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永恒安息带来的生命改变/ 游冠辉

所不见的天国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样式。而属天的默想便是让那所不见的天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生命中,直到我们的心安息在其中。

使徒保罗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所不见的天国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样式。而属天的默想便是让那所不见的天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生命中,直到我们的心安息在其中。巴克斯特在本书的结语中说:“基督徒能活出他应有的样式,行事为人能与他口称的原则、信仰相符,必定都是他在默想的功课上最认真、最勤奋的时候。”(305页)疏于默想的基督徒所顾念的往往是世上的暂时之事,不会以天国的事为念。而默想天国必然带来生命的更新和改变。默想的益处诸多:“常思念天国的安息,能见证你的敬虔是真诚的;这是基督徒性情中最高尚的美德;它导致的是最心安的生活;它将成为对犯罪诱惑的最有力防范;它必能为你的恩典与尽责增添活力;能成为你在苦难中的最佳强心剂;能使你为他人带来最大的益处;这尤其能荣耀上帝。”(188页)我在本书和巴克斯特的身上,最突出地看到了属天默想所带来的三个方面的改变。

**1.**尽心爱主,竭力做成得救的功夫

如果认识到永恒的安息是那样荣美,而地狱的永刑是那样可怖,那么我们就当来信靠耶稣,竭力追求进入这安息。我们信耶稣便得永生。但何谓真实的信心?我们是否有得救的确据?蒙恩得救的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巴克斯特说,一个身患重病的人会急切地询问医生自己是否能过这一关,可在自己是否得救的问题上,怎能不寻求确据呢?今天,我们想当然会把一个做了决志祷告、受了洗又正常参加教会生活的人视为一个悔改重生的人。清教徒们却不是这样。他们相信,如雅各所说的,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巴克斯特写道:“从没有一个渴慕上帝不胜过世上一切的人能与上帝共享安息,‘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我们身上残余的旧本性会极大地削弱我们对上帝的渴慕,但绝不能泯灭渴望。”(6页)一个真正蒙恩得救的人必然会渴慕上帝和永恒的安息,会以天上的事为念,而不再爱世界,因为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巴克斯特力劝读者要认真省察自己,看看是否有蒙恩得救的记号。他提出两个可以鉴别我们是否享有永恒安息的标记:“其一,你是否将上帝视为自己的终极福祉;其二,你是否真心接受基督作自己的唯一的救主和主。”我们若是视上帝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且真心接受基督做自己唯一的救主和生命之主,就必进入那永恒的安息。前者涵盖律法的第一个诫命:“你要尽心爱主你的上帝。”后者则涵盖福音的诫命:“当信主耶稣,你就必得救。”巴克斯特说,履行这两条是敬虔与基督教信仰的总和。

许多人信了主以后,生活和过去没有两样,仍在世上追名逐利,放纵肉体的情欲,不追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不尽心、尽性、尽意爱上帝。巴克斯特警诫这等人,不要以为自己的救恩是稳妥的。他决绝地说:“凡不将上帝看作自己最高福祉和生活终结目标的人,骨子里都是不信上帝的人,都是邪恶的偶像崇拜者。”(136页)而蒙恩得救的基督徒,“生命就要在恩典中努力长进,增强、增进自己内心对基督的关注,弱化、制伏自己对肉体的关注;不要用所谓‘基督已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没有为你留下任何事做’的想法欺哄自己。相反,你要胜过世界、血气和魔鬼,并为此随时穿好军装警惕着,准备奋勇、坚忍地作战到底,这对于我们得确据、得救都是极为重要的。”(139页)这并非说救恩是借着我们的行为,这是做成得救的功夫。

