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作的事都好——2014年11月23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经文:《马可福音》七24-八10
【可7:26】 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可7: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可7:28】 妇人回答说,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可7: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可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可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可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可8:6】 他吩咐众人坐在地上,就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掰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开,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
【可8:7】 又有几条小鱼。耶稣祝了福,就吩咐也摆在众人面前。
【可8:8】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可8:9】 人数约有四千。耶稣打发他们走了,

主耶稣在回答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责问之后,就从革尼撒勒这个地方离开了,往推罗西顿去了。推罗西顿是在叙利亚腓尼基地区的两个城市,推罗是迦百农西北部约60公里处的一个海港城市,西顿是在推罗以北四十公里的另一个海港城市。主耶稣离开加利利湖边,他离开了充满敌意的法利赛人,往外邦人居多的推罗西顿去了。

这一段经文所记载的在主耶稣事奉过程中是很不寻常的三件事情,因为这三件事情主要关乎对外邦人的服事。主耶稣在地上事奉的时日,几乎都是在犹太人的地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五24)。但基督并非只是以色列人的救主,他是所有人的救主。虽然他在复活之前的主要事奉是面向犹太人,但是他依然向着那过去不是他子民的外邦人显明出了他同样的怜悯和恩待。

一、迦南妇人的信心

这个故事在马太的记载中更加详细,而且马太直接就说这是一个迦南妇人(太十五22)。马可说这个妇人是希腊人,也是为了表明这是一个非以色列人,是一个外邦人。她来求耶稣救她的小女儿,因为她的小女儿被鬼附着。按照我们读圣经所形成的惯性,若是有人来求主耶稣的帮助,主耶稣会马上欣然前往,因为他蒙召就是为此而来的。

1.主耶稣的回应

但是,主耶稣的回应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他说了一句令人非常诧异的话“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话有些刺耳,不单让人感觉主耶稣好像不太乐意帮助这个妇人,而且让人觉得即便不愿帮她,也不应当用一个带有侮辱性的比喻来回绝。这与我们对主耶稣一贯的印象有些冲突,我们的主难道不是对那些困苦之人怀着温柔、怜悯的心肠吗?为何对这个迦南妇女这样回应呢?可能有很多的解释比如说,这里的狗不是指野狗,而是指家里所养的宠物,是一种不带有侮辱的用语。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弱这句话对我们带来的冲击。何况,在当时的以色列人中“狗”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一种轻视性、侮辱性的称呼,因为在很多以色列人看来外邦人是不洁净的,因为他们没有上帝的律法,在上帝的诸约之外。犹太人的这种歧视性的称呼并非是很少人知道,犹太周边的人也很熟悉这个民族对他们的这种看法。显然,耶稣的回答是以一个犹太人看外邦人的视角来提醒这个迦南妇人:你不是犹太人,你是一个外邦人。可是,不是曾有罗马的百夫长来求耶稣医治自己的仆人吗?耶稣不但医治了,这个罗马人的信心还得到了主耶稣的夸奖(太八5-13)。这样看来,主耶稣对这个迦南妇人的回答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外邦人的缘故,甚至我们仔细再读的话,发现这个回答不一定就是一种拒绝。

主耶稣的这个回答中,有两方面含义的表达,第一,提醒了这个迦南妇人非以色列人的身份,虽然用儿女和狗的比喻令人不喜;第二表明他的事奉有一个次序,“让儿女们先吃饱”,不是不能让狗吃,而是有先后。这样看来,主耶稣的话不是一个拒绝,而是一个引导。甚至我们可以说,主耶稣到推罗西顿就是为着帮助这个外邦女子而来的。

