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2015年11月1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经文:《使徒行传》十七1-34

序言

使徒行传从某个角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到十二章围绕彼得来记叙的教会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对应着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从十三章开始就是围绕保罗来记叙的宣教历程的记载了(对应着直到地极)。本章则是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在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和雅典这三个城市的福音工作。

保罗的第二次旅行布道中所经历的与他第一次旅行布道所经历的非常类似,他的宣讲次序依然是,每到一个地方先到犹太人的会堂里,在安息日的时候宣讲耶稣就是基督,并且已经复活。同样,在他事奉的过程中都有人信主,信主的人中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还有地方官员,同样也都遭受到来自一部分犹太人的抵挡和逼迫。这可以看作是保罗宣教旅程的模式。

我们今天借鉴保罗的宣教经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关于宣教的几个原则。

一、宣教中的争战(帖撒罗尼迦)

可以说,每到一个地方,保罗的福音工作都有果效,但同时,每到一个地方保罗必定也面临对福音的抵挡和拦阻。对于今天所有的宣教事工而言,我们须清楚这一点,那就是福音工作必定伴随着争战。

1.保罗所经历的争战和苦难

在第一次旅行布道中的塞浦路斯保罗和巴拿巴所遇到的抵挡是一个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可以看作是邪灵以灵界邪术的方式对福音的抵挡和拦阻(徒十三8)。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保罗和巴拿巴所遭遇的抵挡是满心嫉妒的犹太人对保罗的毁谤并挑唆当地有名望的人将保罗赶走(徒十三45,50)。在以哥念就更进了一步,外邦人、犹太人和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保罗,用石头打他们(徒十四5)。在路司得就发展成为从彼西底的安提阿赶来的犹太人挑唆众人用石头把保罗打的昏死过去,以为他死了就将他拖到城外(徒十四19)。正如保罗在向哥林多教会辨明他使徒职分的时候不得不论到他为福音的缘故所经历的苦难那样:“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林后十一24-27)。这份清单不是为了炫耀,但却是保罗的荣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了基督福音的缘故所付出的代价和经历的难处,但保罗这么写也不是为了让后来者胆寒,因他同时又说:“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10)。

// 帖撒罗尼迦教会也在基督的苦难与使徒保罗一同有份,照着保罗后来写给这个城市教会的书信中的话可以知道,“你们在大难中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帖前一6),“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帖前二14)。

// 无论保罗遭遇到多大的拦阻和敌意,但是上帝的工作却无人可以拦阻,教会依然被建立,尤其是帖撒罗尼迦教会更是给普世的宣教士以莫大的鼓励,这个教会在保罗旅行布道的过程所建立的教会中是受到逼迫最大的教会,在他们刚刚信主的时候就面临逼迫,刚信主就接待保罗的的弟兄家里被人闯入被抓到官长面前,但保罗对这个教会却是赞誉有加,虽然他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后来想要返回去劝慰他们又不能,但是上帝亲自坚立祂的教会。

2.帖撒罗尼迦的攻击特点

这一次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城里所遇到的逼迫依然来自犹太人,依然是出于嫉妒,采用的方法依然是耸动市井匪类并合城的人来抓保罗(这些技俩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路司得都曾采用过),但是我们留意到,这一次犹太人他们控告保罗的理由是“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徒十七6)。显然保罗和西拉在腓利比宣教的事情已经传到帖撒罗尼迦城了,用“搅乱天下”这个词语显然是夸张,为要使人觉得保罗的罪过很大。但是若从福音的属灵意义而言,福音所到之处,上帝的子民被呼召出来,上帝的教会被建立,上帝的国度得以扩展,上帝的祝福临到这个地方,这的确是达到了“搅乱天下”的效果,只不过是撒旦掌权的天下。而且,犹太人控告使徒的另一个说辞“说另有一个王耶稣”,从属灵的意义看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天国的君王,而且是万有之主,万王之王,只是祂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祂做王的方式与地上的君王也不同。故此,这些诬告保罗的犹太人把福音的信息拉扯到“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这样子虚乌有的方面来,试图令地方官以为保罗的福音工作是对当权者的危害,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这就是撒旦惯用的手法之一(撒旦的手法要么是宗教性的,如污蔑使徒是亵渎神的,要么是政治性的,如诬陷使徒是搅乱天下、反对君王的),政治罪名如叛国罪最容易引起世俗政权的紧张和打压。事实上,这城的地方官员听到这些就惊慌了。但君王官长的心依然在上帝的手中,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员并未完全听信犹太人的话。

