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2016年2月7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来11: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来11:13】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来11:14】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来11:15】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来11:16】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正如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写的爱的篇章一样,希伯来书的十一章是信心的篇章。而且正如保罗对爱的论述准确地讲不是在给爱下一个定义,而是在描写爱的种种表现,爱的特点是什么。同样,《希伯来书》的作者也不是在这里对信心下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而是在论到信心能给那些经历过这信心的圣徒带来什么,真实的信心对这些人的生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希伯来书》十一章对信心的描述可以看作是对诸多前辈圣徒信心生活和经历的一个提炼。

一、信心的含义

那么《希伯来书》这里关于对信心的论述,主要关乎那个方面的经验呢?主要关乎不能看见的、关乎属天的、永恒的盼望。

因为第一节经文就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望”就是指旧约圣徒对上帝所应许之事的盼望,“实底”一词和《希伯来书》一章三节中论到基督“是神本体的真像”中的“本体”一词是同一个词。这样就可以把实底理解为众圣徒所盼望的那个事情的真实,当然这不是说,通过信心令上帝的应许成为了真实的,一个人对于上帝的话语没有信心上帝的话语依然真实,比如,上帝说将来必有审判,即便一个人不信有审判,也不影响将来审判的真实性。所以,这里的“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意思就是说,信心可以让人经历到所盼望的那件事的真实。上帝所应许的是客观的,其真实性跟一个人信不信无关,但是若真的相信,那么信心可以让你亲身经验到那个客观的事情,因此你就知道你所盼望的的确是真的。因此,信就成为了你所盼望的那个还没有看到的事情的确据了。即“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在说到救赎和将来永远荣耀的盼望时,使徒保罗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罗八24)。因此我们可以说,信心能让我们看到上帝话语的真实,也能在我们里面产生盼望,如保罗在论到亚伯拉罕的时候所说的“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罗四18)。每当我们遇见难处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苦悲伤的时候,我们心里充满了绝望的时候,我们里面对未来满了恐惧的时候,我们就当凭着信心来仰望上帝的应许,祂若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林后十二9),那么我们就知道上帝预备了足以面对将来艰难的恩典;祂若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十三5),那么我们就知道在我们最为孤单的时候主都陪伴在我们身边。这样我们就可以凭着信心来生活,不必凭着眼见,人们都认为看不见的可能就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却知道信心中所看见的无比的真实,因为上帝已经给了你确据。    

可见,信心可以超越眼见,信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恒的”(林后四18)。信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看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真实(如我们虽未曾亲眼看见过道成肉身的主耶稣,也没有亲眼看见过祂被钉十字架,也没有亲眼看见祂从死里复活,祂的升天,等等,但藉着信心我们就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来才会成就的事件的真实(如基督在荣耀中的再来,我们的复活,在新天新地中的重逢和将来的审判,虽然还未曾发生,但在信心中基督徒都知道这些事必定会发生)。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到在我们之前的很多圣徒都经历了他们信心的果效,也因着他们对上帝话语的信心受到了上帝的赞许(现代中文本对第二节的译文)。那么这些被上帝赞许的圣徒们的信心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二、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

