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22:6】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22:15】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诗篇》127篇3节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去年一年中,教会有很多宝宝出生,至少有15份从上帝来的产业赐给各个家庭。孩子带给年轻的父母很多的喜乐,也有很多的劳累,我和妻子去探望这些初做父母的弟兄姊妹的时候,看着抱在手中的婴儿,再看着跟着我们一起去的雅歌,就像妻子的博客中所说的“长大就在一瞬间”。在不经意中,一个只有50厘米只能抱着的小宝宝很快就长成了一个每天说很多话、到处跑还可能惹你生气的大孩子了。所以,我们常说,孩子长得很快,相比喂养来说,教养可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供给儿女吃穿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让一个孩子长大并不困难,但让他“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却非易事。
“教养”这个词在旧约《箴言》书中有“奉献给神”的意思,即在儿女还幼小的时候,就以从神那里来的真理和敬虔来训练他,主要体现在训诲和管教这两个方面。
虽然我们说孩子的心灵是纯净无暇的,这只是相对于大人被重度污染的复杂心灵而言,并不说明孩童真的是完美的。相反,大卫的诗篇“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罪人,不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是生来就是。每一个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帅的,但要知道,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罪人。罪,作为一种本性,是人里面的一种倾向,当外在环境一旦具备了之后,就会发作出来,如小孩子的谎言、抢夺、攻击行为、嫉妒、炫耀、自我中心等等。犯罪不需要教,生来就会。所以,对小孩子必须有正确的教导、训练和管教,才能不让他们随着与生俱来的犯罪本性发展。
当然,这并非说大人就不需要被训诲和管教,这里特别提到“孩童”,是在说明一个教育的时机问题。孩子的很多观念和习惯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如果施以正确的教导或者引导,就能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影响会持续一生之久。所以,孩子是需要教养的,即需要被教导、训练和管教。
既然孩童需要教育,那么谁是教育他们的第一责任人呢?当然是孩子的父母了。但是,今天我们的教育环境却并非如此简单。
一般年轻夫妻在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双方父母中的一方会来帮助照看小宝宝一段时间,我妈妈就一直帮我们带雅歌到两岁。对于父母来帮忙,我一直认为,父母没有责任将我们养大了之后,还必须来抚养第三代,老人的付出不是理所应当的,不能要求更不能强求。若父母不能帮助照看,就要考虑姊妹全时间在家养育孩子;若有老人帮助照料,可能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和我们不同。比如,有一次雅歌被地上的一个凸起给绊倒了,她就开始哭,我妈赶紧扶她起来哄着说,都是这门槛不好,打这门槛一下。雅歌就不哭了。我看到这整个过程,可能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安慰的。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我小心翼翼地和我妈妈谈了这个事情:下次她摔倒,就告诉她走路小心点就可以了,不说是门槛的责任。再比如说,大灰狼来了这样的止哭俗语,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信仰。孩子哭,一定有原因,哭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个主要方式,或渴或饿或疼或不满等等,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并处理,不哭不一定就好。感谢神,我妈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母亲,在带雅歌的过程中,通过和我们之间的交流,她改变了很多观念。可是,老人的很多观念做法并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这个时候,若是产生了冲突,沟通能解决当然好,如果不能化解呢?最好让老人卸去帮助照看孩子的重负,自己带。
