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文/小雪

  •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田也空,地也空,换过多少主人翁。
    名也空,利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可以说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可能绕过死亡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正如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所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人生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参透死亡。对于有限的人的生命而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是人类思考的智慧,能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恰恰是上帝创造的人类有别于万物的神的形象之一。

面对短促的人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只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苏轼《前赤壁赋》)人们能做些什么呢?对于不认识上帝的民族,在有限的智慧中所能做的无非是这样几种:

1、及时行乐,在世俗生活的快乐中暂时忘记死亡的威胁:“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2、贬低世俗生活的意义,降低死亡带来的损失。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活着只是劳苦愁烦,被各种身份和责任牵拽不得自由,而死亡是最大的解脱,由此死亡不仅不是悲哀的甚至是可喜的。庄子亡妻鼓盆而歌,虽然不是经典记载,却是他的人生观念的自然结果。

3、幻想通过修炼达到与某些物质同样不朽的境地。或练习吐纳清气,剔骨伐髓,轻身健体;或秘炼丹丸,长生不老。

4、以道德化的价值观念立德立言立功,试图以有限的人生建立超越的价值,生命可以速朽,但生命群体却是一代接续一代,只要生命群体存在,则价值观念永存。儒家的道德观念就是立基于此。

其实佛教也未尝不是如此。据传佛祖降生时有人预言:此子一生不得听闻哭声,不得见老病残死,否则就会离家。佛祖的父母以国君之尊下令一切生老病死都不得让佛祖看见,最终依然不能阻挡死亡的阴影。佛祖为跳出生老病死而出家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佛祖问弟子:如何能让一滴水永不干涸?弟子们各种答案都不能完满回答这个问题。最后佛祖说:何不将其放回到大海里去?

共产主义理想某种程度上也是将有限的人生寄附于无限的事业中获得永恒的价值。我们小的时候阅读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段话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教育的经典语录:“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问题在于谁是不朽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实践已经可以证明它的失败;佛祖所教导的放回大海,其实海也是可能干涸的,沧海桑田并不只是传说呢?虚空是经历一切功名利禄的繁华之后泛起的无边的黑暗。

《好了歌》

  •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还有若干年前流行的口水歌《十三不亲》唱到父母,夫妻,儿女,金钱等等都靠不住,也是继续了这条思路。

然而虚无并不能改变人。

如果说死亡带来的虚空可以提醒在世俗的名利场上执迷不悟的人警醒,那么醒来后依然无路可走,甚至可能变得更加疯狂。如果无论善恶的终点都是死亡,那么勉励行善又有何意义呢?委屈自己做个好人有什么用处呢?岂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更快活些?

没有上帝的人生智慧走到尽头必然导致宿命论,“命若穷,捡着黄金变成铜;命若富,捡着白纸变成布”。虽然儒教文化的积极进取与道德化给宿命论加上了命由人运的观念,佛教故事也有一念之仁转变福造的说法,都是试图用道德教化调和宿命的悲观。只是宿命原本就是参破道德因果的无效才产生的,用道德怎么能调和宿命呢?

唯有基督教所信仰的耶稣基督可以彻底破除宿命的虚无。因为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生命形态的转化;因为我们的上帝不是冰冷的客观规律,而是与他的子民有互动关系的神,他俯就他的子民,向他们启示自己,垂听他们的呼求和祷告,发怜悯施慈爱,因此,日光之上的上帝赋予了日光之下的短暂人生终极性的意义。虚无被价值代替,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因永恒为背景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