这些上古时代的信心前辈(尤其是以亚伯拉罕)他们的信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到他们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看到上帝对他们所应许的话语的实现。也就是说,他们活着的时候,过着一个一生信心的生活,直到他们死,他们的信心都还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信,他们死的时候依然存着信心死。我想,这不但是这些前辈圣徒的特点,这也是所有在死的时候还没有看到上帝应许实现的基督徒的特点。我们常说神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一一六15),为何看圣民的死如此的宝贵呢?上帝到底看重我们死的时候那一点宝贵呢?是死的轰轰烈烈吗?是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坦然无畏吗?是我们死的时候留下了好名声吗?是我们死的时候留下了无数属灵的典籍吗?都不是,我们必须看到绝大多数的基督徒死的时候和世人一样,或者是病痛的方式,或者是意外的方式,在世人看来我们的死并无任何特殊之处,都是很普通的死(虽然死是一件极其不自然的事情,任何一个死亡事件都提醒人们自己生命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甚至在人看来,一些基督徒是死在了并不常见的贫困和艰难中。那么这样的圣徒离世上帝也看为宝贵吗?是的,上帝看他们的死极为宝贵,不是单单只有为主殉道的方式才是宝贵的,任何属基督的人的死都是宝贵的。这宝贵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所说的,“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这些人至死都将对耶稣基督的信心,对将来复活的盼望和将来荣耀国度的盼望存留在心里,他们死的时候,或许并未留下万贯财产,并无著作等身,并无可令人传诵的伟大事迹,但他们死的时候有信心存留在他们心里。这就是上帝所看为宝贵的。就如同我亲爱的国永弟兄一样,他虽然遭遇车祸离开这个暂时的世界,我深信他至死都对上帝有信心,因此上帝看他的死极为宝贵,上帝也乐意欢迎他进入基督荣耀的国度中。

尤其是,这里还特别提到这些到死都存有信心的人“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上帝所应许的没有实现,不是上帝说过的话在他们身上落了空,而是指上帝对他们所应许的话,直到他们死他们都没有凭着肉眼看到实现。这就更加凸显出这些属灵前辈们信心的真实和稳固。如对于亚伯拉罕来说,上帝给他的应许是“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二十二17-18)。可是亚伯拉罕在世的年日没有看到这应许的实现,因为上帝的应许本就不是指着亚伯拉罕这个时代来讲的,如果是指以色列人也是要等到五百年后以色列人才多如海边的沙。而且,“万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所指的后裔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那么从亚伯拉罕到基督的降生中间经过了约2000年的时间。因此,面对这一切的应许,除了得着了以撒之外,连土地的应许,亚伯拉罕都没有看到,以至于撒拉死的时候,安葬之地都是花钱买的(创二十三章)。是不是亚伯拉罕直到死之前都一直在盼望着自己能看到子孙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么多?直到他咽气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不是看不到子孙如星如沙的哪一天了?不是这样的,亚伯拉罕在领受到上帝所给的这个应许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他活着能够看到的,这是要在很多代人之后才能看到的,虽然这不是他活着能看到的事情,但是他依然相信,并照着这样盼望的信心来生活。我们今天其实所信的将来复活荣耀的盼望和亚伯拉罕当初所领受的有点类似,都不是今生能够看到的(如果主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再次临到了,那么当然就看到了),但直到我们死我们都坚信我们将来必定会复活会进入到基督的荣耀中,甚至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盼望活着,就是靠着这样的盼望来面对死亡的。

三、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

而且,这些信心前辈们虽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是“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这里从“远处望见”指的是什么呢?远处应当指一个较远的距离,亚伯拉罕知道距离上帝应许实现的时间还有很多年,不是他们在地上生命的长度,是好几百年,所以这里的远处不是指空间的距离,而是指时间的跨度。他们从远处望见了什么呢?既然信心在这些圣徒身上带领他们跨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看到了很久远的将来的事件,那就是上帝的那一位后裔来到世界,施行拯救,为这些蒙了特别恩典的人经营建造一座天上有根基的城(来十一10)。故此,在亚伯拉罕离世2000年之后主耶稣对着亚伯拉罕肉身的子孙们说:“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约八56)。 上帝所应许的在他们的今生是不能看见了,但是他们因着信心而“欢喜迎接”。我们要问,他们欢喜迎接什么呢?难道不是上帝欢喜迎接我们吗?怎么成了我们欢喜迎接上帝之城了呢?如果一个人并不羡慕属天的家乡,并不羡慕将来天上永远的福乐,并不觉得基督所应许的复活和将来天国的荣耀超过地上的一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将上帝的应许当作是真实和极为宝贵的,当作是自己生命极其需要和渴求的,没有把这天上有根基的城看为珍宝藏在自己心里,没有欢喜迎接这应许进入自己的心灵,那么他不会觉得上帝对他归回天家的时候是欢喜迎接的,他的内心也同样没有欢喜,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想去却被强迫去了。因此后面的经文说,这些属灵的前辈是在寻找一个更美的家乡,如果他们想念地上的幸福和归属,他们随时可以回去。上帝没有强加给他们一个选择,而是让他们在地上可以以各样的方式来检验自己内心里面信心的真实,若他们欢欣仰望,上帝就给他们在今生的艰难和软弱中经历属天的喜乐和刚强。

