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你真的会沟通吗?

文/晓峰 牧师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新约•雅各书5:16

“一切苦毒、恼恨、愤怒、嚷闹、毁谤,并部分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新约•以弗所书4:31—32

couple tell to love character illustration

学习沟通前必须知道的事

沟通有多重要

今天分享的内容 ,是在婚前辅导关于沟通那一课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 这个主题我们计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夫妻之间沟通的一些原则,第二部分分享情绪和愤怒这两方面的内容。

在婚前辅导的课程里,有关沟通的内容是放在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那一课之前就要学习的。这个次序可能令一些弟兄姊妹觉得惊奇。因为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夫妻的角色和责任可能更重要,例如很多婚礼上的证道,都会讲圣经以弗所书中教导的内容——丈夫是家庭的头,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丈夫要像基督爱教会一样爱自己的妻子。婚礼证道很少涉及沟通。但是在婚前辅导课程中,却是先讲沟通。把沟通放在婚姻的意义和要求之后的第一位,这样的安排,就表明了沟通是婚姻当中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很多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矛盾百分之九十都是由沟通引起的。例如,往往不在于你说了什么,你说什么可能对方都没有听清,反正你说了对方就发怒了,因为你说话的方式,对方不喜欢。所以,沟通方面的问题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而且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严重到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会给婚姻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有时候离婚就是长久以来沟通所遗留的问题造成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不好的沟通模式积累矛盾所导致的。
沟通是一项大多数人自以为掌握但却并未习得的技能

但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常常觉得我们都会沟通。大多数人以为,自己不需要学习沟通,天然就会。而实际上,沟通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和一种需要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钢琴、学跆拳道、学轮滑、学英语等等,每一个人从上学到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都会上各种培训班,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学各种技能。但似乎我们却很少去学习如何与人沟通。虽然现在职场上有关如何沟通的训练很多,如工作当中怎么和你的上级、同事去沟通,但很少有培训是讲家庭当中怎么沟通的。

为什么婚姻中如何有效沟通的学习这么少呢?因为我们觉得我们都会沟通。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都会说话,也就是说,我们把“沟通”的含义跟“讲话”的意思基本上等同起来了。我们认为什么叫沟通呢?就是见面我跟你打招呼说你好,或者吃饭的时候,我们说今天饭做得不错,或者晚上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说这个韩剧怎么怎么样,我们觉得,只要彼此谈话了,就叫沟通了。在宽泛的意义上这当然可以看作是沟通,但是距离我们所说的婚姻中夫妻双方良好沟通的要求还很远。会说话只是良好沟通的基本前提而已,话语只是沟通的方式和工具之一。 因此,我们要特别从沟通最基本的层面来跟大家分享沟通的必要、沟通的内涵、沟通的原则以及沟通的方式。

为什么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第一个原因: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同时我们也以为别人知道我们在想什么。

在这方面,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期待,但是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比如自己的好朋友,熟悉的同学,尤其是配偶,我们心中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期待。甚至我们心里想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跟对方去说,就认为对方已经知道了。我们以为夫妻之间应该有这种神奇的感应。在我们家,我和妻子有时候的争执就是因为这一点。她还没回家的时候,我想到一件事,想完之后,我就以为她知道了。然后她一进门,我就开始跟她说,你怎么看某件某件事,她说你从来没说过,我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我甚至还煞有其事地说,我一定跟你说过,是你忘了。

这是夫妻沟通中常见的问题,甚至在谈恋爱的恋人之间也有这个问题。弟兄还好一些,姊妹们往往存着一种幻想,她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要找一个“善解人意”的人,这个善解人意主要是对自己的“善解”,就是我是怎么想的,我只要说一两句话,他就必须非常清楚准确地把握我的意思。她认为,这样才叫心有灵犀一点通。然而我必须要说,这样的人很少。我们不要有这样的幻想,即使真的有一天夫妻之间默契到一个程度,一件事一发生,你还没有和对方沟通,你就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那也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当中,两个人彼此磨合、靠良好的沟通模式达成的。并且,必须是靠良好的沟通模式,而不是靠不好的沟通模式。吵架的模式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吵架时说的话,往往让你无法真正了解他背后的意思,你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有时候夫妻之间会让人大吃一惊,你觉得这件事他应该这么去做的,没有想到他会说,“不,我的想法是那样的。”因此,良好的沟通模式是长期磨合才能培养出来并实现比较深层的默契的。