3.今日的借鉴

今天的时代虽然和使徒保罗当初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世界对福音的需要没有变化,这个世界对福音的敌意也同样没有变化。在宣教的过程中,在福音广传的过程中,宣讲的得胜和事奉的果效与逼迫患难一直是“相依相伴”的。就像基督的十字架,祂因遵从上帝的旨意成就救赎而必须受苦,我们在地上的事奉也一定会面临争战和苦害,但这些都不能拦阻上帝的工作,当一个人愿意顺服上帝甘心受苦的时候,上帝的工作就可以藉着这个人的顺服和受苦而得以成就。若想要有份于基督的工作,就要有份于基督的苦难,若要有份于基督的得胜,也要有份于基督的苦难,同样也会有份于基督的荣耀。使徒保罗的宣教榜样完美地呈现了这一属灵规律。

今天如果我们要还福音的债,也要派出宣教士去向那些困苦的灵魂传福音,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不是观光客的旅游,而是战士的出征。

二、宣教中的圣灵的带领(庇哩亚)

保罗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帖撒罗尼迦,他和西拉也没有沿着原本计划的大路向下一个城市进发,而是来到一个偏僻的城市,庇哩亚。

1.照着素常规矩进入会堂传福音

我们知道从第一次宣教旅程开始,直到如今保罗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要先寻找犹太人的会堂,先在会堂中对犹太人宣讲福音,然后再转向外邦人。应该说,保罗非常清楚地知道他前往的下一座城市很可能还会遇到拦阻和苦待,他却欣然前往,保罗虽然遭遇患难但并未因被苦待,被抵挡,被殴打,心里软弱而停下他的脚步。因为那里有上帝的百姓在等候听他传讲福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一14)。他看自己是从神领受的福音,是原本上帝就为这些灵魂的准备的,是上帝本来就要赐给这些人的,只不过是先交给保罗,让保罗给带过去。保罗虽然在各地的会堂里遭遇了犹太人很多的抵挡和恶意,但是他依然照着这个次序来完成他的福音使命。可能他在前往庇哩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自己同胞再次的抵挡和逼迫的准备,但是上帝给了他另一种的境遇,在这里遇见了不同于帖撒罗尼迦的会堂里的犹太人,他这些同胞的内心开放又谨慎,让他得到很多的安慰。但这种令人喜乐的事奉很快又被打断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竟然追到庇哩亚来搅扰。

2.再次被迫离开

我们看到保罗的宣教路线很多时候不是自己选定的。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圣灵特别的工作,也看到保罗的顺服。就是他在宣教旅程中,所到之地除了少数是自己主动离开的,其余多次离开都不是自愿的,都是被迫的。比如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被赶走,他们就来到以哥念,在这里又被赶走,就去往路司得,在此又被打。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他从帖撒罗尼迦被迫离开,到庇哩亚又被迫离开。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的事奉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很多突发情况,但是似乎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的宣教的工作。甚至,我们可以说,圣灵藉着这些逼迫把保罗带领到下一个他的事奉工场去。

三、向外邦人宣教的典范(雅典)

通常,保罗在雅典的事奉被视为宣教的典范,也是保罗宣教过程的高峰,这是在他没有同工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被神使用作成的。如果说前面分享的两个方面令我们看到一个受苦的典范,一个忠诚顺服的典范,那么他在雅典的福音工作就令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的跨文化的宣教典范。

雅典可以看作是整个世界所谓的文明和文化的缩影,不但是当时的世界,也是今日的世界,在这里所有属世的智慧、美好与无知、骄傲和犯罪交织在一起,这里有各样的宗教,各样的哲学,有世人所仰慕的智慧、文化和艺术,但同时,这里满城都是偶像(徒十七16),人们把享乐当作偶像,把智慧当作偶像,把自己都不知道的当作偶像。

