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子女的目标和原则 文/晓峰 牧师

经文:

****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单造一人吗?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愿人得虔诚的后裔。(玛2:15)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6:4-7a)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

前言

父母通常都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比如我小时候,爸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能考上大学,他们再苦再难也愿意。那时候的父母虽然在对教育子女方面提供的机会不如今天的父母,比如没有跆拳道班,没有钢琴,但是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决心一点都不小,甚至是超出了在座的诸位,他们是拿出了他们的所有和一切。但父母为什么注重教育,或者说,父母看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爸妈告诉我要跳出农门,进入城里,不再在太阳下汗流浃背,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们努力学习,会有意在天气最热的时候带着孩子到田地里干农活,让炎热成为孩子读书的动力:我要努力,以后几十年都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因此奋发图强。现在的城市父母们已经不再停留在我小时候父母的目的了,因为都已经在城里了;可是你在孩子们的身上依然有大量的投入,或者资金,或者时间,这些投入表现在学校、课外班等等方面。在学校的选择上,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重点学校,可以一掷十万金,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如此。此外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英语、钢琴、绘画、羽毛球、舞蹈等等。我还记得有一次有个家长跟我说想给他们家女儿报一个马术班。基督徒父母在这些投入之外,还会有信仰方面的投入,比如不让孩子进入公立教育机构,而是进入教会学校,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无神论和属世思想的熏陶(今天我们不讨论上公立学校是否符合圣经的问题);坚持每个主日送孩子参加儿童主日学,甚至有的父母对教会的选择就是是否能提供儿童主日学。

不是说,这些课程不好,这些做法不好,而是,我想问各位家长,我们花钱、报班的目标是什么?要给孩子什么?可能有各种答案,如有一个好的教育氛围(当年我和妻子曾犹豫是否让女儿上我家楼下的小学,距离最近,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的小学,归根到底,还是觉得这个学校的师资氛围要好一些,为此宁愿跑远一些里的路);如为了培养孩子的品格、气质和能力,如体育类项目为了强身健体,如音乐类项目为了陶冶情操,提升气质,我就听一个孩子奶奶斩钉截铁地说小姑娘就得学舞蹈,训练气质;也可能是为了让将来小升初的时候有特长加分,等等。我想,教会的孩子家长还有一个事奉的目标,比如学钢琴是为了将来能在教会参与司琴的事奉,学英语是为了将来读神学的时候能阅读英文典籍顺畅等。我们今天就特别来考察一下圣经中所讲的父母对子女要培养的第一目标是什么,以上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应该是为了配合第一目标的,而非是损害第一目标。

一、教育孩子的第一目标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圣经对孩童教育首要的要求是什么?如玛拉基书所言:是要得敬虔的后裔(玛2:15),具体内容就是《申命记》里面摩西所说的“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这应该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要第一重视和最优先投入的。

我想,没有基督徒父母会否认上帝赋予父母教育孩童的目标是让他们荣神益人。但我们所用的方式,多少反映了我们认为对孩子教养的第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没有人敢于反对圣经中的话语,但是,我们可能往往只是为自己教育子女的目标披上一层属灵的外衣,里面其实是我们自行选择的教育目标。

1、常见的非圣经设立的目标

比如,给孩子设立一条条很严格规矩的父母,可能隐藏着一个目标,是要教育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自己既有权柄,又有面子,还省事;别人会因孩子的温顺而给父母有很多的夸赞,父母在沾沾自喜的同时还觉得很好地完成了神的目标。

比如,任由孩子肆意妄为的父母,可能隐藏着一个私心,自己不想在管教孩子上投入更多精力,不想“委屈”自己的孩子,虽然给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却以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和爱为借口,以为将来他们会变得更好,现在只是一个特定年龄段的问题来安慰和开脱自己的责任。

比如,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的父母,可能说是在培养他的体魄和艺术修养,但实际上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将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们是否把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理想当成了教育的目标?这理想可能是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如今需要让自己的子女来弥补;也可能是自己的爱好,想要子女接着当做爱好来继承。而且,基督徒父母可能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想要做牧师而没有做成的梦想,要把儿子培养成传道人。

或者,我们是否把属世的优秀和成功当成了教育的目标了?父母的各种投入和培养只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这样我们可能很早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领导才能,上下级关系的处理等等。这个时候,很多真正优秀的品格父母可能就不会看重了,比如有人说你家儿子真善良,你会觉得他将来在社会上难以生存,觉得他可能会吃亏,不行,我得教他点不那么善良的东西。

或者,我们是否把有生存能力、凡事平安顺利当成了教育的目标了?我们把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行为当成了教育的目标了?我们把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当成了目标了?我们把一个舒适的生活当成了目标?比如带孩子旅游,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这样的生活。或者,我们是否把发现他的恩赐特长并加以培养当成目标了?甚或,有的父母对儿女没有什么教育的目标,能养大就很不容易了,管吃管喝有衣有住已经不错了,还要求什么?

