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外更新》书评之二

我们无法不理会自己内心的真实要求与痛楚,而硬逼着自己去活出更新的生命。不探视内心、坦白内心的真实诉求、欲望以及失望和痛楚,就无法查纠自己因要满足欲望、避免伤害所建立的自卫模式。而源于自己的自卫模式,正是罪藏污纳垢与寄生之处,也是隔绝了生命真实经历上帝触摸与医治的致命隔膜。

Better than a Hallelujah sometimes

——《里外更新》书评

文/周小羊

 

“一个内心的探视,痛苦得几乎让人难以忍受。”这是本书第十三章“藏在下面的好东西”里的一句话。没错,这也是为什么我花了一个月才写出书评的原因。因为要坚持看完这本书,太痛了,痛得想抠墙。

这本书的特点就两个字——犀利。

9月,我接受了以诺出版社谭娟姊妹的邀约,认为在休假的一周之内可以轻松完成这本书的书评。结果,我高估了自己对于探视内心的勇气以及力量。我恳求主和弟兄姐妹体谅并原谅我的软弱。

可以说,这一个月,翻阅从导言“今日基督教错误的盼望”到附着在后面的学习指南,我经历了灰心、惊心、痛心、虐心、舒心的过程。

那些层层掩埋在内心深处、幽幽不见天日的伤害,经过多年的忽视与压抑,变成坚硬的苦毒,越来越烂臭,终于发酵了,破裂了,正疼着呢,忽然撒进来一些蜇人的药水。旧疤新疮加上猛剂,痛得我跳脚加抓墙,其中滋味难用语言来描摹。

这么说吧,我好像武侠小说里被毒掌击伤的侠士。这个镜头我们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想像得出来:我发现伤得不轻,得解毒,手里正好有瓶药油,但我需要咬着牙,拿刀把伤口划开,将药油送进去抹上,再把伤口再缝上。光想想这滋味,就一身汗了。

然而,若要真正归向上帝,却非经此径不可。

这本书就是药油之一。

《里外更新》分为四卷,很像一篇议论文的架构:

指出问题(第一卷:探视生命的内层)

分析问题(第二卷: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第三卷:为自己凿出破裂的池子)

解决问题(第四卷:由里而外的改变)。

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这本书写给四类人,而我正是其中之一:靠着恳切地祷告、坚持查经聚会却发现自己生命没有什么起色的、有些绝望麻木的人。

我尽了力量,却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内心的压力多于喜乐,用罗马书的一句“我真是苦啊”足以概括。而这样的挣扎,通常被告知为“你求的并不是上帝想要给你的”,或者被建议“光求自己的很狭隘、没什么力量,多为他人代求、多参与服事就会好”。

这样的结果是,行为与内心两张皮,最终崩溃。我怀着一颗恐惧颤惊的心,在行为上拼命逼迫自己按《圣经》所说,但内心却极其压抑与疲惫,结果“好行为”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便如泥土垒砌的墙,轰然倒塌,被罪所胜。这时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重挫无力,还有深深的痛苦内疚,自然,同时也会伴随着对神的全能永威、神的应许的质疑。

信了主,却活不出基督的能力。我常常感到内心与行为两张皮,内心乏力,还要逼迫自己去做好见证。我不是发自内心去亲近神,而是被迫去亲近神。

我也看到信仰纯正的人,却觉得他(她)冰冷没有温度,有气有息,却无血无肉,似乎不像个活人,更像是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一尊尊蜡像,没有想要亲近之的活泼奔涌的生命力。我还看到“看上去很美好很属灵”的基督徒,却有一种虚假、不真实、不安全之感。

请原谅我对这些“属灵人”的论断,但这的确是我真实的感受。

这本书对这些境况都有细致的剖析与梳理归纳。

它提醒说,我们无法不理会自己内心的真实要求与痛楚,而硬逼着自己去活出更新的生命。不探视内心、坦白内心的真实诉求、欲望以及失望和痛楚,就无法查纠自己因要满足欲望、避免伤害所建立的自卫模式。而源于自己的自卫模式,正是罪藏污纳垢与寄生之处,也是隔绝了生命真实经历上帝触摸与医治的致命隔膜。

这是本书特别提及的两点极尖锐、极深刻的校正观点之一。

这两点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耶稣所应许的,是满足我们哪些渴求?看起来祂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求必应。

