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一、引言
今天是《约翰福音》的最后一讲。这次《约翰福音》的释经讲道持续了30个主日,半年多的时间,但愿上帝藉着使徒约翰的见证已大大坚固了你我的信心,并激发了我们对主更深的爱与委身。
「祷告」
二、第21章的权威性
有不少人认为《约翰福音》第21章是后来加入这卷福音的,甚至并非出自约翰的手笔。因为20章的结尾已对全书作出了总结,也是整本《约翰福音》的写作目的,就是“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 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并且30节说“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所以,约翰就此停笔似乎最合情合理,之后再有内容就显得突兀了。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圣经抄本都包括了这第21章,而没有发现只有20章的抄本;而且从文学风格考察,21章也可以说是与前20章一脉相承;再者,21章所记的内容也并非无关紧要,而是极为重要,并且被上帝使用感动过古往今来无数的圣徒。例如15节到19节主与彼得的三次问答,岂止是对彼得所说的,更是对一切在主面前曾经软弱跌倒的门徒发出的安慰与呼召。因此,我们仍有理由相信21章确是上帝藉着使徒约翰写下的作品,无论它是何时完成的(与前20章一同,或稍后另外写下)都毫不影响它的价值与意义。愿我们谦卑的领受其中的奥秘,正如上帝在前20章对我们所说的每句话。
《约翰福音》这最后一章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主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第二、主耶稣三问彼得爱主之心;第三、关于主所爱的那门徒,也就是本书的作者。
三、主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
提比哩亚海就是加利利海,又称革尼撒勒湖,彼得、雅各、约翰都曾是这湖上打鱼的渔夫。主耶稣呼召第一批门徒正是在这湖边,也是在他们作渔夫的时候。所以主在复活后升天前,再次在加利利海边向正在打鱼的门徒显现,是上帝非常奇妙的安排。这对那些门徒而言,一方面预示着他们要再次为主的缘故开始一场人生的新旅程;另一方面也引起他们的回忆,回忆起当初与主相遇,回忆起与主朝夕相处的日子,回忆起主所行的神迹,也回忆起主的受难和自己的软弱无力。1–14节这部分经文不仅在地点上是出于主特意的安排,还有两个场景也显出主要引门徒想起过去。一个场景是3–11节说:门徒打了一夜鱼却没打着什么,直到天快亮时主向他们显现,吩咐他们“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于是他们便撒下网去,结果竟打了满满一网鱼,甚至多到网都拉不上来了。11节又说“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而这些清楚的对应着路加福音5章记载的,彼得整夜打魚毫无所得,然后在主的指示下撒网,就打了满满一网鱼,甚至多到渔网几乎裂开。另一个场景是9–13节,门徒上岸后看见主已预备了早饭,有饼有鱼,主又递饼和鱼在他们手上然后与门徒一同坐席。这场景就让人想起主在逾越节的筵席上递饼和杯在门徒的手里,又想起“坐席”在圣经中所预表的“与主同在”和“在神的国中享受荣耀”等含义。所以,“加利利海”,“打鱼”,“坐席”这些在受难前出现的场景,在基督荣耀的复活后再次重现实在是出于主的奇妙安排,主如此安排就是在向门徒表达:那曾经呼召他们的主,祂的能力没有改变,祂的应许也没有改变,祂的选召更没有后悔,祂仍然爱他们,接纳他们并且要使用他们。这对曾经软弱,曾经在危险面前四散的门徒是何等的安慰和鼓励呀!所以,在21章中主耶稣恢复的不仅是彼得的生命,祂也恢复了众门徒的生命;主耶稣所使用的也不仅是对话,这地点、场景都被主用来传达祂的心意。
亲爱的弟兄姊妹,这就是主慈爱的心肠。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软弱,也有让主失望的时候或者被愧疚感包围或者深深陷入自责的时候,在那时你也必须回到起初遇到主的地方,也要重新再听到祂的声音并从衪手中接过饼与杯,那时你的生命就必得医治,那时你的事奉也必要复兴。愿我们真相信这位主是何等恩慈怜悯,愿我们真知道祂乐意一切曾经软弱的人重新遇见祂。祂的慈爱永不改变,祂的能力永不改变,祂的接纳和赦免也永不改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前来就近祂,并且是持续一生每当软弱失败的时候就在祂面前重新得力。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基督徒的生命理应有两种特征:一方面是谦卑,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人,不要象彼得曾经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夸口,我们都难免会有软弱和令主失望的时候;但另一方面是绝不会一蹶不振,因为基督徒更要知道:我们虽然软弱有限,但我们所信靠所盼望的那位基督却不软弱,也绝不会令人失望。
另外,在这一部分中打鱼这件事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当门徒靠自己劳苦时,结果一无所获。但当主与他们同在时就收获多多。在福音书中,打鱼代表着福音事工,例如。「可1:17耶稣对门徒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还有「太13:47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所以,这件事也再次提醒门徒,在他们启程向全世界拓展神国时,必须始终记得主曾在15:5节所说的“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这也是对今天的我们发出的提醒。就个人而言,我们若不灵修,若不与主保持连结,我们的服侍必不能长久也不能有效;对教会而言,教会若不时时寻求主的心意并依靠祂前行,教会就不能成就什么,即使一时风光热闹,最终也会被证明不过是草木禾秸的工程。愿我们追求并时时经历与主相连,无论看上去事工多忙,需要多大,也不忘记“离了主,我们就不能做什么。”并记得以赛亚先知所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基督就是安息,在祂里面才平稳。
