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2017年2月12日主日讲章/曾淼 实习传道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经过了上一章献以撒的信心考验,亚伯拉罕的故事已近尾声。在这一章中,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寿终,这次他真的经历与至亲的生离死别,并且要购置产业来埋葬亲人。这是创世记十二章进入族长故事单元以来,第一次关于死亡的完整记录,其中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思想和学习的。

一、存着信心而死

我们先看前两节。“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如果当时也有追思礼拜的话,我想这就是印在小册子上的话,以及追思礼拜上的场景。一个人到了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就显出上帝赐给这个人在地上生活的年日;他/她葬埋之处显出哪里是这个人的故土;以及生者当中何人追念他/她。撒拉作为亚伯拉罕的妻子,当年与亚伯拉罕一同领受上帝呼召、出了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地去。虽然圣经记载的多为亚伯拉罕的事迹,但我们应当记得,在这整个过程中撒拉同样地信靠上帝、经历信仰的起伏挣扎,有时甚至因为丈夫的软弱而陷自己的生命于危险之中。出吾珥之前,撒拉“不生育,没有孩子”(创11章30节),死的时候却育有一子。希伯来书11章的“信心榜”这样评价撒拉:“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来11章11-12节)。因此撒拉的一生,是活出信心的一生。
她死在、也埋在希伯仑,就是亚伯拉罕自与侄儿罗得分离之后所居住之地(创13章18节),更是上帝许诺在将来要赐给他们后裔作产业的应许之地。 而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他对撒拉的爱和不舍。哀恸和泪水是上帝赐给我们纾解心中伤痛的方式。旧约、尤其是诗篇当中有大量的篇幅描述上帝子民心中的哀恸。

死亡而来的地上生命的终止,带来两方面的断裂与张力。第一,撒拉死了,而上帝的应许还没有完全实现。当年亚伯拉罕初到迦南地,耶和华向他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12章7节)。现在撒拉死了,过不多久亚伯拉罕也会跟着离世,然而他们在上帝所赐给他们后裔的应许之地上,定准所拥有的不过是一块坟地。第二,罪带来死亡,死亡带来分离。每个人活在世上所必然要经历的,就是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区别只在于早点或晚点。做心理辅导的弟兄跟我讲,当人所处、或认知的不同现实出现断层时,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那前面提到的这两方面断层如何衔接呢?关于第一点,土地的应许虽然还没有实现,但是后裔已经有了,而这后裔的出生完全出于上帝的大能。有了这原本不可能、但是因着上帝的大能和信实成为可能的后裔,对于那看不见、还未得着的土地也就有了盼望。 因此,死亡不能胜过或阻断上帝的应许所带来的盼望,反而是承受神应许之人的盼望能够超越死亡。第二点则更关乎我们信仰的核心——那就是,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终将再来、把我们带到面见上帝的永恒国度里;但是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经历死亡。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 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基督徒的死,是存着信心的死,是今生没有完全得着、却盼望着那将来完全成就的应许的死,是带着喜乐奔赴未知的死。如何面对死亡,也许正是表明我们信心、以及显出我们与世人之分别的最好时机。

二、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

而这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定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人生态度,因为如何看待死亡——确切地说是如何看待死后,必然显明在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度过每一天。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而对于基督徒来说恰恰相反,是未知死,焉知生。我想这也就是孙长老所分享过的——“从终末的角度来看待生命”。这个基督徒的人生观,用刚才所引用的希伯来书作者的话是“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用亚伯拉罕在赫人面前的话说,就是“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创23章4节)。这是我今天想要重点跟大家分享的。

“外人”这个词是说不是源自本地,“客旅”和“寄居”是说此地不是最终目的地,只是作为一个阶段中转、过渡,原文这个词一般用于希伯来人支搭帐篷的游牧生活方式的语境中。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溯到创世记十二章的开头——“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这是亚伯拉罕客旅、寄居生活的开始,它源于上帝自己的拣选和呼召。弟兄姊妹,我想请大家花一点时间来思想,在亚伯拉罕那个没有任何现代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的时代,“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与过去与他生命相关、他所倚靠的一切都割断联系,从此他必须将旧有的一切抛在背后、从今以后只能唯独仰望上帝前面的应许和带领。而这就是自创世记十二章起上帝所开启的有关创造和拯救的新计划。作为上帝所拣选与呼召、以显明这新创造与新拯救的对象——亚伯拉罕,他所要回应的是相信、是跟随,是踏上一条前途未卜、孤独而漂泊的旅程。正如他第一次听到上帝呼召就启程了那样,之后亚伯拉罕也一直过着支搭帐篷、随时准备好起行的游牧生活。不仅他如此,以撒如此,雅各也如此。“旅程”也成了贯穿整本圣经的一个母题——出埃及的旅程、旷野的旅程、征战的旅程、被掳的旅程、归回的旅程、宣教的旅程。放在整本圣经的框架下来看,创世记十二章以后的这种种旅程,无不是对应着前十一章人类犯罪以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创3章23-24节)、又不断从他的面前被放逐和分散(创4章16节、6章13节、11章9节)的回归之旅。若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朝圣者之旅”或“天路客之旅”。而亚伯拉罕与撒拉,正是最先踏上这样旅程的我们的信心祖先。