所以,我想请各位父母来反思一下,你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入中,有哪一项是为了培养敬虔?大多培训班的投入都是为了能力,而非是品格,为了气质,而非是属灵生命,比如我家女儿我们给她报了跆拳道,目标有两个一是强身健体,还期望能有点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训练她的一些品格,因为她的性格柔弱,我们希望透过跆拳道让她可以学会面对挑战。这两个目标都没问题,但我和她们跆拳道班上一个女孩子的奶奶聊过,她家送孙女学跆拳道和我的目的一样,这一目标至少不是直接为了敬虔。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让孩子上教会学校,让孩子坚持上儿童主日学。或许这两项是如此,但是培养敬虔后裔的责任完全是学校和教会的责任吗?或许有的家长说,我们每天都有家庭敬拜、有带着孩子睡前祷告、读经等等。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些是培育敬虔后裔的方式。显然,公立教育的学校不可能帮你培育敬虔的后裔,他们不拉后腿就不错了。各种培训班也不会帮助你培育敬虔的后裔,教会学校和教会有些可能。但是,我们考察圣经就会发现,圣经是把教养孩童的责任放在父母身上,而非是放在学校和教会里面的。

因此我们需要来思想,我们认可圣经所讲的这一目标吗?我们在教育孩童成为敬虔的后裔这一点上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努力?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2、孩童的人生道路是上帝设立的

我们必须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当妻子怀孕的时候就表明上帝赐福给你们这个家庭,要将一个生命放在你们手中了。这个生命本质上是属于上帝的,因为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但是上帝乐意让你们成为一段时间的代理人。孩子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127:3),他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子女的人生使命,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都不是我们为他们设立的,而是上帝设立的。如箴言所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箴:22:6)。这里当行的道,不是你为他指定的体育之道、钢琴之道、成功之道,而是上帝为他预备的人生之道。

所以,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不是父母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本(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教育动机和动力),有些父母习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比。孩子是上帝托付在父母手中的责任和祝福,父母要帮助子女去为将来奔走上帝为他所定的人生道路做准备。因此,虽然道路是上帝设立的,但是教养的责任却是要父母来承担的。父母必须意识到你们身上被赋予了一个神圣而艰难的任务,就是从小就开始有意识有目标地把这个小生命培养成合神心意的人。

二、养育敬虔的后裔是给父母的责任

1、父母是第一责任

教育子女是上帝赋予给父母的责任,而不是给其他教育机构的,也不是给教会的。父母之外的力量都是辅助性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上教会学校,但即使是教会学校也不对孩子的灵性负有第一责任。今天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是,父母都要工作,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接送孩子可能还是爷爷奶奶来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更不要提教导,父母的大部分责任就是养育了。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和责任。父母要把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生活的一个重要位置,而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父母可以在时间上更多地给工作,但是你的心思和地位上要负有第一责任,孩子的教养不能放给幼儿园、小学、主日学、爷爷奶奶等。所以,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要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了解他们、教导他们。

而父母当中负有主要责任的是父亲还是母亲呢?当然是父亲。但今天和孩子在一起时间较多的是母亲,对孩子影响较大的也是母亲,圣经中,好像摩西、撒母耳、参孙都是母亲起的作用大一些,但是父亲是责任者。母亲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一点,让孩子意识到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2、求神给智慧

可能有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觉得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因为我们和孩子一样,同为罪人,不过是我们在地上待的时间比孩子要多,见过的事情比孩子要多,见过的丑恶和犯过的罪比孩子要多,读过的书和对圣经的知识比孩子要多。所以,我们其实是和孩子一同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有些方面我们比孩子要领先那么一点点,见识多那么一点点,被神训练的比孩子要多那么一点点,但在更多的方面,我们可能和孩子一样,甚至还不如孩子。

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需要求神,因为神是完全的,我们作为代理人,所求的是忠心,而非凡事完美。神也必定赐给我们够用的恩典。这是对上帝的信心,这也是父母的智慧。