因此,为什么说沟通是如此必要呢?首先就是因为,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你往往不知道,而你的感受和想法,对方也不知道。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虽然我们常常觉得,他怎么想的、他的感受,我都知道,我怎么想的、我的感受,他也应该知道,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所以,不能猜测,不要凭感受。这是我们讲到为什么需要沟通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夫妻双方的差异

夫妻双方的差异,首先是两性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弟兄往往容易简单化处理问题,弟兄们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啊,我们都是人,既然我能接受,你也就能接受,我这么想,你也应该这么想。弟兄们有时会忽视姊妹内心的很多感受。但我们要知道,感受有时候比想法重要。也就是说,感性有时候比理性重要,你的理性其实是不提供动力的,但感性往往能提供让一个人做事采取行动的力量。比如,当我们说“被爱冲昏了头脑”,就是指某种感情已经代替或者遮蔽了你的一些基本判断,家庭当中,有时候你会发现对方气急败坏了,怎么完全不讲道理了,你就知道他的情感胜过了他的理性。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面会提到沟通当中一些颠覆我们日常观念的观点,比如,有时候,我们需要注重感受超过注重道理。

除了上帝所赋予的两性差异之外,还有我们各自背景的差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周围的朋友、同学也不一样,并且,对方经历的很多事情是你根本没有经历过的。这个差异有时候大到一个程度,会让我们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甚至你会觉得对方有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是我们双方都有问题。 背景的差异再加上人性的弱点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把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当作是普世的、所有的家庭、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我们可能会把我们自己的那些标准,当成了普遍适用的真理。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我一直认为,炒完菜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趁着锅热就把锅给刷了,我觉得全世界所有的家庭都应该这样,只要是弟兄,理工科出身的、理性一点的,都应该这么做。虽然我妻子也说,我就想让它泡一会儿不行吗?但我心里一直不服气,直到有一天我听到有人跟我说,哇,那多毁锅呀。那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我终于明白,还有另一种“理性”视角,就是说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趁热刷锅是对锅不好的,因为热涨冷缩的原因。

我们发现,我们的背景差异,有可能带来很多冲突,并可能持续我们的一生,你常常觉得别人的方法不好,只有你的方法最好。但是在家庭中,很多事情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甚至我们可以说,即使你的看法是对的、是好的,也不一定就要在家庭当中要求别人必须照你的方式来。世界非常精彩,上帝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恩赐,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点。我们在考量婚姻时,有时是会考虑门当户对的因素的。不是说考虑谁家有钱谁家有地位,而是考虑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当差异大到一个程度时,我们会提醒,你们考虑过将来的挑战吗?如果存在巨大差异,这个差异在他们各自的生命当中造成的张力大到一定程度,会每天吵架,那我们可能会建议他们慎重考虑两人的关系。冲突可以有,但是不能让冲突构成你们生活中的主题。

第三个原因:我们都是罪人

之所以要提到我们都是罪人这点,是因为这一点关系到了沟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有一种既定的反应模式,跟人说话的时候,我们里面会有一个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模式,就是别人只要一说某一句话,你心里立刻就会出现一个你特有的反应。

例如,在我们家,我内心常有的一个应对模式就是怀疑模式,可能很多人都有。在某些场景下,只要这人跟我说某些类型的话,我就怀疑他是在指责我。比如说,我妻子要喝水,发现壶是空的,就说:没开水了。我马上说,你不知道我很忙吗?她其实不是在定罪我说,你为什么不烧水呢?她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没有热水了”,可是我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热水是个不好的事,我不能承担这个没热水的责任。

而且,作为罪人,我们很多时候是凭着在罪性当中的感受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很多事情我们是凭感觉——“我觉得就是这样的”。我们家的冲突有时就是如此,我妻子说完一句话我就说,你别说了,我知道你什么意思。她说你知道吗?我说你就是这个这个意思。她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我还不知道你吗?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凭着一种感觉就说,我觉得你就是这个意思。但事实呢?罪人很多时候不关注事实,只关注自己。

