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教会成为教会——6月4日圣餐聚会讲章/孙毅长老

惟有看清上帝在当下处境中对教会的带领,愿意不惜代价地跟随与参与,在这个世代指点或许可的属灵争战的热点或突破点上为上帝所用,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为他的国的临在做出美好的见证,教会才可以说是在履行神交付给教会的大使命。

读经:以弗所书2:19-22;林前3:10-17

我们以往比较多地分享过教会异象的外显方面,即把建堂作为教会异象的一个标志,由此带来环境的突破与公开的见证,而对教会异象之内向的方面显然讲的不多。但以往我也讲过,神带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基本异象或责任就是建造教会,可以说,建造教会就是这个异象的内向层面。

今天我想结合这两段经文讲一下教会的建造问题。

其实所谓建造教会,简单地说,就是使教会成为教会,成为耶稣基督的教会,就是“主的圣殿”、“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地方”。从这两段经文来看,大致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你们不再是外人,而是神家里的人了。

教会是由一群蒙恩得救的人组成的,他们喜悦神的家,就是地上有形的教会,看自己是神家里的人。

这表明,建造教会首先涉及到的是组成教会的这群人的生命的转变。这种生命的转变或重生体现在:过去的身份是“外人和客旅”,而现在因着基督的救赎,圣灵在生命中更新的工作,已经成为“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这当然首先是从属天的身份来讲的,就是说,是就我们这些蒙恩得救的人已经属于天上神的家来说的。

不过,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天上的家是基督已经为我们预备好的,不需要我们建造。当我们说建造教会的时候,我们是在讲地上有形的教会。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重生与转变,这对地上有形的教会意味着什么?一个属于天上神的家的人,必定把自己看作是地上有形教会之神家里的人,是委身于这地上神之家的人。一个渴慕与天上圣徒同国的人,一定会渴慕地上圣徒的团契。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身份归属,带给我们人生的安慰与意义。不存在一个认为自己属于耶稣基督,却不属于地上教会的基督徒。或许存在着不断在地上多个教会不断流浪的信徒,但这样的信徒很难说已经经历过生命的重生与转变。他们属天的身份可能因着神的怜悯已经改变,但在他们还没有委身教会之前,他们却不可能知道这属天的身份。只有委身在地上某间教会的人,由此知道自己是这间神家里的人的时候,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原来已经是天上神家里的人。

因此,建造教会首先意味着得着一批委身于这间教会、把自己看作是这间神之家的人。对于这间神的家来说,他已经不再是外人和客旅,而把自己当作是这家里的人。如果你真把自己当作这个家里的人,那么无论这个家遇到什么事情,是顺境还是逆境,富足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你都会把这些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委身。

所以,教会首先是这样一群委身教会的人构成的生命的团契,建造教会就是要得着这样一批属神的人。

2、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教会的根基是使徒传统,就是圣经所传予我们的上帝之道,而基督耶稣就是这上帝之道本身。保罗在结束他的旅行宣教与以弗所的长老们分别时,特别把他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徒20:32),因为教会就是建立在这道上,只有这道可以保守主的教会。

从根本上说,这根基是基督及他所亲自差派的使徒已经立好的,正如耶稣所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太16:18)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忠于这使徒的传统,顺服在这道的权威与准则之下。这就是路德改教时所高举的“惟有圣经”的原则。

这体现在教会建造上,就是我们凡事都要以圣经为最高的权威与准则。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教会传统,就连异端也会说他们是出于圣经。而正统教会与这些异端的分别就在于,我们是按照教会的传统去解释圣经。今天,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宗派。

而比宗派问题更重要的乃是教会是否以“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就是唯独尊崇基督耶稣为主,为教会的头;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救恩是唯一的也是充足的。在教会的历史中,因着人的罪的影响,人们总想在基督之外再加点什么。在保罗的那个年代,除了基督,有人还想加上律法(也就是割礼);在路德的那个年代,除了基督,有人还想加上苦修;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除了基督,有人还想加上爱国。每个年代似乎都有些很现实的考虑,说起来好像都是为了教会的益处(不至分裂或被打击)。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今天这代人来说(其实在历史上多个时期也一样),要想建造教会,那么政教关系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靠官方意识形态来维持的大一统社会,教会秩序的建造不可能不涉及到教会所处于其中的社会秩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政教关系。