三、该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当然,我们都知道父母教育孩童的第一目标就是让他荣神益人,就是让他爱神。但这个目标具体在父母的教养过程中如何体现呢?是不是从小就带着他一同唱诗、一同祷告、一同读圣经就是尽到了教养他爱神的责任了呢?还是以基督宽宏的爱来爱他,让他从小就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对他的诸多错误忍耐包容,多多为他祷告,这就是尽到了教养的责任了呢?还是说,从小就给他立很多规矩,在管教的辅助下,让他凡事都规规矩矩地去行,这就是尽到了教养的责任了?我们有很多方式来实践让孩子“尽心尽性尽力爱神”的目标,方式有很多,但有些原则却是一致的。

父母的责任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导,二是品格塑造,三是为他祷告。

1、救恩真理的教导

孩子是一个罪人,不是说他和坏孩子在一起了就学坏了,跟好孩子就学好了,他不跟坏孩子在一起也会学坏,他的坏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因为本性,环境只是起了一个激发的作用。父母千万不要有一种虚假的盼望,以为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在社会的熏陶下自然就会好了,自然就不再自私、骄傲、悖逆了。我们当知道,没有一个孩童的心是中性的,是可以被自然塑造成为合神心意的,父母当明白一个前提,那就是任何人,包括孩童生来就是罪人,人里面有罪性,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罪性没有什么变化。所以,父母从小教育的第一目标是让孩子要认识基督,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可能会培养出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却培养不出真正的敬虔。

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小罪人,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需要认识的。所以,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在很多方面,他都不是完美的,他要接纳自己的不完全。如果他犯错了,你要告诉他这是错的,同时也要告诉他这是罪,他需要被饶恕。上帝也愿意饶恕赦免他,只要他认罪,因为主耶稣已经为他的罪付出了代价。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要把福音的内容教导给孩子呢?越早越好,犹太人的孩童四岁就开始受律法的教导,十三岁就开始负担律法的责任。

2、品格的重视(心灵的建造)

基本的救恩真理之外有许多需要教导的内容,但是教导不是生硬地灌输,不是把圣经的经文和真理读给他听就行了,甚至往往不是这样的。教导也不是命令,教导也不是设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有奖惩制度。教导的重心是内在的建造,所以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过于对他们行为的关注。父母的很多教育方式其实都不是对孩子心灵的建造,而是对行为的规范,当然行为的规范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孩童来讲,很多规范不需要他们理解,而是需要他们遵守。但在我们的教养目标中,行为的规范却不是放在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心灵的建造。

一些父母以为孩子有了敬虔的外在就如同他有了敬虔的内在,以为有了温顺的行为就有了温顺的内心。但我们要知道一点,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父母很多时候,会被假象迷惑和欺骗,有时候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懒惰,心灵的工作需要心灵的投入,需要你的精力、心力的关注,但父母有时候很忙,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内心,当他们需要解决学习问题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帮忙,因为这对我们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内心的关注,比学习成绩和他们能做到什么更加值得我们投入。而在子女还是孩童的时候,这种投入不但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很多事情,过了那个年龄段,就需要加倍的补救。一些在父母面前很听话的孩子,一些小时候很顺从的孩子,在父母之外,在长大之后,会有很多令人吃惊的反叛举动,就是父母忽略了孩子内心里面的真实想法,却以为自己已经在上帝面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来看到他内心的状况,父母却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在行为上,比如对于一个善于纠正行为的父母来说,当看到这个孩子有不好举止的时候,父母可能更多是着力于行为的纠正和批评,甚至是制定一个有效的训练计划和奖惩机制来保证他以后不再有类似的行为。至于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可能就忽略了。或许对于父母来说不必去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不用去问,已经知道了他们心里想什么。其实,孩童和成年人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父母虽然是从孩童阶段长大的,但是长大后就忘了孩童的事了。如一个小男孩总是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从玩具到食物,凡事他看上的伸手就抢。“睿智”的父母就会从圣经得出结论说这是人贪婪的罪性所导致的,一定要遏制住。所以,就先喝止这行为,然后将东西从哭喊孩子手中拿回来,然后开始教导他;抢小朋友的东西是不对的,然后教给他以后怎么面对这种情况,要先问小朋友说,可以让我玩一下吗?等到对方同意了才可以玩一下,而且要约好一个时间,不要玩太长时间,要记得说谢谢等等。我不是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好的,而是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够的,因为你发现下次他还是会抢,你就把上次说的话再重复一次,你发现你过去说的话好像没有被重视和遵从。

甚至,一些父母对于行为方面的纠正也不是那么注重,在孩子的行为没有影响到自己和孩子自身的安全之前,父母也懒得去管,只有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生气,让自己没有面子的时候,才来管束。

