的记载:“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从约翰福音12:3,我们知道这位女人就是马利亚。在这里,马可福音的作者让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如何看待耶稣,以及如何看待“卖了财产,周济穷人”。

我们来看主自己的教导:“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扬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纪念。’”

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事,最值得纪念的就只有这一件美事。在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人。通过不同方式的对话的交往,耶稣让我们清楚地明白,在我们寻求永生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是不可缺少的:“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当这位年轻当官的有钱人问到“如何承受永生”时,耶稣直接指出,他“缺少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这位良善的独一救主,因为金钱挡住了他的眼睛。当耶稣继续走他的十字架行程,来到了马大和马利亚家里时,这两姊妹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待他。马大没有看清楚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因为许多繁忙的事奉,挡住了她的眼睛。在马利亚用香膏浇在耶稣身上的时候,有几个门徒抱怨。耶稣又提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美事。与这件事相对的,就是随时可以行善,随时可以帮助穷人;也就是说,随时可以卖掉所有的去救济穷人的“另一件事”。犹大因着贼心,以施舍为口实去贪污。糊涂的门徒,则被“周济穷人”的事工挡住了心里的眼睛。

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认识耶稣时,心里的眼睛必须被打开。所以,耶稣在耶路撒冷城里专门行了一件神迹,让一位生来瞎眼的人看见。对此,法利赛人两次把这个人叫来,刁难式地盘问事情的原委。这位被医治的人怎么回答?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本来是瞎眼的,现在能看见了。”并且不惜为此付出代价,被法利赛人从群体中赶出来。“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到他,就说:‘你信神的儿子吗?’他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他说,‘主啊,我信。’就向他下拜”(约10:35—38)。眼睛打开了,知道了这一件唯一不可缺少的事,就会认识和敬拜这位唯一的救赎主。

真正的基督信仰建立在与耶和华神的关系上,建立在耶稣基督主动来,医治我们的心灵,打开我们心灵的眼睛的基础上。而正是在这一件事上,我们什么“本钱”都没有。我们不仅没有任何良善,而且我们凭着本能,根本不可能认识这位“良善的神”。我们缺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不认识耶稣基督;我们按照老我的本性,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他当作“良善的主、唯一的神子、天地万物的创造主、唯一的救主、生命唯一的主宰”去认识他,去爱他,去事奉他,去跪在他的脚前,聆听他的话,活出他的话语。

如果我们真是从“他是良善的主,独一真神的儿子”的信仰起点去认识他,亲近他,爱他,在发现他提出的要求超出我们所意料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突然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离开他。耶稣基督当年问这个跑来、跪下、谦卑提问“如何才能得到永生”少年人的问题时,焦点何在?焦点在于耶稣的第一个回问:“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夫子?因为只有一位是良善的,那就是独一真神。”如果你称呼我是“良善的”,那么,“夫子”的称呼就不够了。夫子的话,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神的话就必须听,并且顺服。

圣经告诉我们,这位少年财主在面对耶稣的提问时后退了。他把耶稣放在了“夫子”这个位置。他缺少对耶稣的真正认识;他不再称呼耶稣是“良善的”。他没有将耶稣作为基督,他没有将耶稣当作永生神的儿子去认识。他忧忧愁愁地走了;他没有得到已经展现在他面前的永生,因为金钱挡住了他的眼睛,也遮蔽了他的心。所以,“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啊!’门徒希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依靠钱财的人进天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就分外希奇,对他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联系上下文,少年财主在上文中所问的“承受永生”,就是门徒在这里所说的“得救”。在以什么方法承受永生或者谁能得救的问题上,耶稣的教导使门徒“希奇”,并且“分外希奇”。为什么?因为这是对他们传统宗教信仰的挑战。这也是对历世历代偏差信仰的挑战。因为按照犹太传统的“报应神学”,凡是爱神,听神的话,按照律法要求去行的犹太人,必蒙神祝福。义人及其子孙不应该遭遇被贫困疾病缠身等等不幸,而应该得到神赐福气、家产和儿女等尊荣。有钱是神赐福的表现,用金钱奉献来表示与神国有分,也是蒙福应有的回应。所以,有钱人进天国是容易的。在中世纪,这种思想更被进一步扭曲为用“赎罪券”来赎买救恩。即使那些没有信主而死去的亲人,只要用金钱来买赎罪券:金钱投入奉献箱的声音一响,地狱里的灵魂就进入天堂。现在,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成功神学”上。向神求车子、房子、金钱、好运,这都是蒙福的表现,都是进入神国的证明。如此等等,都在证明有钱人进神国是容易的。

所以,当听到有钱人进入神国这么难,门徒就深感困惑了:“这样,谁能得救呢?”他们不明白,任何想依靠钱财进入神国的企图,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救恩——就是承受永生——不是人自己可以做到的。

三、

现在,我们来到更进一步的问题:彼得就对耶稣说:“看啊,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在这里,符类福音的记载非常详细,彼得没有用任何称呼,而且语气很强烈,近乎不客气:“看啊!”言下之意很清楚:你不是说有钱人进入神国很难;得救只有神才能做,人做不到吗?看啊!我已经做到了。我们已经撇下了所有的来跟从你了。这有什么难的?所以,有些注释特别说明,圣经这样如实地记载,是对那些“能自我牺牲却因此而自傲的人的警告”。