我常常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上帝。每个人心灵的领域,是上帝没有给其他人人开放的,是唯独属于神自己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原则”,意思就是,一个人内在心灵当中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是唯独属于神的,上帝没有把它开放给其他人。你想侵入那个领域,你想代替他说这就是对的这就是错的,是不可能的。只有上帝说,来我们辩论,“你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那是在良心的法庭上,上帝告诉他,你是有罪的,你不服的话,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我说你是有罪的。当你承认你有罪的时候,上帝还可以让你的罪被洗净,让我们天良的亏欠被洗净。但我们在家庭的沟通中,夫妻的一方、特别是丈夫,常常会代替上帝的角色:你就是这样的,我已经审判了,你不用说了。姊妹有时候也会这样,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时看重自我的感觉超过了看重事实,就因为我们里面有这种扭曲的判断,相应地,我们可能就会有很多的臆想和猜测。

因为有这三个层面的原因,所以我们需要沟通。我们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家庭范围内的沟通,只要是沟通,本质上就是一件“非自然”的事。也就是说,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天然的,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没有人天生就掌握了高效的、良好的沟通模式。如何与人沟通,是一个必须要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

能够建立和深化关系,才叫沟通

聊天、讨论和演讲从某个意义上讲都不算为沟通

那么,究竟什么叫沟通?既然沟通如此重要,我们就要知道沟通的内涵。如果沟通不是简单的说话,那我们在一种比较平和的氛围当中去说一些有信息含量的话,是否就是沟通了呢?比如,聊天是不是沟通?讨论是不是沟通?在某个学术会议上,制订发言的规则,一个人做主题发言5分钟,另外两个人各发言3分钟,其他人可以有1分钟的回应,第二轮根据回应再有一次回应——这种模式算是沟通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夫妻间的沟通。那个学术会议可以叫开会。只是,很多时候,夫妻彼此之间的沟通模式,是连开会都不如的。开会尚且有基本的尊重,等一个人说完了,下一次轮到他的时候再发言。但我们发现,夫妻间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抢着说,常常打断对方说,你别说我先说。或者指着对方说,你闭嘴。我们常见到的我们以为的沟通,就是这个样子。

究竟应该怎样定义沟通?夫妻间的沟通,或者说亲密关系间的沟通,应该定义为“对关系的建立和进深”。这既是沟通的定义,同时也是沟通的原则。如果今天你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你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说,我去了就是要骂对方一顿,训斥一顿,发泄一下情绪,那我基本就会建议你还是先别去了。有时候,我们可能打着沟通的旗号,说我去跟对方沟通沟通,但其实是去告知、去通知、去教导、去定罪、去发泄,这都不叫沟通,这些是单方面的自我表达、甚至是对对方的轻视或者是伤害的行为。

当你想要沟通的时候,必须先从最基本的内涵来思考:我下面要说的话、我要采取的行动,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吗?有助于我们原有关系的恢复吗?有助于我们原有关系的进深吗?也就是说,当你所做的,是增进你们两个人彼此的关系,这才是沟通的内涵。如果你们谈完之后,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增进,这个沟通就是一个失败的沟通。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你说的话是让你们的关系更远离了,还是更增进了呢?

有一次婚前辅导的时候,参加辅导的其中一位说,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沟通的定义,说沟通就是两个原本不可接近的心灵努力试图彼此接近。这个对沟通的解读我印象很深。这可以看为《圣经》里说的,在基督里彼此之间建立肢体的关系。原本不可接近,如今在基督里就可以彼此接近了。

因此,沟通不是简单的说和简单的听。听和说都是沟通的方式,不是沟通的目标。

给对方施压或提出要求的言语不是沟通

沟通不是讲课,不是演讲,不是谈判,也不是对对方的要求、责备和改造。如果你的言语当中,已经带着向对方施压的目标的话,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好的沟通模式了。但是,夫妻在彼此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带着要让对方感受到压力的动机,甚至你的话语当中会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带着要求对方必须改变的内在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基本表达方式的理解和使用都有问题。比如,我们说,“请你帮我把那一杯水拿来好吗?”这时,我们认为我是在提出一个请求。但如果对方说,“你为什么不自己拿呢?”你心里就会升起怒火。这就证明你刚才说的那句话不是请求。你虽然用了一个礼貌的外壳“好吗”,还带了一个“请”字,但这句话的内涵却是个命令,就如同说“把那水给我拿过来!”其实,对方完全知道你真实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不拿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对方可能因为畏惧后果,就只好给你拿过来了。这个例子说明,生活中很多沟通场景中的问题,我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沟通的内涵,沟通就就是关系的建立和深化

建立和深化关系,是沟通的内涵,也也是沟通的目标,它一直贯穿在所有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当中。违反了这一点,技巧再高明,也难以实现沟通的目的。(未完待续)

Communicating a message

这些沟通模式都不好

不好的沟通模式有哪些呢?

