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不可相争——2016年11月27日主日讲章/小白 牧师


讲道经文:

创世记 13:5-18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分享“创世记”第13章的后半部分,就是关于亚伯拉罕与罗得发生纠纷并得以解决的那一段。

亚伯拉罕带着自己在埃及所集聚的一切财富,也带着侄儿罗得,平安地返回了迦南地的伯特利。经历了下埃及的磨难、失败和神的拯救,亚伯拉罕似乎该享受一下和平的生活了。但很不幸,没过多久,纷争就又起来了。如果我们把这次的情形与上一章下埃及所遭遇的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在埃及所遭遇的主要是外部的威胁,而这一次却是内部的;那一次是失败的,但这一次却是得胜的;那一次亚伯拉罕信心软弱,这一次却刚强;那一次亚伯拉罕颇为自私,但这一次却处处顾及他人的利益;而在这两次信心的试炼中,神都出现了等等。其实,我们的信心之旅往往也是这样,时而在波峰,时而又在波谷,很难始终“稳行在高处”,惟有“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 21)

这一段经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记载了纷争及其解决,主角是亚伯拉罕与罗得;后一部分记载了耶和华神再次的显现,主角是神与亚伯拉罕。以下我们将依经文的顺序展开分享。

一、纷争与和平

这次纷争起自内部,在亚伯拉罕的牧人与罗得的牧人之间。争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牲畜太多了,那地容不下他们。亚伯拉罕下埃及,虽然经历了艰难与羞辱,信心软弱,但却得了极多的金、银、和牲畜,同行的罗得自然也沾了不少光。现在伯特利的牧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共同生活的需要了。于是,纷争起来了,和平被打破。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次纷争的爆发,有两点教训值得留意:其一是无论对教会还是信徒个人,在内忧外患中生活和成长都是必定的,没有例外,因为这就是神所命定的信仰之路。亚伯拉罕顺服了神的呼召,走上了信心之路,但却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借着这些不间断的危难、纷争与争战,信心才得以操练、坚固并见证出来。我们查考“使徒行传”前几章的时候,可以看见初代教会走了同样的信心之路。这也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经历。户外敬拜期间,我自己常常祷告希望早日进入新堂、结束争战,从而可以休息一下(相信这也是弟兄姊妹们一直的祷告)。但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不太可能,只会是换一个战场、换一种方式而已。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休息了,恐怕就该有祸了。圣徒永恒的安息,只能在天上。

其二是财富一方面是神的祝福,但另一方面却也极容易成为试探。亚伯拉罕和罗得这次的纷争就是因财富太多而引起的。当然,问题不出在财富本身,那真是神的祝福!问题出在保管并使用财富的人身上。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财富,看这些物质的、属世的东西太重,就一定会出问题。作为管家,每个信徒都应当警醒谨守,善用神所赐的财富来荣耀神,而不是为财富所试探,陷在罪中。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更要小心又小心啊!

作为神的子民,面对纷争,尤其是弟兄之间的纷争,如何行才合乎圣徒的体统呢?亚伯拉罕的处置非常到位,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前 1:5),并且充满爱心与智慧,从而一举消除了纷争,恢复了和平。这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首先,亚伯拉罕没有逃避,而是坦然面对。作为这个群体的首领,也作为罗德的亲人与长辈,亚伯拉罕知道自己责无旁贷,必须及时出面解决。如果任由手下的牧人纷争而置之不理,只能使纷争越来越大,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作为团体的负责人(包括教会、小组等等),是要有这种领导的意识和果断的。

其次,亚伯拉罕直奔问题的核心,从根本上彻底平息了纷争。表面上纷争发生在两波牧人之间,但亚伯拉罕清楚实质是他与罗得两个主人之间的事。也许是罗得暗中支持牧人去争的,至少他是默许的。不直接面对罗得,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亚伯拉罕深具智慧和洞察力,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而是直接面对核心人物。这一点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值得借鉴的。