英国圣经学者斯托得(John Stott)在解释圣经的写作时,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说,圣经的写作有“两次听见”(double hearing) 的特点。就是对于圣经的写作者而言,在他们经历与耶稣共同生活以及后来记载耶稣教导之间,有理解上的进深。也就是说,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两次理解”(double understanding )。比如彼得,他对耶稣的认识以及和耶稣的对话,有两次不同理解。马可所讲述的内容,也是两次被听见。第一次的理解和被听见,是在事情发生的场合,以及他当时的回应。这个理解的对错,要放在门徒经历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被埋葬、复活、升天和赐下圣灵的历史进程中。马可依照彼得听从圣灵的引领,完整记录救恩的启示。这样的第二次理解,要放在圣经记载的上下文的框架内。没有经历十字架和复活大能的冲击,没有重新对耶稣基督的完全认识,没有圣灵的感动,不可能理解彼得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看彼得是如何把自己第一次的经历,通过上下文中自己的表现,第二次告诉我们。

紧跟着彼得的“看啊”,是耶稣的“看啊,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祀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三天,他要复活”(可:33、34)。那时,耶稣在前面走,门徒们就希奇,跟随的人也害怕。然而,就是在希奇和害怕的同时,雅各和约翰来向耶稣要官职。那另外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耶稣教导门徒做仆人和为首的关系,并且清楚地告诉他们:“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

吃了最后的逾越节晚餐,耶稣和门徒唱诗往橄榄山走去,耶稣又说到自己的受死与复活,并且预言因他被击打,羊群要分散。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却极力地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路14:26—31)。正如耶稣所言,他被卖了;彼得虽然跟着他进了大祭司的院子,显得比别人似乎勇敢一点,但那不是证明他的勇气,而是证实耶稣的先知先见。一个小小婢女的问话,就使彼得惊恐万分,连连否认自己和耶稣的关系,甚至“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那个人。’立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对他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思想起来,就哭了”(路14:66—72)。

哭是哭了。信不信耶稣所预言的他将要复活呢?过了安息日,几位妇女带着香料,要去膏耶稣的身体。结果看到的是空坟墓。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于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去告诉那向来跟从耶稣的人。那时他们正在哀恸哭泣。他们听见耶稣复活了,被马利亚看见了,却是不信。这事以后,门徒中间有两个人往乡下去,走路的时候,耶稣变了形像向他们显现,他们就去告诉其余的门徒,其余的门徒也是不信。以至于“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耶稣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后看见他的人”(路16:1—13)。

从凯撒利亚腓立比以后,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彼得在回答耶稣关于“你们说我是谁”的问题上,对“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认识是明确的。他所挣扎的,就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如何在地上完成救赎的工作。他似乎可以接受一个在人看来“荣耀的基督”;却从来不愿意接受舍命、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基督。所以,他对耶稣基督神性的认识以及自己如何委身,仍然有待深化。就像他在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的时候,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这就是在强调:“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不是人靠着自我本能可以达到的。

要真正认识荣耀的神子耶稣基督,必须有来自神的完全启示和恩典。要承受永生,必须认识耶稣基督从天而降的完全神性,以及他在十字架上作为救赎羔羊的完全人性。没有这样完整的知识,就没有得到“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一件完美的礼物,这在救赎恩典上不可缺少的一件事,那位有钱的年轻人不认识,自以为已经撇下了一切跟随耶稣的彼得,也不认识。

四、

有一位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先知”的美国牧师学者,名叫陶恕,就是在我们世人看美国还算是“基督教国家”的时候,大胆明确地指出当时的信仰危机。他在写于1948年的《渴慕神》一书中说到:“任何关系该有一个起点,就是一个中心点,作为衡量一切事情的标准。这个中心点不用什么定律,就能够确定它的‘是’,亦不必用其他东西予以支持;这个中心就是神⋯⋯基督徒大部分的难处,都是由于不愿意把神当作神看待,使我们的生活与他失调。我们要限制他,要他来迎合我们。”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得到生命中唯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主耶稣,尊他为主,尊他为神,以他的十字架为生命的中心;在耶稣基督里,敬拜神,仰望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按照他的命令去行,我们就会用其他的东西来替代这位独一真神。我们看到圣经的记载:有钱的年轻人,用钱和诫命来限制耶稣,没有把他当作神。马大用事奉和许多烦心事来限制耶稣,没有把他当作神。彼得用自己的付出来限制耶稣,不愿意接受主耶稣甘愿舍身并且从死里复活的救赎,没有把他当作神。

我们呢?为了肉体的需要,又哭又闹地埋怨他对我们的需要置若罔闻,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自以为对神学有点了解,常常坐在审判的宝座上,对别人品头论足,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在教会有了一点服事,就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可以为神做什么,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紧紧抓住物质享受不放,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不愿意从心里甘愿走十架道路,怕苦怕累,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肯饶恕别人,忘记了他对我们的饶恕,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如此等等,以至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和他的恩典失之交臂,可惜啊。

然而,即使我们处在这样的可怜光景,耶稣对待我们,仍然像当年对待那位有钱的年轻人一样:“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虽然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处理这位看似与他救恩无缘的年轻人。从我们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经历他对我们的恩惠:在我们软弱的时候,在我们用别的东西替代他的时候,圣灵在我们心中静静地提醒我们:那不可缺少的事情只有一件:尊耶稣基督为主,尊耶稣基督为王,尊耶稣基督为神;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其它的东西就会加给我们。不要把主次位置颠倒了!若是我们甘愿顺服,我们的生命就会蒙福。神明确地应许我们:“因为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撒上2:30)。“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14:21)。

最后更新于 Sep 28, 2012 06:1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