忽视和放任孩童心灵世界的建造是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时候最需要来警醒的,睿智的父母以上帝的话语来建造孩子的品格基础,关注行为的养成更关注心灵的纯正。

3、最先需要建造的品格:顺服

心灵的建造主要是要让孩童知晓圣经的真理,并照着真理来管束他们的心,引导他们。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人性的本质,知道基督的救赎,知道上帝的创造,知道符合神的心意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心灵建造的主要方面有:顺服、谦卑、守约、忠诚、信心、饶恕、关爱、勇气等。从小就教导他主耶稣是我们的依靠,教导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讨神的喜悦,而非父母的喜悦。也就是说,要凡事将他和上帝联系在一起。

对子女建造的属灵品格的第一品格就是顺服。因为上帝把每一个人都放在父母的权下,父母作为上帝的代理人代表上帝来管理教养自己的孩子,这个次序和位分不能被挑战。

第一,父母必须知道自己所负有的神圣使命和权柄。教养孩童,这是上帝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不必不好意思。

第二,父母必须知道这权柄的使用不能凭着私意。父母须知道自己并没有绝对的权柄。要照着上帝的意思来教育、引导和管教自己的孩子。不要照着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来教育孩子。而且,父母也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自己教导他们的权柄是从上帝来的,而不是自己的,比如尽量避免说“你给我如何如何”的话语。要让孩子有一个依靠而又独立的权柄观念,不需要让孩子绝对信服父母,不要让孩子以为自己需要仰赖父母的鼻息生活。所以,对父母的第一要求就是要以上帝权柄的代理人的角色来教育孩子。

第三,父母不需要凡事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有权利帮助他决定很多事务,而非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第一要义就是顺服,孩子和父母在人权地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却没有被赋予和父母一样的决定权柄,比如上幼儿园、上小学、买吃的、穿的,基本上父母不会根据孩子的意见来决定,父母对孩子不是一个建议者,而是一个决策者。这并非是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你可以赋予孩子在某件事情或者某个时刻的自主决断权,但要注意是你所赋予的,不是孩子天然就有。而且,你赋予了,你也可以收回来。比如,午饭吃什么?你可以征求他的意见,并照着他所说的选择了,但你也可以不征求他的意见。顺服比自主在次序上要靠前,没有学会顺服,就不可能学会自主。其实,所谓的自主权,是不再需要父母帮他们解读和顺从上帝的心意,而是他们自行直接对上帝负责了,依然是顺服,而非自主。就是将代理权挪走了,可以直接顺服神了。

第四,毫不妥协。很多父母的失败在于说的话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什么效用,小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劝告和命令,甚至,正因为你说了不要怎么样,就偏要这样。而父母更大的失败在于公开场合中因为孩子不听话,当中羞辱或者责打孩子,因为丢了自己的面子。或者“开明”的父母,就任凭自己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肆意妄为,在聚会中狼奔豕突,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中霸道抢夺,父母不但不加以管束,不以为意,还觉得这是考验其他人爱心和忍耐的时刻。以上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帮助孩子有一个顺服规则的权威和习惯。而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则在于父母很多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来让孩子遵守一个规则。

要从小给孩子有一种观念和习惯,那就是有些话语是必须要顺从的,父母的指令要清晰并且彻底。要么你不说,要么你就要让他们必须遵行。所以,我的建议是父母不要给孩子有很多的规则,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多了父母自己可能都不记得了,孩子违反不听的时候我们也不以为意了,觉得他已经遵从了很多规则了,打破一两条也无妨。最好是,透过一两条规则的遵从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话语是不能随意违背的,父母这个时候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哭闹而放弃。比如,我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规定,父母跟她说话的时候,她必须及时应答,不能以很小的别人不易听见的声音应答,不能等好几分钟之后才应答,更不能不出声只是以所谓的眼神看一眼,或者轻轻点头表示自己回应了,我们要求必须以正常的说法方式及时应答。什么时候发现违反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就纠正。