5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声称党员相信党性就如同基督徒相信上帝;同一天《解放军报》刊文,宣称“我们的主义是宇宙的真理”。这些都让我们看见,目前维护着中国大一统社会秩序的官方意识形态乃是要尊凯撒为主,看自己的主义为“宇宙真理”,而教会团体中秩序的建立乃是要尊基督为主。

要想在一个地上可见的团体中建立起惟独尊基督为主、在这个团体中惟独彰显祂的主权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这个被官方控制之世俗意识形态的、惟独尊崇凯撒为大的社会秩序中挖了一个大洞,怎么可能会没有冲突呢?只要你想在一个可见的教会团体中惟独尊崇基督为主,教会就不可能不因此涉及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当然,在一个政教分离的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中,教会秩序与社会秩序不会产生冲突,因为这两种秩序本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是灵性层面,而另一个在世俗层面上;我们惟独尊崇基督为主并不妨碍我们从良心中尊重世俗的权柄。但在中国当下宗教政策严重滞后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冲突我们尽管想避免也避免不了。

3、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这里把教会比喻成一栋建筑。这个建筑有多个部分(各房),就如基督的身体中有多个肢体。而这些部分要成为一个整体的建筑,就需要“靠他联络的合式”。这联络的合式不是现成的、自然而然就有的,乃是要经过一个“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间隔断的墙被拆毁了,原本存在的冤仇被废掉了。

如果我们说得更具体的话,那么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地上的教会秩序建立的过程。对一个地上可见教会这个团体来说,建造教会的核心意义就是建造一种教会秩序,透过这种秩序使神的主权或旨意得以在这个信仰团体中显明,在这个被称为基督的身体中、这个彼此作为肢体而相互交接的团体中通行。如果这个教会才可以被称为“主的圣殿”,即基督是教会的头,是教会的所有者,如果祂的主权或旨意不能够在这个团体中通行,那么这个团体虽然可以做很多的事工,但却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为基督做见证,来荣耀祂的名。

这里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教会秩序这个词,我把它理解为这个团体的每个人在其生命或生活中与神及肢体之间形成的生命关系;它首先是一种内心的顺服关系,但也借着教会制度外显出来。我们不能因此说教会秩序就等于教会体制或决策程序,或者说建造教会就等于建造教会制度。

我们在教会领域中也听到过一种批评,认为城市家庭教会,比如像守望教会这种类型的教会,过于注重制度化,他们把这种制度化看作是教会开始世俗化的表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制度化过程中那更深的秩序层面。

确实从表面上看,我们教会这几年的内部建造主要体现在信约、章程、各种制度及教会纪律的制定与实践上,并且围绕着这些教会规章的实践形成了我们的牧养模式、治理模式、事工模式等,使教会的任何一个事工部门或领域都更多地在转向一种团队的服侍,一种更多弟兄姊妹共同参与的服侍。不过,在这个可见的制度层面下,教会在探索的乃是一种秩序的形成。制度只是给我们团队服侍提供一个界线或分工合作的模式,而其在教会中真正发挥作用乃在于参与的每个同工或弟兄姊妹愿意甘心地顺服,不是针对着无人格性的制度,而是借着制度所导向的肢体间的彼此顺服与相互支持。当然这还不是秩序的真正目的,其真正目的乃是为了让神在这个教会团体中的主权及心意能够得到显明。用一个比喻,这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当夫妻间通过丈夫的爱与妻子的顺服让丈夫为头的秩序显明出来的时候,神对这个家庭的带领与祝福就更容易显明出来。

或许,在个人生命的某些时期,神的主权与引导有较明显的显明,或在一个较小的弟兄姊妹彼此相爱的团契中,某个时段神的主权及心意也比较容易显明,但信徒在这个世上还是一个罪人的事实表明,仅靠这个团体中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时的火热,并不能够保证神的主权及心意在这个团体中不断地显明。因此,就如在个人生命中,神主权的显明是个人顺服圣灵引导的结果;在一个团体中,神主权与心意的显明同样是在肢体的彼此顺服中显明出圣灵的引导。教会秩序的建立,就是为了使神的主权与心意在这个团体中更容易地显明出来。