当孩子大一些可以上幼儿园,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另一方面的挑战随之而来。同伴、学校或者某些教育机构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会很大。尤其是今天我们的文化教育体制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是带有很强的“无神论宗教”教育的性质在其中。世界的风俗对孩童的影响与基督化家庭对他的影响哪一个会占据上风呢?我们在雅歌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考虑过让他上什么样的小学的事情。为了避免给她的一些压力,我们考虑过让她上私立小学,综合考虑到接送的问题,甚至曾考虑过上寄宿小学,当时她同一个班的小朋友被父母送去上了一个全封闭的寄宿学校,据说里面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各方面都很好,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在和我们交流这事时,也表达出想通过这种离开父母的方式,让这个学校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团队性等能力。
我和妻子也了解了一些这个学校的资料,主要考虑的是,这样就将一般小学需要每天接送这个问题解决了。但一想到一周五天她都和别人在一起,只有周末两天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觉得这是不能接受的。若是她长大了需要出去历练是可以的,但是这么小的时候,正是“教养”最重要的阶段,交给谁我们都觉得不行。知识技能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来学习,但教养的责任本就属于父母,而非是学校。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奠基塑造是父母的责任,而非老师的责任。公立学校的确会对孩子有一些挑战和冲击,最典型的就是入队的问题;但我们的信仰环境不是一个温室,而是一个属灵的战场。每天都有诱惑和挑战,不仅在学校,孩子在不信主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待几个小时也会有挑战和冲突,去商场也会有诱惑,重要的不是屏蔽,而是在信心的限度内,能让孩子正确地分辨和处理,也借此在一个小限度内对孩子的信心有一些历练。
总之,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责任,父母不能出让给其他人和团体,并且要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属灵生命和品格的堤坝。
而如何教养是一个大而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每一个方面都繁复而细致并具有特定性,下面只从这几年陪伴雅歌走过来的路程中所得的一点体会,不成系统地简单分享一些:
首先,教导和训练并不能保证孩童的品格走向。教育并不能对孩童的道德取向负有最终的责任,只能说教育在孩子的身上会有格外的效果和印记,会对他们影响深远。其实,教育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能在习惯、认知等层面给予一定的影响,真正的施教者是上帝。所以,一个想要尽到教育责任的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有限性,然后才能真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既然教育有许多不能达到的东西,那么做父母的就要想到祷告。我们必须恳求神在他所赐给我们的孩子身上来工作。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孩子每日有敬拜、读经和祷告,但这些方式是否能在孩子的生命中产生属灵果效、什么样的果效,这乃是上帝的工作。比如孩子的将来,这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比如孩子的安全,很多的意外不是我们能把控的,你不可能时刻把他带在身边,即使带在身边也不能避免很多危险,唯有把他放在上帝手中。
除了为孩子祷告之外,他们属灵的品格塑造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对上帝的感恩,为自己有很多的衣服、玩具和好吃的来感谢神;如凡事祷告,不管遇见什么事情,告诉孩子上帝都知道并掌管,可以跟主耶稣来诉说;比如顺服,不能无理取闹、撒泼打滚、肆意妄为;比如守约,凡是约定好的事情竭力去做到等等。
对于孩童这些品格的形成,首要的挑战不在于如何去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而在于父母自身。如果做父母的经常在孩子的面前抱怨,他们怎么可能去感恩呢?如果父母从来不祷告,孩子怎么可能形成祷告的习惯呢?如果父母经常说过的话就忘了,就不可能要求孩子信守承诺。关于守约这一点需要多说两句。有一次放学接了雅歌,她跟我说她已经和班里一个同学约好周六上午去圆明园,我当时跟她说,你现在还小,跟小朋友约定去什么地方这样的事情须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生效,但是既然你已经和小朋友约好了,这次若是他的父母同意我也会陪你一同去,只是以后这样的事情必须告诉小朋友要回家和爸妈商量。回家之后,我就让妻子给那个小朋友的妈妈打电话核实这个事情,妻子说小朋友说的话过一会儿就忘了,不用打电话了。我坚持说不行,必须核实,不管她们是否会忘记,也不管对方父母是否同意,但是约定毕竟已经形成了,我们要帮她把这个事情处理好。一打电话,果然那个小朋友的妈妈也听说了这件事,只是说冬天太冷了,把活动地点改到他们家吧。虽然她们两个小朋友年龄很小,还不足以形成这样的约定,但是要让她知道,说过的话就要负责任,不能随意承诺。