他们欢喜迎接上帝所应许的“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天上的”,他们的欢喜迎接表明他们对天上家乡的渴慕和向往,就是这里所用的“羡慕”这个词。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讲到“更美的家乡”的时候,马上就补充说明“就是天上的”,是为了突出和地上家乡的对比。今生不是我们的归宿,因为今生太短暂,而且充满了各样的劳苦愁烦,罪恶悲哀,如摩西在诗歌中所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九十10)。上帝所应许给我们的也不是建立一个地上的天国,不是把我们所处的社会给改良了,使得国富民强,民主自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能很多基督徒对上帝没有“这么高的请求”,我们狭隘的内心不要求这个世界变的那么好,只要求上帝能为我自己以及我在乎的人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应该说在这个充满了各样罪恶、充满了不公义,各种意外的、各种压力的世界里,使用一下祂的大能大力让我在今生的时间里照着一个世人的标准和期望过得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充充足足的就可以了。但上帝所给的远超过我们对所谓美好生活的想往,祂给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那就是上帝为那些至死心里有信心的人所预备的是一个天上更美的家乡,这里的“更美”不是一种程度上的提升,确切地讲不是一个比较的意义,而是一个本质上的超越,我们所求的是病得医治,上帝所预备的是永远没有疾病,我们所求的是三居室,上帝所给的是碧玉精金的城,地上任何我们所能想象的美好之地都不能与天上更美的家乡相比拟的。上帝所给的,比我们所要的要更好更多更超越。所以,上帝的良善并不体现在今生我们不遭遇痛苦患难,不遭遇疾病意外。上帝的爱与良善体现在祂藉着祂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所作成的救赎和将来荣耀的永恒国度。

我们需要留意,这里作者使用“家乡”这个词,所着重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活居所,而是一个心灵归宿的所在。正如很多人春节要回家,家的概念里面更多是心灵的眷恋和思念之所在。地上有哪个地方是可以作为我们灵魂永远的居所呢?唯有主耶稣在天上为我们所预备的地方才是我们永恒的家园,就是这“更美的天上的家乡”。

因着他们对天上更美家乡的渴想,他们也乐意迎接上帝为自己所定下的今生的生活模式。就是对于今生来说他们看自己是“客旅,是寄居的”。不但这些信心的前辈们看自己是寄居的是客旅,如雅各年老的时候对法老所说的:“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岁,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早在世寄居的年日”(创四十七9)。而且,使徒们也是如此来看自己在地上的生活的。如使徒彼得所说的:“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11)。

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客旅,寄居的”这个词的含义呢?这个词语表达了一种疏离感,一种漂泊感,一种急迫感。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并非是我们的家园和归宿,我们并不属于这里。而且因为是在别人的地方,我们不但没有归属感,而且还会遇见各种难处,各种不适应,不习惯,不方便,甚至是敌意和排斥,也因此我们在忍耐中有一种强烈的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渴求。(正如我们很多人虽然居住在某个城市,但我们在春节的时候都会离开高楼大厦的繁华,我们要回到自己年迈父母的身边,每年的春运,正是这种从日常居住生活的地方回到家乡的写照。很多人生活在北上广,可能并不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是自己的家乡。)