所以,当亚伯拉罕在迦南地的赫人面前作出“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这样的身份宣告时,他绝不仅仅是在说“我是从大河那边来的”,或者“我只是路过此地”。不,他是因着上帝的应许而来,又是带着对应许的盼望而离世。所谓“外人”,他那不同的源头来自上帝;所谓“寄居”,对于天上那永远的家乡,地上的这有限年日可算为寄居。这从亚伯拉罕向赫人买地埋葬撒拉可以看出:第一,对于上帝引导他走的这条信心之旅,他没有回头。哈兰和吾珥的印记褪去,应许之地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家园与故乡。第二,亚伯拉罕坚持从赫人手中足价买下麦比拉洞作为坟地,与他之前不接受所多玛王的战利品思路一致,就是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上帝应许成就的时候、却又坚信上帝将来会将这地赐给他的后裔作产业。正如一位解经家所说,“族长们活着的时候过着寄居的生活,在死亡里他们却是应许的继承人,并且占有这块土地。”经文当中的“地”、“坟地”的原文是ahuzzat,意为“定准的产业”,就好比是将来所得产业的一个象征。如今在新约时代我们也得了这样一个“定准的产业”,那就是所应许的圣灵。保罗说这圣灵是我们得天上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弗1章14节)。藉着被这位圣灵所感,不仅以色列人、就连外帮人也都得以进到父面前了(弗2章18节)。因此,向着世界我们是寄居、是客旅,但是向着神,保罗又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

今天中国基本上是个全民“寄居”的时代,刚刚过去的春运可以证实这一点。我想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有过离开家乡、在另一个城市求学、就业、生活的经历,差别仅在于出来得早和晚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被迫地离开了本地、本族、父家,也已经跟过往的生活之间发生了断裂。我不知道弟兄姊妹有没有过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回到家乡发现已经不能完全与亲人们认同,回到城市又觉得这里仍然不是我的家。我们被结婚、买房、养育小孩这些很现实的需要裹挟着,因为那种不安定带来的焦虑非常真实。我想单身弟兄姊妹在这些方面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会更加强烈,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即便如此,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好歹还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那些在城市里面打工的群体、他们在城里无法受教育的孩子、留守儿童,他们所面对的生存压力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当我思想今天这章经文的主题——死亡、寄居、盼望,我觉得它对我们思考当下的生活、我们是谁、以及如何与周遭的世界共处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亚伯拉罕是如何做一个寄居的客旅呢?首先他以信心回应上帝、勇敢地迈出了他的舒适地带、踏进了未知。我之前就读的维真学院,每年会给当年的毕业生举行差遣礼。前任校长在这差遣礼上的著名讲话,即“只有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时我们才需要信心”。其次,从亚伯拉罕与赫人的交易过程、以及他之前与外人的相处,可以看出亚伯拉罕与外人交往的态度是——友善来往,却不相交融合;极其谦和,但不妥协(买地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他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在赫人以弗伦面前请求);把他们放在心上、为他们代求,却不受他们影响。从始至终,他与周遭和平共处,却又明显地分别开来。求主给我们智慧,不仅叫我们知道如何数算自己在世寄居的年日,也知道如何与外人共处、竭力地用诸般智慧将他们领进神的国里。

三、他已经给我们预备了一座城

去年从年初到年尾,我总共参加了四场追思礼拜。其中有长者、有同辈;有相熟的、有陌生的;有人终老、有人突然离开。每一次看到亲人生死离别时的恸哭,我也跟着哀伤难过。然而特别感恩的是,这几位都是在主里离世的。其中有一位癌患是初信主,我在他生前去探望时,每次都要思想良久说什么来安慰他和他妻子,却也想不出什么话。就是在那时,我问自己:我真的相信天家吗?真的相信我们会在天家相见吗?在我尚不能笃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时,那位妻子说:“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天上再见的。”弟兄姐妹,你相信吗?你相信上帝将来要给我们的比现在更大吗?你相信耶稣现在就在天上那更美的家乡、那座有根有基的上帝之城为我们预备地方吗?(来11章10节、14-16节)

两周前左右是国永弟兄一周年的祭日。当时全教会以及各地听到消息的弟兄姊妹都为他和他的家人哀恸。至今每当我们想起他时,这哀恸可能仍然还在。对于我们而言,他过早地离开我们、不能在我们还在世上寄居的时候与我们同行,特别是他的家人。可对他而言,他给我们留下了信心的美好见证,如今与主同在,且在那地等着我们。让我们在记念他的同时也来思想:当我们离世时,我们会给别人和下一代留下什么?我们有没有信心的故事向他们讲述?会不会成为他们信心的榜样?是否能无愧于这样的寄居身份?这些也是我问自己的问题。甚愿在这2017年,弟兄姊妹们都可以带着盼望来面对今天生活中的各样挣扎、挑战、困难与失意,活出“天路客”、“朝圣者”的天国子民身份。

最后更新于 Feb 11, 2017 03:2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