所以保罗把具有旧约犹太文化的福音以希腊哲学的方式来宣讲,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犹太拉比与希腊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是耶路撒冷和雅典之间的对话。这里所涉及到的论题和思路对于今天的宣教工作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1.保罗的宣教策略

保罗看重自己的福音使命,以此为他生命的中心,所以,他为此愿意摆上生命,忍受一切的苦楚,愿意为此面对危险刀剑,而且这种对福音的忠诚不但使他充满了力量和勇气,也使他时刻充满智慧与清醒。他知道面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如他自己所说的:向什么人我就作什么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林前九20-23)。这不表示保罗面对人是虚伪的,不表示他假装热心,也不表示保罗的事奉没有规范,不表示为了福音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以犯罪的方式来传福音。林前所讲的是保罗的宽广和对福音的忠诚。所以,他的宣教事工总是在圣灵的引导和充满中进行。面对犹太人他知道该讲什么,面对外邦人他也知道该讲什么,即使雅典在当时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这座曾经产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大家的城市虽然声名远扬,但保罗并没有被这里文化和哲学所吸引和左右,而是关注到了满城的偶像,并为此焦急,并因此在会堂与街市上与人辩论福音。

2.亚略巴谷的典范性证道

本章中并没有记录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的讲道内容,只是简略了提到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会堂里“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徒十七2-3)。我们可以推测这个简略的记载,其实就是十三章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面向犹太人证道的简略复述。这也可以看作保罗在向犹太人传福音的时候所采用的福音思路和方式,那就是以旧约圣经为基础,从旧约的经文中来讲明弥赛亚应当是什么样的,以此来证明耶稣就是基督。也就是说,对于有犹太背景的人传福音,只要他们相信了耶稣是基督就可以了,其他层面的真理如独一上帝、创造、人的罪、救赎等等,相信旧约的人都已经明白这些了。但是对于没有旧约背景的外邦人而言,需要从更为基础的信息开始传讲,要宣讲创造宇宙万有的独一上帝,要宣讲人的被造,人的罪,上帝的大能、恩慈、供应和护理,要论到拜偶像的无知和上帝将来的审判,然后讲明基督的身份和工作,宣讲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和复活。

本章22-31节这段经文记录了保罗在宣教历程中的第三篇福音讲章,第一篇福音讲章是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城里犹太人的会堂讲的,第二篇福音讲章是在路司得城里大街上讲的(虽然第二篇讲章篇幅短小了一些)。这第三篇讲章则是保罗在亚略巴谷面对雅典的饱学之士们所讲的。如果说第一篇福音讲章的对象是熟悉旧约的犹太人的话,那么第二篇和第三篇福音讲章的对象就是拜偶像的外邦人,其实第二篇讲章和第三篇讲章内容和思路都很接近,所不同的是第三篇讲章的用语更加哲学化,因为面向的对象是有哲学背景的雅典人。

我们首先来看这篇讲道的开首语。保罗看到雅典城里都是偶像的时候,他虽然心里着急,与人辩论,但是保罗却没有像我们可能以为的那样直接批评“你们这些拜偶像的人都要悔改,这是得罪上帝的大罪”。反而,我们看到保罗似乎有一点“赞许”雅典人。从雅典拜偶像的行为中保罗寻找到了他们的一丝“可取之处”,就是“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徒十七22)。当然,保罗也可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他所见到的,但无论如何保罗并未直接责备他们拜偶像的罪,而是温和地提到他们拜偶像背后的敬拜需求,这是上帝所造人类的最为基本的宗教情感,人们的心灵里面有敬拜的渴求,也是在敬拜中人才能认识自我和发现意义与价值,只是罪人并不认识独一真神,落入偶像崇拜的罪中。可以说,这篇讲章之所以被认为是外邦宣教或者跨文化宣教的典范就是因为保罗从雅典的拜偶像中竟然找到了福音的切入点。从雅典的拜偶像中看到了“敬拜”这个核心概念,其实这正是旧约圣经的核心启示之一,十诫的第一诫就是”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保罗从人类心灵深层的敬拜渴求入手,指出他们不认识真实的上帝是谁,告诉人们其实这位神离人们并不遥远,祂并非是那么的不可捉摸,因为从创造和人类自身的良知都可以知晓,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言: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一20)。因此人们当来敬拜创造天地万有的这位上帝,但是人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罗一21-25)。所以保罗指出雅典人拜偶像的行为属于虚妄和无知,指出唯有敬拜真实的上帝才是人生的真实需要和意义。

