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上学记之三:我的“小学”

文/婴孩

去华西上学,初衷是补我大学通识教育的缺陷,今年选了七月份的“基督教与逻辑学”,上课前正好在微信上看到了苏炳森弟兄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文以载道”:论基督教语文观》,苏弟兄是圣约归正学堂的校长,他在文中提到,语文是理解圣经的“小学功夫”,而古典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指“文法、逻辑、修辞”,当然,这里的“小学功夫”是指保罗所说“世俗”的知识,不是指学制意义上的小学,而实际上,圣约归正学堂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确实也在循序渐进地接受“文法、修辞、逻辑”的教育。看完文章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选修逻辑学,补的其实不是大学的课,而是“小学”的功夫。

不得不学的逻辑学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女人,这两个身份离逻辑似乎都比较远,我开始想接触逻辑学,大约是在六七年前开始了解基督教与西方思想的时候,那时在读《基督教与西方思想》这套书,发现自己的脑子实在不够用,“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论证”更是彻底击败了我,所以那套书至今都停留在上册二分之一的部分,读不下去了,虽然也想过到此为止,但因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我知道,如果想深入了解信仰,必须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而逻辑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我就买了本很厚的逻辑学的书,不自量力地准备自学,才翻了两页,就明白了,这门学科类似数学,必须听老师现场授课,自学不来,于是那本书就被搁置了,学逻辑的激情也渐渐冷淡了。

直到今年看到圣约人文学院的选课表上有逻辑学,我虽然知道这是必须啃的硬骨头,但畏难情绪还是拦阻我做决定,在心里给自己找推脱的理由,比如,盛夏上课,估计成都会很热。不想选这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叫张勇,我不了解他,后来问了教务长李英强弟兄,才得知张勇老师的笔名是“郭暮云”,我以前在微博上认识他,欣赏他的文风,他也很关心守望的户外,那时常在微博上问候守望的肢体,得知了张老师的身份后,我开始转变心意,想去了解这位老师,于是就咬牙选了这门课。

这门课的课前读物是《简单的逻辑学》(D.Q.麦克伦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一本清新的蓝色书皮、只有150多页的小书,书皮上印着“最畅销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逻辑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作者认为很多人都具备清晰高效思考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没有成为习惯,原因是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的缺陷,逻辑学其实是良好教育的支柱,它是有益于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例如:语言学、科学、历史、数学等。回想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似乎也在数学课、政治哲学的课堂上接触过一点逻辑学,但都是碎片化的,从来没有系统地被教授过逻辑学,以至于在各学科的学习上没有清晰高效思考的能力,工作和生活也是如此,读了这本书后,越发觉得自己需要系统地训练逻辑思考的能力。

基督教与逻辑学的关系

这门课的教材是郭暮云老师翻译的《逻辑学导论》,作者是逻辑学教师南希,他在美国基督教逻各斯学院已经授课二十年了,郭暮云老师戏称他们的组合是“南郭先生”。不同于《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的作者因为是基督徒,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上帝创造的人具有推理能力”,正确的推理会让我们的心智打开,能够接近真理。逻辑学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直接处理推理,“形式逻辑是正确推理的科学和艺术“,科学意味着模式与规则,艺术意味着不能机械地套用规则。逻辑不是被人创造的,而是被上帝创造的,也是经由创造而体现出来的上帝的一个“属性”,作者援引了奥古斯丁《论基督教教义》里的话:“逻辑推论的有效性不是人创造的东西,人只是遵守它,记下它,从而能够学习并教导它。它永恒地存在于事物的原因之中,源头在于神。”奥古斯丁指出,当人说“既然结论是错的,前提必也是错的”,他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这一个原则并不是人所立的,人只是把它指了出来。我们不相信逻辑独立于上帝之外或超乎上帝之上,万物终极而言都是被上帝而不是被“规则”所定义的,郭暮云老师特别强调了一句“逻辑要为奥秘让路”。

为了进一步引导我们在信仰生活中运用逻辑学,郭暮云老师还借王怡牧师谈“二郎腿”的那段话做了类比。王怡牧师曾经一度不喜欢别人翘二郎腿,后来有一天他发现,翘二郎腿的大多数都是瘦人,而自己作为胖人,是不会翘二郎腿的,因为那样会很不舒服,所以他才意识到,自己不翘二郎腿,并不是因为自己更有教养,而是因为身体差异。郭老师说,逻辑能力是上帝给人的恩赐,人的逻辑能力也像胖瘦一样有差别,如果你有比较强的逻辑能力,就请你在沟通的时候尽量俯就逻辑能力差的人,而不是因此瞧不起他们,如果你的逻辑能力比较弱,也请你尽量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多使用逻辑原则。