第三,亚伯拉罕一见罗得,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理由:“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是啊,他们是一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实在不应该纷争;而作为一同寄居在迦南地的“弱势群体”,他们也不能纷争。罗得不可能不赞同这样的原则,这就为纷争的平息奠定了基础。推广开来,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属灵原则:教会内的弟兄姊妹之间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属灵的“骨肉”,是同走天路的寄居者。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常常看见教会内彼此间的纷争,还长期不能平息,使教会和个人都大受亏损。但愿我们能效法亚伯拉罕,从一开始就体贴主的心意,“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 4:3)

第四,亚伯拉罕不仅提出了属灵的原则,而且同时提出了解决纷争的具体方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既然那地容不下他们了,既然纷争已经发生了,该是分开的时候了。亚伯拉罕之所以如此直截了当,并非因为无情,也不是为着一己私利,而是因为他知道罗得早有此意(从纷争的起因及后来的选择,都可以推测出来),不过顺势而为罢了。其实,这个时候分开对他们是非常不利的,经文说:“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分开将使他们变得更为弱小,使寄居的日子更为艰难,但罗得心意已定,没必要再商量了。亚伯拉罕没有花大气力维持表面的合一,他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分离。当然,从属灵的角度说,罗得及其后裔不属于神的选民,在神的应许上无份(他们最后全都定居于约旦河东),早晚总是要离开的。同时,也正是借着这次的分离,亚伯拉罕彻底“离开了本地、本族、父家”,完成了在这个世界、外在的分别为圣。

最后,从整个的解决方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为长辈和领袖之亚伯拉罕的仁厚、大度、谦让与高风亮节,更可以看出亚伯拉罕美好的灵性与信心。与上一章在埃及的时候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平息纷争可以有许多的办法,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舍己——真正出于爱心、无条件的舍己。正是由于亚伯拉罕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把选择的优先权让给了罗得,才最终完全、彻底地平息了这场风波,恢复了和平,正如我们的主在登山宝训中曾教导过的:“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太 5:9)亚伯拉罕只是舍了利,而神的儿子耶稣却是舍了命——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就是因为这伟大而无私的舍己才实现的!看看我们周围多少的纷争,无论是在夫妻之间、弟兄姊妹之间、还是社群之间,之所以难以平息,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人愿意舍己!如果我们都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吃一点亏,又怎么能指望享受和平呢?如果连一点利益的代价都不肯付,“为弟兄舍命”岂不更是一句空话吗?保罗当年为此指责哥林多教会(见林前6章),我们要引以为戒啊!

反观作为晚辈与属下之罗得的所作所为,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罗得在纷争的起头就不光明磊落,在纷争的过程中又不勇于承担责任,在具体解决纷争的时候则是自私自利。作为跟随亚伯拉罕多年,又深受其恩泽的晚辈亲属,罗得的为人处事令人遗憾。当亚伯拉罕提出“分家”的具体方案后,罗得一点也不谦让,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眼前最滋润的约旦河全平原。罗得属世的眼光确实不错,但其属灵的眼光却是异常浅薄的,他只看见并紧紧抓住了现实世界的那一点点物质利益,却失去了永远的祝福——亚伯拉罕才是神祝福的管道,因为神早已应许要借着他祝福万国万民。

导致罗得自私与短视的根本原因就是贪婪——对世界的贪恋。罗得大概早就倾心于所多玛附近的那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了,只是不好自己开口罢了,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这是真正的福分吗?当然不是!从属灵的眼光看,这无疑是将自己放在试探当中,是走向不断堕落的第一步。使徒保罗一针见血地指出:“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 6:10)罗得从此以后的日子,正应了保罗的断言。罗得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所多玛,也就一步一步地认同了罪恶与世界。经文在这里特别强调“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就是要说明这一点。亲爱的弟兄姊妹,对世界的贪恋吞噬了多少灵魂啊!当年的底马没有胜过,现在“三自”的领袖们同样也没有胜过,我们不当警醒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求圣灵坚固我们,能靠主得胜!