本章14-16节更进一步解释了“客旅和寄居的”这个词的意思,那就是表明他们要寻找一个家乡,并非是这地上的。以亚伯拉罕为代表,他看自己为客旅的,是寄居的,乍看之下给人的感觉是指着亚伯拉罕出吾珥来说的,如果亚伯拉罕是因为将吾珥看作自己的家乡,将自己所居住的迦南地看作异乡,因为自己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族人,没有自己从小熟悉的玩伴,没有自己的亲戚同学,没有自己所熟悉的小河炊烟,在这个赫人、亚摩利人所居住的地方亚伯拉罕看自己是一个外乡人,而且也不拥有土地,因此亚伯拉罕觉得自己是一个客旅,是一个寄居者,这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事实(创二十三4)。但是这却不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到亚伯拉罕看自己是“客旅、寄居的”这种自我身份认知的真正意思。因为如果亚伯拉罕是这种地域性的寄居感受的话,如果他不喜欢这种寄居的生活,他如果想念他家乡吾珥,他随时可以回到吾珥这个他熟悉的地方,他地上的家乡。所以,其实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所说的这些信心前辈看自己是客旅的身份,都不是从他们当时所生活的环境来说的,都不是地域性,而是属灵性,他们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客旅,哪怕是他们出生在这个地方,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离开过,就在这个地方工作、结婚、生子,变老,死去,他们也知道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地方,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不属于这个国家,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们是在这个意义上看自己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们把自己的今生看作是在世间、在这个时代来做客的。他只是暂时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之上,他将来要离开这里前往另外一个地方的,那个将来要前往的地方才是他们所盼望,所羡慕的。所以,这里的寄居客旅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反应了这些属灵前辈内心里面对永恒的渴望,他们不是在寻找地上的理想国,他们不是在四处迁移考察哪个地方适合移民居住,他们渴望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国度家园。这是一种极高的生命渴求,这些人就是经上所讲的:那些恒心寻求尊贵荣耀不能朽坏之福的人(罗二7),唯有上帝才是尊贵、荣耀、不能朽坏、不能看见的永世的君王,独一的真神(提前一7),但主却应许说,凡祈求的就得着,凡寻求的必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太七8)。
因此,对于亚伯拉罕来讲,既然在地球上是客旅,那么不管是在哪个城市生活,是在哪个国家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要带领他去往哪里,如果上帝让他生活在吾珥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他就在这里挤地铁,呼吸着雾霾,如果呼召他前往另外一个村镇,那么他就前往那里,住茅草房子,没有上下水,没有汽车和高楼。他们知道上帝所应许的永生生命从长度来看是无穷的,地上的生活哪怕活到200岁,也只是白马过隙霎那之间。今生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城市,这小区,这套房子,都不是我们永远的家,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一定会离开这里的一切,前往上帝为我们预备的那个永恒的家园,那个更美的家乡。

然后,希伯来书的作者用“所以”作为连接词,说了一句让我们感觉有些突然的话,“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为何这里突然提到“羞耻”了呢?亚伯拉罕、以诺、挪亚虽然是信心前辈,被上帝称赞,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罪人,他们虽然在面对上帝应许的时候有信心,但如果上帝没有给他们应许,他们的信心从哪里来呢?正如我们一样,如果耶稣基督没有呼召我们,福音没有陈明在我们里面,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呢?这里表明了我们的不配和上帝的俯就。如果一个跟你很亲近的人做了一件连你都觉得不能忍受,都觉得非常羞耻的事情的时候,你不愿意让你的名字和他连在一起提,如果这个人说“我是某某的弟弟”,你以是他的哥哥为耻。上帝乃是至高至圣至荣的那一位,现在祂竟然允许将自己的名字和亚伯拉罕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位创造宇宙万有的至高者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上帝竟然允许我们的名字和祂有关联,我们是基督的门徒,耶和华是我的神,祂不以将自己的名字和如此卑微的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而觉得羞耻。只因为他们单单寻求和信靠祂,单单仰望和期盼天上的荣美家乡。那么上帝不以被称为我们的神为耻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祂乐意住在我们中间,祂要亲自住在我们中间,作我们的神。祂已经给我们预备了一座城,这城乃是:“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来十二22-24)。
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

回应诗歌:《有一地比正午更光明》99首

最后更新于 Feb 05, 2016 09:0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