至于授课内容,主要是讲形式逻辑里的演绎,聚焦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前以为三段论只有一种形式,这次才知道一共有256种形式,其中有效的三段论只有24种。授课方式除了一分钟都不能走神的讲课,就是“题海战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测验,最后一天下午是结课测试,5天做了十多张卷子,我觉得像回到了高考复习阶段。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谈非形式逻辑中的18种逻辑谬误,“学习如何识别和回应这种错误对我们应付‘街头吵架逻辑’是很重要的”,而事实上,这一章的内容,却像镜子一样照出我自己的逻辑习惯,其实大多都是“吵架逻辑”,比如“因人废言”、“反唇相击”等等。

古希腊诗人品达曾大声疾呼:“找到你自己!”,《简单的逻辑学》的作者说,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应该“完整地活着”,当然“合乎逻辑地活着”不能与“完整地活着”相提并论,但作者认为逻辑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基督徒经常片面强调感性,而忽略理性,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照着上帝所给我们的恩赐,活得完全,逻辑训练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住对了宾馆

除了上课的收获,这次最大的惊喜是,我居然和其他两位来华西神学院授课的老师住一个宾馆。因为这次订的房间包含早餐,每天我都去宾馆餐厅吃早餐,几乎都能碰到两位中的一位,于是就有了交流的机会。两位老师都教系统神学,一位是张亮,一位是赵刚,都是改革宗的年青牧师。张老师的课,以前就有耳闻,据说他讲系统神学会“讲哭”了,讲哭的意思是有时候他自己会哭,当然听的人估计也会一起哭,我一直很诧异,系统神学如此严肃枯燥,是什么人能讲到这种境界。赵刚老师在台湾读书、牧会,翻译了好几本繁体版凯勒的著作,橡树待出的《胜过罪与试探》(欧文著)也是他翻译的,而欧文的英语是一种古英语,很难翻译,常令译者望而却步。张亮老师是性情中人,赵刚老师温文尔雅,早餐会的话题,有关于宗派的看法、教育、教会转型等等,趁两位都在的某个早晨,我还借机请他们给我列了系统神学的推荐书目。

每天早上8点到9点是学院的集体灵修时间,周一是赵刚老师带领,他分享了“QT”即“quiet time”,可以分为读经、祷告、默想等步骤,给我启发的是,他特别提到了一个步骤是“思想上帝的属性”,我们的灵修往往容易落到个人感受的极端,这个环节,可以平衡这种倾向,因着对上帝属性的认识,而提升我们的信心和属灵洞察力,可谓“认识神,认识自己”。周二的灵修是张亮老师带领,他特别讲到了“金银宝石的工程”和“草木禾秸的工程”,他对“金银宝石”的界定,是指和耶稣基督这个根基相配的付出,这个解读的视角,使我对自己的信仰生活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周三是加尔文学院的院长分享,他讲到加尔文著名的那句话:“My heart I offer to you lord”,这句话也围绕在加尔文学院校徽上那个捧心标志的周围,他说加尔文不是自己要立定心志做什么事,而是把自己的心摆上,把自己敞开在上帝面前。他还做了个形象的现场演示,在手里握了一块干海绵,然后把握紧海绵的拳头放进水桶里,拿出来,打开手掌,海绵还是干的;然后他又把海绵放在手掌上,浸入水桶,海绵自然吸满了水。他解释说,当我们逃避环境,紧紧地握着自己不交给上帝的时候,就像那块干海绵,生命是枯干的;当我们愿意面对上帝给我们的环境,把自己交给上帝的时候,就浸满了生命的祝福。守望教会一直面对艰难的环境,我也会有想把自己“包”起来的时候,这一天的分享,又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心,还是把自己"摊开"在上帝所给的环境中吧,我们的生命必在这个"艰难"的水桶中,浸满属灵的祝福。周四是陈彪牧师分享,我参加的上个主日的聚会,也是陈彪牧师在秋雨之福证道,主题是“不可灭绝的后裔”,他分享了出埃及记第一章,法老虽然不断地逼迫以色列人,但以色列人仍然是不可被灭绝的,听他讲道的时候,我环顾了一下秋雨之福的会堂,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坐满,这次已经座无虚席了,大约有五百人左右吧,一边是被逼迫的守望,一边是不断成长的秋雨,让我切实地看到了那些“不可灭绝的后裔”,备受激励。