这不表示父母给孩子的限制太大了,相反,这可能给孩子的自由更大了。因为,你知道你不能随意说不行,你只要说了,你就要求孩子听从,他若是不听从就损害了父母的权柄。比如,孩子有很多时候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但是并不涉及对与错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以此为规矩,如在地上爬,很多孩子三四岁了,都会走会跑了,可能还是喜欢就地一坐或者在地上爬行,把衣服弄脏,这个时候父母不一定要禁止,而是看情况。我女儿小时候在楼下公园有时候会爬土坡,弄得满身都是土,我妻子的做法就是让她换身衣服尽情去爬。但是,如果今日说了不让爬,那么就是不可以,孩子若坚持要这么做,就马上带她回家。同样的原则可以用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有时候自己家孩子行为不当自己劝告甚至严肃命令了就是不听从,那么应当马上终止这次聚会,带领他回家处理这个问题。总之,让小孩子从小意识到,不听从父母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第五,恒久忍耐,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动怒。这是教育孩子的过程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或者以怒气来管教。我们有时候会使用怒气,因为我们发现好好说话就不行,就得声嘶力竭急赤白脸地说才有效果,慢慢地,我们把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分成了两种态度,一是正常地说,二是喊着说。要知道,怒气不能建立孩子的任何正面品格,相反还会建立他的负面品格。怒气会有两种反应,一是他惧怕了,二是他也愤怒了甚至仇视、对抗。惧怕会将他的心灵关闭,会使距离疏远,看起来是顺服了,其实是一种压制,会让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冷漠、不加判断地听从。仇视会让他更加悖逆。有时有效的方法并一定是好的方法。

第六,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并不单单体现在你所说的你都是如此行的,你让孩子要守约,首先你必须得说话算数。而且还体现在示范,不是单单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是示范,就是你先做一遍,或者带着他做一遍。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天然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以为孩子应该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所要求的,其实除了罪之外,没有什么是孩子天然就会做的。你要先教后导。你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也要告诉他怎么做。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很少有父母说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伤害,比如当众训斥是伤害,任意放纵也是伤害。按照上帝的方式对待他们,就是爱他们了。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表现好就爱,考得好就爱,犯了错误我们的心态就是愤怒和藐视。我们一旦发怒,我们就不爱了。甚至,父母把爱与不爱当作是一个条件来吓唬孩子:你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爱你了。这就是赤裸裸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的孩子处于恐惧中,他竭力讨好你,生怕你不爱他了。对于有多个子女的父母更是要小心,总有一个可能比较乖,比较出色,你就更爱这个。他犯了一些错是你不想看到的,你就大喊大叫,你会使他恐惧的。这有时候跟我们对上帝对我们的爱的理解有关系,我们可能有时候努力做很多事情,我们以为我们这么做了,上帝对我们的爱就会多一些。我们一旦有些事情没有做好,我们就觉得上帝就疏远我们一些。我们这样看我们的神,我们也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第二,我们把以为对他的好的东西给他就以为是爱了。比如,给他买一个玩具,吃一顿好的。但很可能你是为了省事,为了表达自己缺席的愧疚。父母有时候都被自己骗了,都觉得孩子不懂事,自己太委屈:我都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了,你却觉得我不爱你。因为孩子没有感觉到他在你生命中的那个地位。他会觉得,你的工作要比他重要,查经比他重要,电话比他重要。你当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他身上,但是在他需要的时候,要有时间留出来给他。我们把自己留给他们,这就是爱。他们不需要玩具的代替。

4、敬虔的真意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能背很多的经文,参加儿童主日学,有读圣经祷告的习惯,有家庭敬拜,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信仰的操练,并不表明一定有敬虔的实质。属灵习惯和好行为的训练是需要的,但也不是教养的目标。好行为若不是有敬虔的内在,那么这好行为就是假冒伪善。家庭敬拜若是得在厌烦中坚持二三十分钟,这就纯粹是形式。属灵习惯是在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中来应用这些习得的属灵真理所得来的属灵沉淀。

5、祷告的重要

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只有上帝能做这样的工作。你即使是为他建立了最好的环境,他还是有可能会悖逆。就像亚当和夏娃,上帝给他们的伊甸园的环境可以说是最好的,最自由的了,但是他们还是犯罪了。更何况今天的人类是生在罪孽中的,环境比当初的伊甸园要差很多。即使该做的你都做了,但是你依然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在你期望的时候表现出敬虔来。因为这不是你能保证的,真正的保证是神,就像保罗说的,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让他生长的乃是神。为孩子祷告,将他交在上帝的手中,求神使用父母的工作和努力,让上帝的话语在他的生命里面扎根。

父母也无需为孩子将来走什么道路承担责任,你只要照着上帝的心意来教养他,把他交在上帝手中就可以了,就像刘志雄弟兄所说的,上帝将来不会看你的孩子的好坏来审判父母,而是看你是否是一个好父母来审判你。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像上帝待我们一样来待上帝交在我们手中的产业。

最后更新于 Apr 03, 2014 11:3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