我们这几年的教会建造,其实也正是在这个方面遭遇到挑战。我们在越来越多地转向团队带领和服侍的时候,如何通过我们正在探索中的制度在团队中显明神的主权、寻求神清楚的心意与引导,这是时常挑战我们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在教会户外前后,这对我们这个仍在建造中的年轻教会来说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对同一件事情,按照我们的印证机制,我们听到的时常是几种声音或意见,彼此都很难说服对方,这是我们当学习的功课。但从大的和积极的方面说,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印证机制,使教会在艰难的争战中保持着稳定,让教会继续行进在神这几年带领教会的异象之轨迹中,使我们在不是那么清楚地确定神进一步的旨意之前,同工团队能够彼此扶持、耐心等待,不致使个人的软弱或个人的意思在教会中起支配性的作用,因此教会才能在这长达两年的户外争战中靠神站立住。可以说,这两年的户外,从某种意义上在考验着我们这些年来建造教会所取得的成果,并以这种坚持的方式表达着基督对这个教会的主权。

4、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

建造教会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各人生命一同在基督里被建造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成长,以及在教会中被牧养,正发生在这教会被建造的过程之中。真正的牧养只发生在那些把自己看作是这个神家里的人的身上,即委身于这个教会的那些人的身上。这就如同那些在经历了患难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更加成熟。离开教会建造的过程谈牧养,都显得过于抽象,就如我只想在你这里听听课一样。

虽然我们上面主要在谈教会秩序,但从秩序所涉及的肢体间的相互顺服这个层面来看,其实涉及我们每个人信仰生命或生活之秩序的建立。一个基督在其中显大的、有秩序的信仰生活既涉及到个人生活层面,同时也涉及到诸如婚姻家庭、职场朋友等与人的关系层面。其实在个人生活的层面,也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的内心中或存在于个人的灵修祷告里,不只是在主日敬拜的那段时间中,而是体现在你每天生活的时间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多个领域中处理事务的价值观念中。这涉及到个人生活秩序的归正或重整。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个人信仰生活之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其在教会团体的信仰生活无疑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会承担着装备信徒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加尔文曾将教会比喻为一个学校。每个信徒都需要在这个学校中学习,接受操练,才能在这个世上的生活中过一个与基督信仰相称的生活。我们每个人信仰生活之秩序的建立都与教会团体之秩序的建立息息相关,就是说,神的主权与心意在我们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显明,与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教会团体中是否有神的主权与心意的显明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一个人在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属灵秩序的颠倒,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的教会生活或职场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教会生活中被培养了某种顺服秩序的观念,并且不只是知道这个观念,同时也能够活出来的话,那么这生命的转变同样会表现在他家庭或职场生活的改变上。

用一个流行的比喻来说,教会就如一个在异乡中拓荒的寄居者的营地。他们是否能在这个异国他乡的拓荒或探险中生存下来,取决于他们在这个营地中的装备,以及这个营地对他们提供的供应与支持。

5、建造过程会遇到争战,有火要把这工程如何显现出来。

在我们所读的保罗林前3章的那段话,同样是在用建筑的工程来比喻教会的建造。这段经文我们时常用来比喻个人生命的成长上,其实从上下文来看,更多是在讲神的工人对教会如何的建造。根基已经立好了,“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如何。

尼希米在建造城墙的时候,也是边建造边争战。因此在教会建造过程中,经历争战是正常的。如果有的教会遇到了挑战或争战,有的似乎还没有遇到,那么遇到火的不要抱怨。因为每个主的教会(或个人)都迟早会遇到这火。早遇到的更好,如果真是草木禾秸的工程,早点烧了我们还有机会再建;如果一直没有过这样的试验,直到见主面的时候才遇到火,如果那时才发现是草木禾秸的工程,那就更惨了。虽然得救,乃像是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教会的使命首先是成为教会,即意味着是在争战中成为教会,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才谈得上教会所领受的福音大使命。如果教会在争战中都站立不住,谈福音使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树本身就有问题,结出来的果子也会有问题。如果你的工程本身就是草木禾秸的工程,那么你不过又在这草木禾秸的工程上又加了一些草木禾秸而已。

教会的福音使命就是在属灵的争战中,因着靠他得胜而为他的国及其福音作见证。福音使命虽然可以表现为是在街上发放福音单张,但更重要表现却是一个教会为他做出的得胜的见证。就是说,简单地讲“传福音”并非就说到了教会福音使命的核心。惟有看清上帝在当下处境中对教会的带领,愿意不惜代价地跟随与参与,在这个世代指点或许可的属灵争战的热点或突破点上为上帝所用,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为他的国的临在做出美好的见证,教会才可以说是在履行神交付给教会的大使命。

回应诗歌:《圣诗精选》210首《一群大能的子民》

 

最后更新于 Jun 13, 2013 06:2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