二、应许与生活

纷争平息了,但代价也是明显的,亚伯拉罕这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不得不独自应对迦南地的一切。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那位呼召他、引导他到这里的耶和华神怎么可能弃他于不顾呢?以马内利的神必与他的子民同在!就在亚伯拉罕最孤单、最软弱的时候,神再一次向他显现了——这是神给亚伯拉罕的安慰与鼓励,为的是坚固其信心,持守神的呼召。神让亚伯拉罕知道,不论他在哪里,不论他经历什么,神始终与他同在,是他坚固的保障与依靠,他绝不是孤单的,也绝不弱小。这也是神的奖赏,神才是一切祝福的源头!只要有神,就有一切,就没有什么是会真正失去的。亚伯拉罕既愿意舍己,神必定悦纳,也必定纪念和赐福,亚伯拉罕不必有丝毫的担心与顾虑。相比于当年的亚伯拉罕,今天我们作基督徒的,可说是幸运得多了——因为我们已经有圣灵的内住,保惠师始终不离开我们。故此,我们更当刚强壮胆,得胜环境,行走天路。

神再次重申了曾经给亚伯拉罕的应许:首先就是“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在人看来,亚伯拉罕失去了上好的牧场,不得不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但在神的眼中,这地——包括罗得所选择之地,以及现在迦南人所拥有的土地——却是属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成为这地的主人,实际占有这片应许之地。其次则是“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尽管眼下罗得离开了,亚伯拉罕只剩下独自一人,撒拉也不生育,但神早就知道亚伯拉罕的后裔将遍满这片土地,因为这是他自己定意要成就的事。

无论是土地还是后裔,对于当时寄居在迦南地、孤单的亚伯拉罕来说,都是极其渴望的,却都是需要凭信心领受与持守的。神的应许实在美好,但眼前的现实却也很残酷,平衡与得胜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信心!圣经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悦;因为到 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 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 11:6)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凭信心领受了应许,也凭信心在神面前持守住了。圣经又说:“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一 5:4)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一生虽寄居迦南地,但却能凭信心抓住神的应许,从而得胜了世界。作为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但愿我们能效法先祖佳美的脚踪。

除了重申应许以外,神还吩咐亚伯拉罕要“纵横走遍这地”。从此,亚伯拉罕开始了独自在应许之地、漫长的信心生活。他信守承诺,远离罗得,迁移到南边的希伯伦。纵观亚伯拉罕在迦南地的生活,可以看见两个明显的标志:一个就是“住帐篷”。“希伯来书”对此有一段精辟的总结:“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 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 11:9、10、13)亚伯拉罕的一生,是寄居的一生、客旅的一生,他知道自己的家乡不在这地上,而是在天上。他在应许之地唯一的产业就是希伯伦的麦比拉洞,但却仅仅是为死人、而不是活人预备的。罗得就完全不同,他终于进了所多玛,住了房子,怎么都舍不得离开。我们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再住帐篷了,但你看自己是怎样的人呢?你在这个世界是定居还是寄居呢?我们所居住的房屋被称为“不动产”,对于天国的子民来说,实在是非常贴切的,因为它们只属于这个世界,不能离开所在之处,不属于天上。盼望无论是住在自己买来或是租来房屋中的弟兄姊妹,都能记得那不过是一个帐篷而已,是用来寄居的,我们真正的家乃是在天上。

另一个则是“为耶和华筑坛”。亚伯拉罕迁移到哪里,祭坛就建在那里。由此可见,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的一生,实在是敬拜的一生、服侍的一生、见证的一生。作为当时唯一的选民,亚伯拉罕切切实实地活出了自己的信仰,把神放在了生命的中心,在寄居之地作了美好的见证。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基督徒生活的本身都应该是敬拜、是服侍、都应当成为见证。作为天国的子民,我们岂不应当象亚伯拉罕一样,在寄居之地建立神的祭坛吗?求主复兴我们,使我们能在家庭、社区、工作单位、教会以及国家等各处“为耶和华筑坛”,敬拜主,传扬福音,荣耀耶稣基督的名!

最后,我想以保罗在“腓立比书”中的一段话作为今天证道的结束——这段经文不仅清晰而准确地表达今天分享的主题,而且更显明了亚伯拉罕所预表的那一位真正舍己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同时作为我们在主面前的祷告:“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 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 神。”(腓 2:1-11)

阿们!

愿主保守、祝福他自己的守望教会!

阿们!

最后更新于 Nov 26, 2016 03:2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