四、主耶稣三问彼得爱主之心
15节到17节是主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然后三次托付他“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大部分释经家都肯定,主向彼得提问的用意是要恢复彼得的生命,还有恢复他在教会中的领袖地位。其实我们基督徒也都承认彼得在教会中的领袖地位,这点在《使徒行传》和早期教会史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但我们也认为:彼得在早期教会的领袖地位和所谓彼得继承人的罗马主教要凌驾于众教会之上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对这个问题在此不必阐释。
主三次对彼得说“你爱我吗?”的“爱”字并非同一个字,前两个爱是希腊文agapa,最后一个爱是希腊文phile,曾有不少学者认为前一个“爱”字表达的是更纯洁、更神圣的爱,而后一个“爱”字表达的是更一般的,人性的爱,所以他们在解释这段经文时就从“爱”字入手作文章。但今天很多学者都不再采纳这种观点,因为从希腊文文法和圣经经文看,这两个字经常互换使用,并无明显区别。例如:约3:35节和5:20节等论到上帝爱他的儿子基督时,这两个字是自由使用的;而提后4:10提及“底马贪爱世界”时却用的是agapa这个以为比phile更崇高的爱字。所以,对这段主所问的“你爱我吗”,合理的解释是应当把它们看作是重复的问题,正如“牧养”与“喂养”,“羊”与“小羊”都是同一个意思。这些都是重复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并非要表达不同的神学内涵。那么,主为什么同一问题要问三次呢?其实,凭我们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即使一个简单的命题或经文,例如“主是慈爱”或“主的名配得称颂”等等,当我们安静默想反复体会时,你也绝不会感到枯燥贫乏,反而会有越来越丰富的感动和领受,这就是灵修。更何况三次不认主的彼得,当他三次听到主问“你爱我吗?”问题虽然一样,但他的感受绝不会相同。他的心必定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受冲击,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被触痛。按人的本能,我们都是逃避痛苦和羞愧的。所以,当耶稣第三次对彼得说“你爱我吗?”彼得就忧愁起来。但主必须要问他这三次,因为每一次的发问都使彼得更深的面对自己的软弱、失败和羞愧,而这一切问题只有被彻底暴露在真光之中才能得着彻底的医治。所以主耶稣的重复发问是带领彼得进行了一次灵修,是使彼得的生命经历一次深刻的更新。每一次发问都使彼得更认识自己,也使彼得更认识基督,并且他的生命也在这过程中逐渐被释放,逐渐被安慰,逐渐被恢复。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其实也可以用默想主的这个提问来进行灵修。如果我们肯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在主的面前,让我们单单思想“你爱我吗?”这句话,并请圣灵用这句话反复问我们,相信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有丰富的得着。其实,反复以一句简单的经文或者赞美、感谢的话祷告也是一种传统的灵修方式。例如:著名的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罪人。”不多的几个字,若真诚的反复颂祷,就能引人与主深深的契合。所以灵修其实并不复杂,简单和重复的形式也不是问题。正如有人所言:“重复的不停祈祷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祈祷,它还是祈祷。不重复的假意废话,也不能因为不重复就变成了祈祷。”确实如此。
在主三问彼得之后,又紧接着对彼得的将来发出预言:“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伸出手来就是被钉十字架的意思。主曾预言彼得会三次不认祂,而这次主预言彼得将遇到更大的考验,彼得的结局如何呢?圣经没有回答,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次彼得没有软弱,他最终成为荣耀的殉道者。我们为彼得感恩,同时也被彼得深深的激励。因为彼得的一生就见证了他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有恩慈怜悯,又荣耀得胜,并且跟随祂的人也必荣耀得胜。
五、关于主所爱的那门徒
《约翰福音》第21章最后一部分提到主所爱的那门徒,并告诉我们他就是本书的作者,传统认为那门徒就是使徒约翰。但这一段最有趣的事还是发生在彼得身上。因为他看见那门徒就问主耶稣“主啊,这人将来如何?”我们可能会奇怪,刚被主恢复生命的彼得怎么这么快就故态复萌,又开始关心天国的座次问题。但这就是人性,所以我们需要时刻警醒,我们也永远离不开主的同在与保守。主对彼得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是的,别人如何与我何干?我们跟随主是因为认识祂并单单指望从祂得益处,别人得奖赏不能加添我的荣耀,别人软弱退后也不影响神的真实伟大。所以,愿我们每个人都来单独聆听并回应主耶稣在这章中两次发出的呼召“你跟从我吧。”这不仅是对彼得发出的呼召,也是单单对你我发出的呼召。愿我们都对主说“阿们!”爱德华滋说:“每一个人都应当把生命献给基督,不管你们是否把生命献给基督,我要把我的献给他。”愿我们也对这话说阿们。
「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