耶稣所说的会满足“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的应许,理应是我们的核心渴求,而我们都渴望物质的安逸舒适、与人亲密的关系。本书指出,这只是“人生三求”之表层渴求与基本渴求,而最核心的渴求乃是与上帝相交才能享受的喜乐。很多时候,我们把涉及人际关系的基本渴求,比如拥有美满的家庭、被人尊重等,错当成了核心渴求。

其二,我们必须像侦探不放过案发现场的任何一条线索一样,检查甚至求圣灵察鉴我们内心的罪。这坚硬的罪,犹如埋在海平面之下的冰山之底,又阴黑又冰寒,难以被触摸;这狡猾的罪,又如不易被清理的管道弯曲旮旯之处,藏污纳垢而难以被发现。

我们通常将罪局限在外在行为与内心挣扎的层面,却很少探视到“倔强的要求”的层面。拨开内心的需求以及所受的创伤,细查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些挣扎包裹之下,隐藏着“倔强的要求”。当人遭遇苦难,尤其是长期苦难时,一个最大的试探,就是由渴慕得着解脱渐渐变成命令上帝立时给予解脱。苦难越大,试探越大,很有可能会将生命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自己建立一套自卫模式,免遭痛苦或减轻痛苦,或攻击、防备别人,保持距离不让其靠近;或一团和气、避免张力存在;或绞尽脑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获得欲求、避免伤害,等等。其实,“每一种心灵交战的背后,都是失望和自卫的心理”。

单单停留在用祷告和《圣经》原则处理环境上的困难,或默想上帝的安慰来减轻内心的痛楚,或努力拒绝试探以停止行为上的罪行,内心还是难以被更新。

我们只能放弃心中倔强的要求,放弃在今世要求有天堂的完美和自我防卫的策略,才能转向神,得医治。这也是本书第十二章末卷所劝勉的:“我们当有这样的认识,在这世界里,男子已失去了本来的气概,而女子则备受伤害。当我们正视这个堕落世界的可怜光景时,惟有在基督里的永恒盼望,才能保守我们不至变成疯子或走上自毁之途。”

本书还提到一个平日里容易让我们混淆的地方:当基督徒因欲望不能实现或遭受苦难而失望时,不必在这个时候假装喜乐或者强迫自己不悲哀,只因害怕“不像基督徒的样子”。

主说:“与喜乐的人同喜乐,与哀哭的人同哀哭。”祂赐给我们的眼泪,是何等珍贵,祂珍惜、疼爱我们的每一滴泪。祂拿出珍贵的皮囊,将我们每一颗眼泪收纳入内。祂许我们对堕落的今世有失望、悲伤、愤怒的情绪。我们没有必要采取压抑悲伤的态度,闭口不谈失望,装作属灵的模样;或采取逃避转移的态度,拼命默想经文安慰自己,努力工作,努力服事以冲淡这心中的悲凉与凄苦。

正如那首歌《Better than a Hallelujah》所吟唱的那样:“残缺的心发出的真实哭喊,有时胜过一句‘哈利路亚’。”一场嚎哭,会胜过假装的坚强。但祂却要求我们将发泄和释放的渠道转向祂自己,以及祂为我们设立的管道,转向我们的属灵长辈以及安全的关系网。祂允许我们悲伤,但却期望我们清理因这悲伤不满产生的自卫行为。

然而,书中所提的生命内在改变的关键的一点是“放下防备、拥抱深交”,也指出每个基督徒都需要有一个安全和成熟的弟兄姐妹的支持网。

而这正是目前的环境所欠缺的。我们可以向神倾心吐意,但能让我们打开心扉不设防的在世之人,恐怕难超五指。

属灵长辈的奇缺与安全网络的亏露,无法让一个挣扎恐惧的生命有被兜住的安全感。这是本书未提及之处,犹如给了些药油,却没告诉该如何辨别与寻找懂得配药方之人。

主说,得拣选的人少,天国之门是窄门。大多数人,会像金匠淘金后从网里筛除的泥沙。无论如何,本书对不糊里糊涂过此生的真正探求者而言,是一针犀利的清醒剂。

 

(《里外更新——生命的破碎与重建》莱瑞·克莱布博士著,萧道生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最后更新于 Oct 24, 2012 07:4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