战争型沟通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在家庭当中,不好的沟通模式,首先是战争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吵架。

在一次婚礼上,有位嘉宾上去做祝福发言时讲了一句话,她说,有一场战争,没有赢家,只要你进入战场,只要你参战,你就输了,所有其他参战的人,也都跟着一块输。但吵架却是很多家庭常用的沟通方式,比如过去在我们家就是常用的方式,虽然现在少了很多。每当我发现自己语速和声调都在加快加高的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我又这样了。

人们怎么会用这种模式进行沟通呢?

首要的根源,就是我们里面的罪,我们的自我。这个自我,有三重体现。

自我的第一重表现,是骄傲。我们会认为,我心里的想法、感受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就是对的,这就是我们在沟通中的“自我”在作祟。你一旦站在这个角度上,站在“我就是对的”的角度上去讲话,吵架往往就势在必然。你说话就变成了“你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然后会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问题,对方不服的时候你可能就开始指责。

自我的第二重表现,是对对方的藐视。如果你一说对方就听从你了,你自然觉得心里很舒服。对方只要稍微提一点点不同的看法,你马上就很生气,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带着对对方的藐视。用藐视这个词大家可能觉得很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就是藐视对方,因为你心里想的是:你懂什么啊,你算什么呀。吵架当中我们常常会用这些表达方式,背后反映出的就是你看不起对方。

自我的第三种表现,是迁怒。家庭中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容易迁怒于对方。什么叫迁怒呢?就是家里发生了一件事,一定要把责任放在对方身上。比如说,一回家发现下水道堵了,一方可能马上就说,肯定是你昨天刷碗的时候不小心把很多东西弄下去了,要不然它不会堵。甚至有时候你心知肚明这事其实跟对方没关系,但你也非要说:都是因为你,所以这事发生了。这个就叫迁怒于对方。这可能是家庭中很多人在吵架的时候心里的潜意识。哪怕有一刹你觉得不一定是对方的错,你也会马上忽略掉这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感受。这让我想起当初在伊甸园的时候,上帝问亚当说,“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亚当就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那个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回响在千万家庭中。不单弟兄会这样,姊妹也会这样。弟兄做了一个决定,过了一年之后,这个决定的后果显现出来了,姊妹就说,看当初我就说怎么怎么样,都是你坚持要这样,才有今天这个后果。弟兄可能会反击说,那当初为什么你不说得更清楚一点呢?这就是互相之间的责任推诿。

而“自我”的根源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就是恐惧。我们心里有害怕,我们怕自己要承担这个事的责任,我们怕当一件事出现之后我承认我错了,对方就会来欺负我。我们怕这个事如果是因为我的话,我在家里的地位就会失去。我们怕这件事是因为我做错了引起的,别人就开始看不起我了。我们担心我们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我们担心对方的父母怎么看我,等等。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的时候,是恐惧在指挥着我们在沟通中去推卸责任并控制和辖制对方。

当我们努力要在一个沟通当中占据主动时,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惧怕,我们唯恐让别人觉得我是有过错的,我是软弱的。因此我们就一定不能认错,至少不能先认错。在家庭中,无论对于弟兄还是对于姊妹,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弟兄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其实,“爱面子”只是自我的一个浅层表现,更多的是他心里有惧怕。

内心惧怕的根源,则是因为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出问题了。惧怕是与上帝远离造成的,远离上帝是因为人要自己作王,要“更加自由”,要自己决定善恶对错。但人一旦远离上帝,他的心灵就失去了保护者和供应者,不但不会更自由,更智慧,反而会被奴役,被蒙蔽。所以,恐惧,是一个失丧者的基本特征。骄傲只是恐惧的另一面,人们很多时候是以一种自欺式的、虚假的强大来掩饰内在的虚弱和无助感。

 

退让型沟通

第二种不好的沟通模式叫退让型。恐惧对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是双向的,向外就表现为争吵,向内就表现为退让,就是他不愿意跟你冲突,或者说害怕冲突,怕吵架。这种时候,当两个人产生不一致时,某一方马上就会说,我们今天可以不讨论这个问题吗?或者说要不我们先等一等,或者马上就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说弟兄一回来发现,地板怎么被颜料给染了,姊妹马上就说,我去做饭了。这就是回避,就是把这个问题搁在这儿不处理,选择视而不见。