更进一步,保罗在开篇语之后,证道的切入点也是从雅典拜偶像的坛入手的,从雅典人所立的一座写有“未识之神”的坛开始向他们宣讲关于真正的上帝的道。而且保罗在论到宇宙万物的主宰的时候特别从祂的丰足和至高入手,强调若至高的上帝是真实的,怎么可能需要人来照顾呢?这里既可以追溯到所罗门当年在献殿时的祷告“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何况这人手所造的殿呢!”(王上八27),也符合当时雅典人中有识之士对上帝的思考。随后,保罗论到人类亦是这位上帝所创造的,而且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赐给人很多的恩典。并且引用雅典人所熟知的他们自己城市的诗人的诗句来强调这一点。

最后保罗论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因为上帝已经藉着耶稣显明了祂的真实、祂的救赎和祂的审判,人们面对耶稣已经无可遁逃,必须来承认自己的罪并归向祂。如果说过去关于上的创造和供应人们不清楚的话,那么今天上帝藉着耶稣已经将这一切的真理都显明出来了。蒙昧的时日已经过去了,那位未识之神就是基督所显明出来的上帝,祂以复活显明祂就是上帝所差派来的那个人。// 保罗的时代论,以耶稣基督的降生和十字架作为一个历史的分界点,之前称为蒙昧时代,之后则为福音时代。

在这篇讲章中使徒保罗论到了上帝对万有的创造,上帝对人的创造和恩典,人类的罪和耶稣基督的救赎,以及将来的审判。可以说,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前三章讲论的一个浓缩。

3.今日的借鉴

宣教中的一个难处就是在于如何找到与福音对象能产生共鸣的文化表达,但是这种文化外衣又不能歪曲福音内核,若是宣讲能令听众准确地把握福音的内容,能听明白,这就是好的宣教。

保罗的这篇证道不但向当时的雅典人说话,他的思路可以成为我们今日福音证道的借鉴,对于犹太人就照着圣经讲解陈明,对于外邦人就在他们的文化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上帝的创造和与人的关系入手,令人认识自己的罪并明白上帝所设立的救赎主和审判者。

从某个意义来看,保罗在雅典的讲道并未直接论到耶稣基督的身份和十字架,这也引致一些人对保罗的批评,认为这篇讲道是对保罗事奉中一次失败经历的记载,到了哥林多之后保罗反思自己在雅典证道的失败后说出了新的宣教思路“我对你们没有用高言大志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1-5)。我不认为保罗在到了哥林多的时候才有这样的看见,因为在帖撒罗尼迦城里保罗就是如此事奉的:“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帖前一5)。我们必须看到,在雅典的事奉不是保罗的卖弄、附和与妥协,保罗不是在单纯地论到哲学和文化,而是从雅典人的困境论到耶稣基督的复活所带来的拯救和盼望,告诉他们哲学和文化除了带来骄傲和偶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智慧和救赎。这恰恰是保罗对一个群体福音需要的深刻洞察,他不是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属灵和道德骄傲来训斥世人,不是要定罪和羞辱他们,而是盼望能以一种最适合他们的、贴近他们的、打动他们的方式让福音进入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中。因此,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讲论恰恰是他在雅典事奉的沉淀和对基督福音的坚定,他看到了哲学和属世的智慧不但不能令人归向真神,雅典可以作为当时世界上人类智慧的顶峰象征,反而建立起更多的偶像和骄傲。

雅典的反应也有三种,一种人是讥诮,一种人是继续寻求,一种人是信了。这也再次印证了“叫你们信的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5)。

回应诗歌 《蒙神呼召》第179首  

最后更新于 Oct 30, 2015 10: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