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虔与日常生活 文/孙毅

引子

前一段回家乡,主日去看望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弟兄。因为距敬拜还有一些时间,便有点交通。说起以往聚会处的历史背景,我不由地提到上世纪那一代的传道人最初在20年代创立教会的时候还能自由地上街去传扬福音,今天虽有外在环境的限制,教会还是当有公开的福音活动。老弟兄在肯定的同时,也说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要在内室里有内心的满足,这是他现在最为关心的。给我的印象是,20年代那个时代似乎已经距我们十分遥远了。而在老一辈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更多是50、60年代的经历。这也能理解,这个年代正是他们所亲身经历的。后来随老弟兄去参加他们的主日敬拜,基本上如所预计的,在二三十个聚会者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

一、反省我们的敬虔观念

我们的敬虔观深受上一代中国圣徒们的影响。而他们的敬虔观又受到近代以来的敬虔派之敬虔观念的影响。如果指出敬虔派的敬虔观中最为重要的层面,那就是寻求内里的满足。这种表述大致有如下的特征。

首先,注重自己与基督之间建立起的个人的生命关系。不过,这里进而要强调的是,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内室中个人对主的寻求,即借着圣经上神的话语,以及个人灵修式的默想、祷告而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与基督有一种近似奥秘意义上的亲近或联合,是这种个人关系的最终期待。

其次,这种与基督的亲近与联合,主要是发生在人的内里,更具体地说就是灵的层面。在灵里与基督的亲近,带来了人灵性层面上的感动、释放与满足。内室操练所关注到的,就是要放下那些不属灵的方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等属于魂及身体的方面等。

在这个背景下,生命的敬虔主要体现在个人在灵里与基督的合一。个人在基督的里面被从这个世界中分别出来,生命因此有了从基督而来的圣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敬虔的外在表现就是每天有多少时间在与神独自相处。

二、加尔文的敬虔观

加尔文及改革宗的敬虔观念侧重点稍有不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入世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敬虔观大致有如下方面的特征。

首先,在加尔文看来,人内在的敬虔来自被某种外来的真敬虔之知识所唤醒,敬虔来自对真理的认识。当然这里“真理”不主要指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从圣经所言耶稣基督就是真理的意义上来用的。不过,在这里要侧重的是,虽然这种苏醒确实与人的灵有关,但同时也与人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

其次,敬虔的知识不是一种头脑中的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亲身实验经历出来的认识,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没有在信心中行出来的,还不能被看到是已经有的知识。因此这是有关生命的认识。在这意义上,敬虔的知识既给追求敬虔的人提供了生活的准则,因此就通过人所活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其敬虔。

关于敬虔,加尔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所说的‘敬虔’是,我们经历神的恩惠,并因这知识产生我们心里对神的敬畏和爱。”生命里的认识把我们带向神,唤起我们对他的敬畏与爱。爱是我们甘心乐意地按他的美意去做任何荣耀他的事情;而敬畏是即便我们还不够甘心乐意,但出于敬畏也还是会顺服的态度。这是我们个人与神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维度。

这里,爱与敬畏既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亲身经历到的,同时又是我们过一个敬虔生活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说,敬虔就是我们出于爱与敬畏在世上活出的合神心意的生活。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活出与我们所信之相称的敬虔,那么我们并非对神真有爱及敬畏。

三、两种敬虔观的背后

其实这两种敬虔观最初都与外显的生活有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敬虔观之间不同的趋向或侧重点被突出出来。那么内里亲近与日常生活这两者之间为何会被分离?是否与我们的世界观或灵性的观念有关?

今天我们理解和实践敬虔派的敬虔观念时,可能多少受到了启蒙以来现代思想的影响,即比较突出我们与基督的相遇只发生在我们的内里灵的层面,主要是个人生活领域中的事情。虽然在基督信仰中,个人与基督亲近关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但受现代影响的观念则把人带向对自身内在的关注,带向人对自己内心的满足,带向个人私生活的领域。

我们在这里不是要反省人是否要与基督建立个人的关系,而是要反省侵袭到这种敬虔观之中的现代世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与信仰没有什么关系,信仰只存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之中。换句话说,耶稣基督只活在我们个人的内心里;灵的事情只与内里有关。至于他坐在天上父的右边,那个天上世界也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两不搭界,一个是“此岸”,一个是“彼岸”。那个遥远的“彼岸”只是在我们离开此世之后才会到达的地方。而在此之前,我们在此世与那个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在个人的内心中,借着与基督的合一而有的灵的提升。

