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谈读经|莫要陷入圣经崇拜

因为说话的是上帝自己,我们就是要顺服他的话,要看清并认识我们自己和上帝,这样我们便能过一个由上帝塑造的生活。

斯多葛主义主张人首要的伦理任务是“认识自己”,诺斯替主义认为“要认出在人里面的上帝”,而克尔凯郭尔基于基督教教父的教导而强调:我们惟有透过“神话语的镜子”光照,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纯无邪地读上帝的话,因为在感官阶段的人,可能只是用圣经来强化自己当下周围的环境和自我利益;在伦理阶段的人,可能只是以圣经为古典作品,想显出自己道德和美德的高贵;或者,像在拉比的宗教传统中,人可能视圣经为持续的诠释过程中的多重层次,就好比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分析。而这些都难以让圣经经文真正地、进入个人的生命。

《雅各书》1:22—27劝诫人“行道,不要单单听道”,克尔凯郭尔建议我们应遵从以下三个步骤,对圣经作出个人的回应:

第一步:这不是指光看镜子,而是要看镜中呈现出的自己,因而我们受到挑战。

第二步:凡是读到的经文,我们都要持续对自己说:“这是对我说的,说的就是我。”克尔凯郭尔认为不能单独面对神话语的人,就不是在读神话语。

第三步:“如果你要从镜中看到自己而且得到真正的祝福,你一定不可以忘记自己的样貌;你不要作健忘的听者或读者。”因为说话的是上帝自己,我们就是要顺服他的话,要看清并认识我们自己和上帝,这样我们便能过一个由上帝塑造的生活。如此一来,我们所读的圣经就与我们“个人”有关联,而不是停留在审美、伦理或宗教的生活形态中。

圣经中有一项主要的禁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出20:4—5)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套用克尔凯郭尔的比喻来说,我们若不是在拜偶像,就是在观看图像。他描述的感官、道德和宗教的模式都属于偶像崇拜,因为人从中只看得见自己——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价值、自我中心的生活。我们读经,很有可能只是以圣经来支持自己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甚至可称之为“圣经崇拜”,因为这也是一种偶像崇拜的形式。圣经(镜子)如果也这样用,就成了偶像,一种人造的、无声的、死的,而不是隽永的、活的信息。

图像(icon)却不是自我的投射,而是启示,它带给我们超越自己之外的信息,以致我们能以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或审视它。正如马里翁(Jean-Luc Marion)所注意到的,图像能让可见的形象被不可见的“渗透”,因而指引人去看见超越它本身的意义。圣经中指偶像和图像的希腊文恰好形成了对比,Eidolon是指“所看见的”,其实就是已经看见偶像(oida);而每一个图像(eikon)却是从真像取得模板,就如保罗引用的——基督是“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西1:15)。虽然上帝是不可见的,但他的神性却透过基督所说、所做的一切彰显了出来。同样,圣经的经文也是图像,它是以“超越的形象”来见证超越的上帝。神学家范胡泽(Kevin Vanhoozer)简洁地总结说:“主张圣经是口语的图像,这就不会导致以拜偶像的方式崇拜圣经,反而能指向圣经的神圣,并且使人想到经文言外之意所指向的深义。”

马里翁将圣经的经文比喻为“面容”,它是不容许人像“驾驭”理论知识一样去驾驭的,因为面容需要人去“辨识”它,如此一来,就需要人亲身接近以致认识。所以是否可以说,读经的目标是使人亲身学习、用生命去贴近以致认识基督的面容呢?最要紧的其实是在读经时能体会到基督的临在。你还记得以马忤斯路上的那两位门徒吗?耶稣亲自向他们讲经。

圣经的经文向人显出的这一张面容,马里翁形容说:“当我们注视它的时候,它也面对面地凝视着我们,召唤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它。”更重要的是,不仅圣经指向基督,而且基督还是上帝之道的唯一“真正读者”。这就如同克尔凯郭尔说的:“圣经就是大道上的路标,基督就是道路。”

(摘自侯士庭著《师徒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7月)

最后更新于 Aug 07, 2015 05:3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