巴克斯特的一生是“与上帝一起猛跑”的一生。他几十年处在病痛当中,几乎没有一时身上没有病。他把身体的软弱看作上帝给他的恩典。他说,身体的软弱大大减少了试探,使他轻看世界,使他更加爱惜光阴,更加竭力多做主工。巴克斯特22岁时被按牧,26岁时被聘为基德明斯特教会的牧师。后因英国内战爆发中断,被邀请去做随军牧师。行军使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住在朋友家休养。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圣徒永恒的安息》这部巨著。痊愈后,他又回到基德明斯特牧会,长达19年之久,在那结出丰硕的果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2年查理二世于颁布《划一法案》(Act of Uniformity)后,许多不从国教者被褫夺牧职,巴克斯特也被逐出英国国教会,无法在基德明斯特继续牧会。在此后29年的生涯中,他历经坎坷,多次被控告、受罚款,甚至坐监。他能讲道时就讲道,不能讲道时就著书。无论在什么境遇中,他都以神国为念,尽心爱主。在几十年间,他写下了130多部的著作。莱尔主教评价巴克斯特时说:“他是一个‘不属世界的人’,一直把上帝、基督、天国、死亡、审判和永恒摆在眼前,毫不关心世上的好处。”

2. 挚爱灵魂,全力传扬拯救的福音

默想永恒使巴克斯特一方面热切盼望天国的安息,另一方面更感到地狱永刑的可怕。看到世人远离天国之路,正往地狱的路上狂奔,巴克斯特心急如焚。天国是如此美好,上帝又愿罪人悔改,不愿一人沉沦灭亡,因此激发人寻求永恒的安息、免受地狱的刑罚便是已经悔改重生之人的责任。面对许多基督徒对传福音的工作内心冷淡,巴克斯特感到悲哀:“然而,我们却不肯严肃地向他们指出,他们已误入歧途、命在旦夕,并帮助他们回归正途,使他们能得永生。可悲的是,全力以赴救人灵魂的基督徒少而又少!”(143页)他在《圣徒永恒的安息》的第九章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基督徒不传福音的原因,并为各种人群提供具体的传福音指导。巴克斯特深感传福音的迫切。他写道:“做这项工作要从速。你如果不想让对方贻误回转的机会,就不要在力求使他们回转的工作上拖延。在你思量着是否该去劝导、帮助一个人的同时,也许对方正更多地欠下罪债;也许上帝的盛怒正在蓄积;罪也许正在扎根;积习也许正把他越绑越紧;犯罪的诱惑也许在成倍地增加;他的良心也许正在枯萎;他的心也许变得越发刚硬;也许魔鬼控制了他;基督被关在门外;圣灵受到抗拒;上帝也许每日都在受羞辱;上帝的律法遭到违犯;上帝应得的敬拜正在受剽窃;时间正在流逝;死亡和审判已到门前;就在你思量该如何避免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对方若是死去,堕入地狱,又怎么办!”(144页)

巴克斯特教导人要全力以赴拯救灵魂,他自己是热切传福音的典范。他在基德明斯特牧会的时候,按照巴刻先生的说法,他差不多使整个基德明斯特城的人都信了主。他主日在教会传讲,周间去信徒家中探访,以要理问答系统地教导他们,使他们切实地认识福音,并在生活中活出上帝的道。他在一首诗歌中表达了自己传福音的热切:

主呼召我趁着白日做工;

警告可怜灵魂回转切莫迟延:

决心速速传播主道,

效法安波罗修随学随导。

时时记住我不能长存于世,

为救人灵魂争战心如火烧。

每每讲道,如今生最后一次,

又如将亡之人传给将亡之人!

啊,传道者该如何切望罪人悔改,

谁知教堂与墓园原是比邻?

看到人在传讲,在听,在死亡,

转眼从时间进入无尽的永恒!

他不仅借着讲台传讲,而且借着著书来传讲。1658年,巴克斯特写了一本小书,书名直截了当称为《对未悔改者的呼唤》(A Call to the Unconverted)。这本书获得的成功仅次于《圣徒永恒的安息》,该书印行了三万多册,不仅带领了成千上万的人信主,而且对怀特菲尔德和司布真这样的大布道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今天,我们传福音的心冷淡,甚至有些传道人以自己没有传福音的恩赐为由,很少向人传福音。即便我们传福音,有时常常更多把它当作一项事工或一种活动,而不是出自对灵魂的爱去做。甚愿巴克斯特的《安息》能激发我们对灵魂的爱,点燃我们传福音的热心,使我们看到抢救灵魂的迫切,从而竭力去完成主交托给我们的福音使命。