马可对这个故事的记载非常的简洁,马可只是说这个女人来求耶稣,并没有说她是怎样恳求的,马太福音中记载这个迦南妇人求耶稣来帮她女儿的语句:“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太十五22),马太记载的这一节经文可以有助于我们来理解主耶稣这看似令人难堪的回应。这个迦南妇人以“大卫的子孙”来称呼主耶稣,显然她是以以色列人对弥赛亚的称呼来呼求的,主耶稣的回应就提醒她说,你既然称我为大卫的子孙,那么你显然知道我是以色列人所一直盼望的弥赛亚,若我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救主,那么你为何来求我呢?你又不是一个以色列人!主耶稣想要让这个妇人进一步来表达她对弥赛亚的认识到了哪种程度,如果耶稣只是以色列人的救主,那么一个外邦人与耶稣有何关系呢?就像后来的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1-12)”。一个非以色列人不在上帝的恩约范围内,没有权利来求大卫子孙能力的帮助。

所以,主耶稣的回答中带着挑战,你是一个外邦人,而我是为以色列家的迷羊而来的(太十五24),这怎么办呢?

但同时,也带着一个引导,我是先来服事以色列人的,然后才服事外邦人。主耶稣在世的年日里,他事奉的主要群体是犹太人,在他复活升天之后,给门徒的命令是要将福音“传给万民”。但此时,主耶稣在他的话语中已经给了这位妇人一个提示,那就是看似在区分儿女和狗的不同地位,其实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这是一个家庭场景,儿女和狗都在主人的家里面。

而且,这也是一个考验,主耶稣刻意用“儿女和狗”的区分表达并非是一种轻视、刻薄、拒绝甚至侮辱,而是一个考验:以色列人轻视外邦人,看你们为不洁净的,你是否心中带着不平和愤恨呢?若是有这种情绪的话,可能会使得这个妇人在对上帝的不满中离开耶稣,不再寻求。

2.迦南妇人的回答

显然,这个希腊女子清楚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这种称呼,她准确地把握到了耶稣所要表达的。她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这个几乎是完美地回答了主的挑战。

这个回答中首先表明的是她对耶稣的认识,虽然你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弥赛亚,但是也是所有人的救主,从你而来的恩典不但是要拯救以色列人,外邦人也同样仰望这恩典。狗也吃桌子底下的碎渣儿,就表达了虽然我不是以色列人,我是外邦人,但我也不去寻求外邦虚无的偶像和假神,我也仰望供应以色列恩典的那一位。虽然以色列人在桌子上,我们在桌子下,这只是一个先后的问题。

然后,在这个回答中这个迦南妇人表明了她里面真实的谦卑和寻求。在基督的十字架之后,那横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就被拆毁了,但此时外邦人蒙恩的时间还未到。她只能说,纵然我现在不在恩约当中,也唯有你是我的救主,求你怜悯我。这需要极深的谦卑,这种谦卑与一个罪人的天然的骄傲和悖逆是不相容的。人们很容易被伤害,或者被激怒,因为意识到自己竟然在上帝的恩典上处于另外一个民族的后面,意识到自己竟然是这样一个可怜可悲的状态,所以,在被提醒这种人生的真实的时候,人往往因被伤害而远离,因不满被激怒而愤恨。此时,不要说求怜悯了,人性里面扭曲的自我使得人们可能早就将他所求的抛掷脑后了,人们会在自己的自怜和怒气中离弃了基督。

第三,这位外邦女子不但就有这样的谦卑,她却同时也宣告了她的信心,即便如此,非以色列人若要得医治也必须来寻求上帝的儿子。这个妇人的谦卑和信心令人惊奇,我们相信她的谦卑和信心不但使得她的女儿被医治,她们也得以认识了永生之主。

3.救恩的次序

一个外邦的妇人竟然迸发出令犹太人不及的信心,就像当时的那位罗马的百夫长一样。可见,这是上帝恩典的工作。虽然弥赛亚是先为着以色列人而来,但是基督是为着万民而来的,这一点已经显明出来了。