陈彪牧师的灵修分享,谈到“一切的丰盛都在耶稣基督里”,这次来成都,我对“丰盛”这个词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成都了,似乎已经过了新鲜期,人、环境甚至旅馆、吃东西的餐馆都很熟悉了,本来觉得没什么新意可言了,没想到,却在宾馆的电梯和餐厅奇遇两位老师,上帝因着耶稣而赐给我们的丰盛是如此真实,每次旅程竟然都是“惊喜之旅”。

见网友

“惊喜之旅”还包括见了两位“网友”。见第一位网友是意料之中,因为“网友”就是郭暮云老师,见到后,却是意料之外,因为他太年轻了。郭老师的网络头像是一副沧桑的个人漫画头像,他的文风也是老成犀利,我一直以为他至少得有50岁,而他的真人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小平头,白衬衫,略带腼腆,毫无沧桑感。他的微信公号是“郭暮云的半导体”,可能是为了与“王怡的麦克风”呼应。他到成都后,先做了个讲座,我把他的讲座通知信息转发给一位姊妹,对方回复说:这位老师是全才啊!原来,通知里关于讲员的个人信息大致是这样写的:在某高校教授计算机十多年,出版过译著、小说,还写诗,这不就是“文理双全”吗?郭暮云老师是山西人,在东北带职牧会多年,在来成都上课之前,他刚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开始全职牧会。郭老师上课的风格干脆利落、条理清晰、主题明确,偶尔会穿插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相声段子或者幽默笑话,但马上就能收回来,果然是逻辑学老师,绝不跑题。他酷爱古诗古文,也会找几个只有康熙字典上才能查到的字,考考我们,因为喜欢杜甫的诗,这次来成都,他最满意的游览是去了趟杜甫草堂。因为课程紧张,只有一次课间,和老师简单聊了几句,说起我在橡树服侍,提到了冠辉,郭老师说,他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冠辉去短宣,还在他宿舍里给他传过福音,记忆犹新。最后一天上完课,想邀请郭老师和课代表一起去吃火锅,但他们有别的安排不能同行,有点遗憾。

不过,火锅还是吃成了,是和另一位网友。见另一位网友,完全是意料之外,刚开始上课的那几天,有一位小姊妹总过来和我打招呼,我却不认识她,后来才知道我的微信朋友里有她,名字和真名不一样,这位姊妹姓万(以下称她“小万”),小万是武汉大学英语系的大三学生,刚信主不久,利用这个暑假,在圣约人文学院选了四门课,中间还参加了华西论坛,她在附近的青年旅社已经住了一个月了。这些都是在我俩吃火锅的时候,我才了解到的,不禁默默地佩服她的勇气和行动力。小万说,是因为看了我的那篇“华西上学记之日内瓦的课堂”,引起了她对成都的兴趣,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就决定来上课,而且一次就选了四门,我们戏称她是我发展的“下线”。来成都有一个月了,她几乎都没有出来玩,周五那天晚上是跟着我才去了人民公园,看保路运动纪念碑,体会人民公园的成都茶座,我俩一起在成都本地小资食客出没的奎星楼附近溜达,能找到这里,是因为老成都春智弟兄的推荐,我们欣赏着各种美食小店和排队的人群,流着口水决定,下次来成都要挨家吃。因为这次来成都,我每天晚上都关在宾馆写作业,周五结课后,就好想吃火锅,但一个人又吃不了,邀请老师和课代表没能成行,这时小万欣然答应陪我,真是感恩又感慨,两个人就是比一个人好,可以一起吃火锅。

分别时,小万送给我一瓶小小的香水,上边写着“BEIJING SCENT LIBRARY”,香水的味道由“佛手柑、茉莉、檀香”组合而成,据说是代表北京的味道,小万说,成都味道的香水里加了花椒,而我也因为提前买了一斤上好的花椒准备带回北京做礼物,而在宾馆里熏了一个礼拜的花椒香。

结语

写到这里,回想我这次来成都的经历,似乎也是一瓶味道丰富的香水,有知识的装备、与师长美好的生命连结、还见到了网友,小万送给我的香水别在一张卡片上,她在卡片上写了一句经文送给我,“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当秋雨之福盖满成都的时候,我们也要忍耐等候,直到秋雨春雨再次滋润北京,这句经文成为了我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