3. 不惧死亡,切望进入永恒的安息

凡基督徒,头脑中都应该知道,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我们死后是歇了一切的劳苦、进入永恒安息之中,与主永远在一起,享受甜美无比的荣耀。然而,为什么在现实之中,不少基督徒在面临死亡时仍充满恐惧,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巴克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因为我们心中隐藏着太多的不信:“如果我们真相信上帝确实为信徒预备了上好的福分,那么我们肯定就会像眼下怕死那样对活着不耐烦,在末后的日子到来之前,我们会度日如年。既真相信死亡将使我们从痛苦迁到无比的荣耀中去,又不愿死去,这有可能吗?”(176页)而正是因为我们疏于默想天国,对天国感到陌生,对天国的安息并不渴慕,我们面对死亡才会那样恐惧。面对一位垂危的病人,巴克斯特敢对他说:“谁要是不愿意死去,谁就是不肯与基督同住。”(180页)我们敢吗?巴克斯特和保罗一样处在两难之间,知道离世与主同在好得无比,却又感到在肉身活着还有必要:“你是知道的,我并不厌倦做你的工,只是厌倦了痛苦和罪;在你仍要用我的时候,我愿意在世上逗留,快快地做你交给我的工作;但我恳求你,到我的工做完之后,不要让我在世上耽延……”(297页)。因着他对天国长期的默想,他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对天国强烈的渴望,对死亡的恨恶变成了对主的憧憬。他向主呼求说:“主啊,求你不要耽延,免得活着的人停止盼望;求你不要耽延,免得这地变得有如地狱,免得你的教会因分裂而支离破碎;求你不要耽延,免得你的仇敌在你的羊群面前得手……主啊,让那伟大的复活之日快快到来吧!”(301页)最后,他与使徒约翰一起说:“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22:20)

巴克斯特一生都在预备人面对死亡、面见上帝。对于那些尚未悔改之人,他急切地呼吁他们悔改。他把每次的讲道都作为最后一次,仿佛是将亡之人对将亡之人讲。对于那些已经信主的人,他教导、劝诫他们要时常默想天国,竭力进入永恒的安息。有一回,在讲道的时候,塔尖上坠落一块砖头,引发了警报。教会一片混乱和恐慌,人们纷纷挤门外逃。有一老妇大声求主饶恕她来此教堂,并许诺若主救她,以后永不再来此。混乱中,唯巴克斯特巍然不动。待秩序一恢复,巴克斯特站起来说:“我们在服侍上帝,以预备自己在世界的销熔声中坦然无惧,那时天要废去,一切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巴克斯特如此传讲,也如此活出。莱尔说他离世时像夏日的落日那样平静安详,心中不仅没有恐惧,而且充满了对永恒安息的期盼。“临终之前的几小时,他用在预备他人和自己面见主。他对来访的朋友说:‘你们来此是学习死亡。我不是要走上死亡之路的唯一之人。不要被这虚妄的世界所迷惑,不要放纵肉体的情欲。一定要选择以上帝为你杯中的份,以天堂为你的家乡,以上帝的荣耀为你人生的目的,以上帝的道为你的准则;如此你们便再也无须惧怕,我们也必欢然再见。”(莱尔,《巴克斯特小传》)

巴克斯特同时代的清教徒神学家约翰.弗拉维尔说:“巴克斯特每日仰望并愉快地翘望圣徒与上帝同在的永恒安息,他几乎是活在天上,只是作为信心生活的杰出典范而暂时留住我们中间。”(前言,7页)三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著作和生命见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徒。在《圣徒永恒的安息》出版之际,祈望这本书能激励你我更多默想天国,并与巴克斯特一同向着标杆直跑。

(《圣徒永恒的安息》,原版名: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作者:[英]巴克斯特,出版社:三联书店。作者简介: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牧师、神学家。其他著作包括《革新的牧人》、《基督徒指南》、《给未归信者的呼召》等。)

最后更新于 May 02, 2013 08:1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