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本是爱的港湾,是哺育、滋养生命的场所,可叹的是,今天我们却目睹很多死亡——不仅是生命的悲惨离世,更多是关系的死去。不仅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家庭生活也成了死寂的枯井。
现代人的家庭正在上演一幕幕悲剧。
最近有两则新闻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平息:农村一个家庭,因父母长期出门打工,13岁的哥哥长期照顾两个年幼妹妹,后来三个孩子都辍学,以至一起喝农药自杀。城市一个家庭,为了给两个儿子轮流带孙子,一位老妇人长达六年多和老伴分居两地,在第三个孙女出生时,又面临老伴出轨要离婚,在与儿媳妇争吵后,老人抱着婴儿跳楼自杀。
家庭本是爱的港湾,是哺育、滋养生命的场所,可叹的是,今天我们却目睹很多死亡——不仅是生命的悲惨离世,更多是关系的死去。不仅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家庭生活也成了死寂的枯井。
如果上帝是婚姻家庭的作者,那么,关于要怎样经营家庭生活的问题,就应该由上帝来回答。根据圣经,人类第一个家庭是上帝设立的,上帝也为家庭颁布了法则,就是上帝的律法。这律法为的是让人得生命,不只是让人活下去,而是让家庭关系恢复生机。如果人遵守上帝的律法,父母在子女成年前要担负养育教导的责任,那个农村家庭的父母就不会把照顾幼儿的重担放在一个13岁孩子的肩头。如果人遵守上帝律法中孝敬年老父母的诫命,那个城市家庭就不会让老年人为抚养第三代而劳苦多年。如果人遵守上帝的律法,夫妻不分居,那位老妇人也不会让自己的老伴陷入试探中,以至于晚年婚姻亮起红灯。
一个人的复杂本相,也最真实地反映在家庭生活中。难怪人们热衷于窥探别人的家长里短,明星们的家庭生活也是最受狗仔队追踪的,因为家庭生活会暴露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家庭生活是复杂、琐碎的,解决家庭问题也成了最难断的案。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家庭使命的源头——上帝。正如加尔文所说,人若不认识上帝,就不会真正认识自己。人也就会在这种错误的自我认识上,陷入自傲或自卑的误区,将一种扭曲的自我认识带入自己的婚姻中。
建造房屋需要打好根基,人的生命和家庭也如此。对于基督徒来说,家庭生活有一些明确清晰的界限,都是基于上帝律法的:
合乎圣经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石。圣经记载上帝在创世之初设立了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婚姻制度。新约圣经更具体教导丈夫要以基督舍己的爱来爱护妻子,而妻子要如同尊敬主一样顺服丈夫。这样一种秩序是蒙受祝福的,也让家庭生活有一个稳固的根基。因为婚姻涉及两个罪人,所以需要在权柄上有一种秩序,为的是不会出现两人都占主导的“战争”。如果夫妻二人在这种有秩序的合一关系上操练不好,等有了儿女,就因罪的叠加,演化成“三个罪人的战争”了。
婚姻问题最常见的两种情况,都是偏离这样一种蓝图:有的家庭中,丈夫任性霸道,丝毫不保护妻子的情感;有的家庭中,妻子总想做主导,牵制丈夫的一言一行。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建立一种合一的婚姻。当父母不是以一种合一的形象来对待儿女时,一方面,这削弱了他们对儿女的管教权威;另一方面,若没有了婚姻的合一,也没有爱的榜样让儿女可以效法。基督徒培养儿女,不是为了预备他们进入学校、职场,而是预备男孩成为丈夫、女孩成为妻子。你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未来婚姻的烙印。
父母应承担儿女受教育的主要责任。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能决定一个家庭在复杂的教养儿女过程中不失去方向。但要回答这个问题,父母首先要明确另外一个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基督教信仰教导说,人生的目的,是超越人个体之外的,就是上帝的荣耀。人作为上帝形象的彰显者,需要活出上帝的荣耀,就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教育的目的,与人生的目的一致,都是认识上帝、荣耀上帝。圣经明确指出,上帝把子女托付给父母,为的是“得敬虔的后裔”。家庭是教育的自然场所,这是上帝赋予父母的主要责任。现代人看重职场的成就和成功,但上帝所看重的往往是人的“本职”,就是作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教育是建立在一种长期持续的、爱的关系上的,而父母天然就是儿女的教师。按上帝美善的设计,这本应如此。
学校作为“外包”的制度化教育机构,是工业化社会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几千年都是由父母来担任主要教导者。不论父母送儿女去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或选择在家教育,他们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是,父母应是主要责任方,父母教导的影响力也应该是最大的。对于现代基督徒家庭来说,这可能都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家庭中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丈夫把在家中教导儿女的责任推给妻子,夫妻双方又把家庭之外的教育环节推给学校,极少有人去仔细考察孩子受到的教育中,有多少是“营养”,多少是“毒素”(即世俗化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切到细节之处,但对于子女灵魂的状况,却很少过问。清教徒莱尔曾说过:“爱的灵魂,就是对灵魂的爱。”唯有父母才能承担起儿女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因为这是上帝托付的。