上帝的救恩计划在人类历史中展开的次序就是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上帝以他超越的权柄和智慧先拣选了犹太人作为自己的子民,并藉着犹太人降下弥赛亚成为万国的祝福和拯救,这一先后次序并非不公平,也不是偏待谁,因为给谁的多,向谁要的也多,犹太人在救恩历史中具有一个特殊地位,他们也在上帝面前负有特殊的责任。正如保罗所说:“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为神不偏待人(罗二6-11)。

但无论如何,透过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弥赛亚的工作开始施行于外邦人身上了,上帝的国度也把外邦人包括了进来。耶稣打破了当时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藩篱。// 今日,我们是否可以为着上帝的缘故突破我们生命中的很多屏障,比如民族主义,我们是否也出于某种所谓的民族感情从而轻视其他种族和区域的人呢?

二、治好聋哑人

这个耳聋舌结的人也很可能是一个外邦人,因为这是在低加波利境内。这个人来到耶稣面前类似于之前那个被四个朋友抬着的瘫子一样,同样是因为有人带着他来的。只是带着这个耳聋舌结的人来的人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医治的方式:“按手在他身上”。这个人或许见过以色列人曾这么做,也以为耶稣也必定或者只能这么来医治。但这次主耶稣的医治却没有照着他们的要求,而是带着这个耳聋舌结的人离开众人,然后用了令人诧异的方式,“用手指头探那个人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为何主耶稣用这样不常见的方式来医治这个聋哑人呢?不但是为了医治他的身体的疾病,更是为了医治他的心灵。对他心灵的医治首先得让他明白他经历了什么,让他能去思想拯救他的这个人是谁。主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他为他们做了什么。这个又聋又哑的人他听不到主耶稣说“以法大”这句话,为了让他知道他的聋和哑是由主的能力所医治的,就以触摸的方式来表明。这里主耶稣好像采用了更加笨拙,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尴尬的方式。这是俯就,主的事奉方式永远是以能令人内心得以安慰和明白的方式。这个又聋又哑的人显然听不到别人所讲的话,也听不到主耶稣所讲的,若只是按手的话,这个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就好了。虽然他又聋又哑,但是他能看见,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别人的动作和神态,主将他的医治以这个人所能明白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手探入他的耳朵,用唾沫触摸他的舌头,望天叹息不但表明耶稣对人们被罪和疾病所捆绑重压状态的一种怜悯和同情,也表明他的祷告和属天的仰望,这一切都让这个聋哑人看到,并能明白,甚至说,主耶稣在此用了一种表演的方式将这个又聋又哑的人医治了。愿我们的事奉也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别人的益处和需要而有所调整和变化。

甚至,我们可以把这个医治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上帝是以他的话语来创造整个世界的,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三十三9)。被罪和撒旦所扭曲损害的人性,包括心灵和身体,在基督里再次被重新恢复、建立起来。而且,这一幕正是上帝在将来弥赛亚国度里的大能的作为。当人们看到在他们中间有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哑巴说话(赛三十五5)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就当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上帝的国度临到了。耶稣在外邦人群体中以他所作的再次显明了自己弥赛亚的身份。

三、让四千人吃饱

1.和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不同的又一次神迹

喂饱四千人的神迹显然和前面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不是同一个事件,这是主耶稣又一次在另外一个群体中所做的神奇的工作,因为有太多细节的不同,而且马可也不会在同一卷福音中将一件事情改头换面之后再重新记载一次。

而且,这一次四千人吃饱和之前五千人吃饱之间最大的不同不在于人数和细节的不同,而在于构成这四千人的成员有了一个显著的不同。从上一章主耶稣的行程我们知道,他是从推罗,经西顿,经低加波利,返回加利利的。主耶稣又说“其中又从远处来的”。我们可以推测那些从远处来的,很可能是从推罗、西顿来的外邦人,他们一路跟随耶稣三天的时间了。甚至,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四千人中,外邦人还不少。尤其是,低加波利这个地区的一座城格拉森是主耶稣曾经赶鬼医治了两个人的地方,虽然因为损失了两千头猪,这个城的人请主耶稣离开了,但是那两个被医治的人却被主差派在低加波利传扬基督在他们身上的神奇作为(可五20),这一次,主耶稣再次来到低加波利地区,这两个人的见证在主离开之后应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会有不少人来慕名寻找曾医治了这两个人的耶稣。故此,这是一个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有的聚集。