其实这种世界观并非圣经中的世界观。我们在此世不仅是生活在一个能够看得见的有形世界中,同时也是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属灵世界中。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同时存在着有形的领域及无形的领域。因为神同时创造了这两个方面,就如尼西亚信经特别强调的:“我们相信一神,全能的父神,所有有形与无形之物的创造者。”而保罗在将这创造与神的儿子联系起来的同时,更为具体地强调:“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西1:16)这个被造的世界既有地上可见的,又有天上不可见的,后者中包括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

这个天上的领域并非与这个地上没有什么关系,而就是同一个世界,所以保罗才感叹地说:“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4:9)只是在这属灵的领域那些有位有能的,与人一起堕落了,这个领域才成为让人感到有些阴森而千方百计想要逃避的领域。但随着基督的降生、受死与复活,神的国已然临到了这个世界,胜过这个阴森领域中掌权者的权势,使神国在这个世界中就成为我们可遇可求的。我们灵里的状况乃与这个灵性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圣经中的这种世界观帮助我们了解,虽然内室中的灵修对生命成长仍然有重要意义,但灵修或属灵的操练与满足绝不限于内室,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每个日常领域。神及神的国不只是在我们个人的心里,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路17:21)。就如一台收音机,它能够收听到声音,不是因为声音来自于收音机内部,或只存在于它的内部,而是它收到了在其周围无所不在的声波。

这个观念同时帮助我们了解,灵里的敏感首要追求的不是内里的满足,其实这种自身的满足应当来自于我们能够在日常世界的属灵领域中,首先看到神的作为。这让我们的眼睛有一个向外(或向上而不总是向内)看的趋向。需要思量的不是神对我的感动是什么,而是神在我们眼前的工作是什么;不是纠结在这是不是神对我个人的感动,而是看到神在这个大舞台的作为如何,自己是否要去参与。敬虔生活就是参与到那位掌权的上帝的作为之中,参与到他的荣耀之中。当然,这里我们马上要用加尔文的话补充说,因着我们罪性的缘故,如果我们不是戴着圣经(即透过神的话语)这副眼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清那个属灵的舞台,以及上帝在其上相应的作为。这需要我们用神的话语来归正我们的信仰与生命。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我们信仰的良心问题。良心总是与我们具体的选择及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良心体现出圣灵从消极层面对人的引导:即在人的选择或行为偏离了神的心意的时候,良心会对人有所提醒或责备。这可以体现在人已经作出的行为,也可以表现在人在心里正在思量的决定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刚才提到一种敬虔观比较侧重圣灵对个人的感动;当个人没有顺服或偏离了圣灵的感动的时候,良心就会提醒或责备人。正如我们所说,这种情况把人更多引导到内省自己的感受上。而加尔文或许更能体会到个人在这方面的软弱与纠结:在我们看得还不那么清楚的时候,不要让自己的感受,而是让神的话语成为我们更好的引导。换句话说,在一个社会群体的层面,良心的责备或者见证的作用,不单是依据个人是否顺从了圣灵在心中的感动,而是包括其在内的更为宽泛的标准:人是不是出于爱与敬畏,遵守了神在圣经中所吩咐的话语,这些话语构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基本法则,并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它也属于我们因着信靠这个神,而与神所立的圣约。良心是一个见证人,如果我们遵守了,我们的心就得安慰;如果我们没有遵守,我们的心就受责备。

四、敬虔与日常生活

综合以上,神不只是在我们的内心或某个遥远的属灵领域中掌权,好像我们只能在内室中才会与他相交,他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这两个领域在现实世界中是同一个生活的舞台,神同时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掌权,因此我们在其中的每个领域都会与他相遇。而在这些领域中,圣经中的原则都会有更为具体的应用,都可以体现为某些具体的原则。如果我们没有照着圣经的原则活出这样的应用,我们就不能说对在这个领域中掌权的神心存爱与敬畏,良心就会责备我们。在这个观念之下,敬虔的生活就是保罗所说,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神在人面前都存着无愧的良心的生活。

当然这是一个基本标准,我们要小心不要把这种敬虔生活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或借此去博取神的悦纳。如果这样那就是一种堕落(律法主义)。而是因着已经得到的神的恩典,出于对这位施恩者的爱与敬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活出与自己身份相称的生活,来彰显这位在各个领域中掌权的上帝的荣耀。

(本文为作者在教会某团契中就该主题所做分享的纲要,经过了作者随后的整理)

最后更新于 Oct 30, 2012 03:1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