教养儿女要按上帝的律法而行。为什么儿童需要受教育?为什么要教导他行善、走正路?这里有一个对人性的前提假设——人生来是带有罪性的。随着能力的增加和环境的影响,这罪性就会结出果子来,那就是错误的言语行为,所以需要被教育引导。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塑造和归正一个个小罪人心灵习性和从内而发的行为。教育的一项内容就是帮助孩子了解人性,即上帝刻在人心里的律,人是如何背离这律的,和圣灵如何更新这律的。这包括一个整全的基督教伦理观。
以圣经为根基的世界观,是家庭教育的课本。世界是孩子们的教室,圣经就是他们的课本。很多敬虔家庭,信仰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传承不下去了。虽然上帝应许爱他的人会蒙福千代,但我们可以观察到,西方或东方的教会都在流失下一代。从人的层面来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传递一种足够有分量的信仰,可以穿透几个世代。一种有分量的基督教信仰,是可以抵挡各种世俗化世界观的,这要求它是一种整全的、以圣经为根基的世界观。要知道,人类历史在经历了基督教国的解体、启蒙运动和世俗化运动之后,现代人被抛入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主义占主导的世代。这具体表现在,人们接收并传递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人们更注重感官上所经历的,而缺乏对历史现实的厚重认识和对灵性的反思。
具体而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步调节奏、交流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过,在多样性背后,有一些建造家庭生活的共性材料,是值得强调的:
有秩序的家庭生活。家庭是学习彼此相爱的团契,具体的服事(如家务分工)则是让一家人“铁磨铁”的途径。很多家庭纷争都与家务有关,因为衣食住行和油盐酱醋茶是家庭生活不可少的,在意谁多做谁少做、按谁的方式做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基督徒因为敬畏一位有秩序的上帝,就当把家务也当作操练顺服的功课。如果不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其他的服事也都会打折扣,因为正如圣经所说,在小事上忠心的,在大事上也会忠心。家庭空间的混乱、不洁,也反映出人内心的失序状态。
有规律、高质量的家庭敬拜时间。清教徒们认为一个基督徒家庭应该像一间小教会,父亲要承担牧师的职责进行教导和劝诫,父母共同在属灵上牧养儿女的灵命,成为儿女成家之前,他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一个属灵团契。这样的团契生活可以教导孩子怎样敞开内心,学习对上帝对人都可以坦诚相待。儿女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父母的属灵历程。父母当真实地显出对上帝的敬畏和爱慕。这些都会在儿女幼年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坦诚、真实是非常有益的。反之,若父母言行不一或假冒为善,都相当于是在给儿女做信仰的负面见证。例如,当父母谦卑地承认自己是罪人,犯错后及时道歉时,他们在儿女眼中不但不会失去权威,反而会被更加敬重父母。从圣约神学来看,上帝应许家庭成为他施恩的一般途径(God’s normal ways of bringing salvation is through the covenant family)。从人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儿女身心灵成长的自然场所,是他们属灵生命开始的旅程,也因为血缘关系的紧密性,家庭的牧养是不可替代的。可惜的是,在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很多现代基督徒家庭未能重视家庭生活中这一关键性环节,导致父母在属灵话题上与子女无话可谈。
3.避免家庭休闲方式中的试探。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一起共度的休闲时间。父母的休闲爱好会塑造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气氛。现在,很多家庭过度依赖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或新媒体,而没有反思这种生活方式的试探,包括不节制、时间的浪费、缺乏实质性交流,以及电视节目和广告中一些不良成分对儿童的影响(不只是色情暴力,还包括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世俗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
一个过度依赖网络、电视或手机微信的父亲,他的娱乐习惯必然会塑造儿女的习惯。父母应用心选择一些事先预览过的材料,如图书或视频节目,再喂养给儿女。很多父母在儿女饮食上给孩子提供有营养的饭食,但却在“精神饮食”上不加分辨。如果把我们每日通过阅读、观看所吸收到大脑的信息也视为一些“大脑食物”,那么这样的食物也可以分为洁净的和不洁净的,以及有营养的和没有营养的。例如,阅读经典童书可以说是比较有营养的活动,而且父母和儿女一起阅读,是幼年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方式。更具体一些,关于怎样选择童书或视频材料,也需要父母有属灵智慧去鉴别,尤其是一本书的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难易程度上是否有益于儿女吸收。
马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牛津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