2.怜悯

这依然是主耶稣再次施行神迹的动机。这里来听耶稣讲道的众人并非是奔着吃饼得饱而来的,因为这些人已经跟随耶稣在这里三天了。三天的时间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于真道的渴慕,或者,三天过去之后,有一些人已经离开了,剩下的人有四千男子,主却为他们预备了神迹方式的饭食供应。

主耶稣看到了他们内心当中的渴慕,他不但满足他们灵里的需求,也满足他们身体的需要。

3.门徒的反应

面对四千人的吃饭需要,门徒们好像没有从之前所经历的曾有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事件中学到什么,他们面对主耶稣的话,竟然再次重复了之前面对五千人的时候同样的“属人”的回应“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之前他们注目在他们的穷困和五千人吃饭的花费这巨大的差距上,“我们即使花一年的收入也买不来够五千人吃的饭食”,但门徒经历了那令人终身难忘的一幕,五饼二鱼就将五千人(其实不止五千人,五千只是男丁的数目,还有妇女、孩童)喂饱,还有剩余,碎饼碎鱼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可六43)。我们觉得这种震撼人心的经历,令人倍感神奇的事件,应当不但自己思想,还会跟别人分享,以至于会印象极为深刻,应该是刻在门徒的心里的,但是未承想,才过去几天,面对一模一样的场景,他们竟然忘记了曾有五千人需要吃饭主耶稣都喂饱了的神迹奇事,他们的反应就好像没有经历过之前的神迹一样。

门徒们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四千人的群体中有不少外邦人的存在,才认为主耶稣不会再次行使像之前五千犹太人聚集时那样的神迹,甚至他们认为外邦人不配和他们在一起吃饭。若真是如此,那么狭隘的传统就成为他们眼目的蒙蔽,使得他们忘记了主耶稣曾经的作为。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门徒们第二次的愚钝反应依然是我们今日的警醒。我们是否也会如此,很快就将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恩典抛在了脑后,很快就忘记了上帝曾在我们中间的大能的作为;虽然过往已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上帝的能力和保守,但是再次面对同样挑战的时候,还是从属世的角度来判断,还是惧怕绝望,无所适从。求神让我们常常思想他曾在我们中间做过的大事,以此成为我们今日的信心。

主耶稣没有责备,没有叹息,而是又一次温和地重复问他们“你们有多少饼”,之前五千人的场合里主耶稣问了一模一样的话,所不同的是门徒回答中的细节“有七个饼”,还有几条鱼。就如同之前喂饱五千人一样,又一次同样的神迹在门徒面前上演,四千人藉着七个饼几条鱼又一次吃饱了,还剩余了七筐零碎。

一个外邦人占有一定比例的聚集中,七个饼几条鱼喂饱四千人的神迹就具有了格外的意义了。那就是之前喂饱五千人,是特别给犹太人的神迹,表明耶稣就是从天上赐下来的属天的生命之粮;那么这里喂饱四千人,则是给普天下人的神迹,耶稣不但是给犹太人所预备的弥赛亚,他也是外邦人的救赎主,如同之前和那位希腊女子的对话中所说的“狗和孩子们都吃主人所赐的饼”。

四、结语

我们从主耶稣所作的这三个神迹的事件来看,所看到的是主耶稣那怜悯的心肠。正如马太所说: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他进入我们的生命中,他体会我们的苦痛,理解我们的感受,他知道我们内心当中真正的需要,他俯就、安慰、医治我们,他以他自己作为我们生命的粮供应给我们。

【约6: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回应诗歌 《恩友歌》62首

最后更新于 Nov 21, 2014 09:4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