因此,教育孩子的主要挑战,不在于孩子本身,也不在于规矩的制定,而在于父母本身。父母能否制定出合理的智慧的规则,能否持之以恒地执行,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做了不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认知。在这个方面,我有很多的教训。比如我和妻子在生活中会在一些事情上争执,有时候这些争执并不回避孩子。有一次,妻子在批评雅歌的时候,雅歌就说:“我不是这样想的,你为什么要猜呢?”妻子就很生气,因为“你为什么要猜呢?”这句话是我经常说她的话,被雅歌给学了去,并用在了她妈妈的身上。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也是一个教训,让我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形成影响,我不在外人面前尊重自己的妻子,我的孩子就学会不尊重自己的妈妈,(对于夫妻来说,在某个意义上,孩子也是外人)。可以说,教养孩子的过程相当于我们自己再活一次。
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并非是要照着自己的想法和样式来塑造孩子,而是照着主的模范来教育他;不是以自己心中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而是照着上帝所赐给孩子的本来个性和恩赐来看待他。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孩子是属于上帝的,只是透过父母而出,并放在父母手中来养育;我们对孩子的权柄是一种代理的权柄,因此,我们不可以随己意任意待之,乃是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孩子和我们同有一位天父一位主,在属灵上他们和我们一样乃是弟兄姊妹的关系。我记得看过一个见证,一位做父亲的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们在肉体的角度是父子,但我们在灵里是弟兄。
在以身作则之外才是规范的制定和实行。教养并不等于是制定一系列的规范让孩子去遵守,不是以一些规矩来压制孩子,更不是把父母塑造成一个说一不二的君王的角色。教育当然有规范的方面,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智慧与习惯的方面。前者涉及到对上帝的敬畏,对真道的遵守和应用;后者则涉及到行为处事方面的培训。比如,做事的顺序、整洁,比如遇到意料之外的事件的处理方面。某一个周五的中午,我接了雅歌去吃饭,我说下午直接送她去跆拳道班,但她坚持要先回家一趟,因为没有带着道服,所以我们在两点五十回到家中,准备拿了道服就走,这样就能在三点二十赶到学校不会迟到。但雅歌像往常一样拿起道包要走的时候,突然发现里面没有道服,她马上就开始哭,因为在她的想法中,没有道服就意味着要找,找就会花时间,就可能迟到,而迟到就可能被从精英队里面给筛下去。她很看重精英队,于是就哭。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要帮助她来拓展思路面对问题,要能感受到她哭所表达出来的内心,她心里被那个她所以为的后果给充满,变得手足无措。我告诉她,第一,先找道服;第二,若短时间内找不到就直接去,训练结束后或在其他合适的时间帮助她总结;第三,即使因为没有道服而退出了精英班,我们就接受这个后果,这不是天大的事情;第四,这个事情的主要症结在于,我们事先没做好准备,导致了这个后果,以后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养成有次序地提前准备好的习惯,等等。
孩子遇到问题时,做父母的不当以批评甚至打骂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有很多习惯还没建立起来。对于孩童的教育,语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必须辅以行为和训练,所以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早就注意等等要求就结束了。孩子可能不知道怎样建立秩序,这个时候,父母要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防止类似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该如何一步一步地来做。可以透过事件来建立规范,但规范成为习惯则需要在忍耐中重复教导、督促才可以形成。
最后是关于管教。杖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更不是保底的压轴法宝。繁多的规则和严厉的惩罚并非是教育的好方法,尤其在家庭中,上帝之所以让人类以家庭的方式繁衍,乃是要得敬虔的后裔。父母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爱为教育的法则和动力。如箴言所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我赞成以杖管教愚顽的孩子,但我反对随意杖管,更反对贬低辱骂孩子。即使严厉责备也需要控制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在管教方面需要父母知道几个原则:第一,管教不是父母情绪的发泄方式;第二,管教需要合适的方式和时机;第三,管教要有效果。涉及到管教的规范要少,但执行要严格;而所谓管教要有效果,则是指既然杖已经举起,就不要高举轻放,免得让孩子轻视这权柄。
成长是一个欣喜与痛苦并存的过程,甚至痛苦的时刻居多,但宁肯在正道上经历痛苦和艰难,也比“欢喜快乐”地行在死亡之路上要好。
愿神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有从主那里来的智慧和力量来教养出虔诚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