然而,退缩在本质上是另一种抗争。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退缩和回避比吵架还糟糕。所以我的建议是,宁可吵架,也不要在冷漠中沉默。不要说这事我们不讨论,随你怎么看吧,然后永远把这事放下了,这种方式还不如吵架。其实吵架有时候是避免不了的,关键不在于吵架,关键在于怎么吵,这个很重要。

讨好型沟通

还有第三种沟通模式,叫讨好型。讨好型比退让型更往前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当一方发现两人之间的不同、可能产生冲突的时候,他采用的方式不单单是沉默和退让,他是违心地说:好吧就照你说的办,你说的挺好,我认同。也就是说,他担心因为意见不同、表达不一样的看法,就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他就用撒谎的方式来建立他们的关系,他不是真心地去认同,其实他心里很不认同,但他用虚假来维持一种不真实的关系。

这是家庭中常见的三类沟通模式。可以这么说,这三种沟通模式都不是好的方式,但这三种里相比较而言最好的模式是吵架。其他两种沟通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矛盾给掩盖了。积累问题是家庭沟通中最大的杀手。有弟兄姊妹会说,我们已经沟通了,我说这问题解决了吗?他说解决了,我说怎么解决的?他说,我们都不提了,我们都挺高兴的,我跟她说话,她跟过去一样正常跟我说话。我说这就叫解决了?他说对,这就叫解决了。其实那个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好的沟通模式不是这样的三个模式,而是彼此接近的模式。

良好的沟通需要这些前提

既然沟通是心灵之间的彼此接近,那么良好的沟通其实是需要前提或说基础的。也就是说,缺少这些因素就不是好的沟通。沟通需要哪些前提呢?

前提一:彼此的尊重

如果在沟通之前你心里对对方已经没有什么尊重了,就想去教训他一翻,发泄发泄情绪,就想让他屈服于你,就想让他的思路改变过来,你想的是如何说服他,甚至想恐吓他,训斥他,这种时候,我的意见是,还是先不要去“沟通”。此时,还缺乏良好沟通的前提。所以,很多时候,你有件事想找对方谈一谈之前,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呢?你需要先到上帝面前为自己祷告。好的沟通是需要预备的。祷告什么呢?祷告看自己心里有没有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都是上帝创造的人,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在家庭中,弟兄是家庭的头也不意味着弟兄的地位就比妻子更高,即使要求弟兄要像基督爱教会那样爱妻子,也不表示妻子可以对弟兄不尊重。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个人也是属于上帝的。这一点当然有《圣经》的根据。保罗说:“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但很多人不是这样来看待别人,我们在家庭当中常常把对方当成我的私有物。然而,在家庭中,无论是面对配偶,还是面对孩子,虽然有秩序有权柄,但你必须知道,那个人是属于上帝的,我们不能随意对待他们,不能轻视和辖制他们。这是良好沟通的第一个前提,如果我们一祷告发现我们心里没有这个,就要先为此来悔改。

前提二:对对方的信任

信任也是沟通的必要基础。为什么有时我们的沟通是无效的?就是因为一方会说,不管他说什么我也再不信了,因为他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过去几年一直这样说了很多次了,所以他再说什么我也不相信了,他说呗,我就听听而已。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我就会想,那双方为什么还坐在一起沟通呢?为要展现自己的涵养吗?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既然愿意坐在一起面对面来沟通,你心中就应当有一个信心的盼望在里面。你必须意识到,能坐在一起谈,就表示你心里已经建立了这个信任,这也是沟通的一个目标。这是夫妻之间建立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不管对方多少次的没有做到他所说的话,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和盼望,或者是对上帝有信心。如果没有这点,坐在一起的时候一再讲我不信任你了,另一方可能就火了:你不信任我那还谈什么。

前提三:谦卑

可以说,谦卑是沟通的所有前提中最重要的。如果你跟另外一个人沟通的时候,心里没有在上帝面前的谦卑,沟通基本上就是无效的。

谦卑的含义是什么呢?谦卑的第一层含义就是,你必须承认,你不是上帝,你也不如上帝。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上了,我们认为,我们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不能商量了。要是这样的话,你发号施令就行了,就不要沟通了。

谦卑的第二层含义是,把对方看得比你重要。把那个坐在一起要跟你沟通的人看得比你重要,就是你必须承认,他的感受和他的想法,比你的感受和你的想法优先级更高。没有这一点,也很难有有效的沟通。吵架的时候,为什么双方都争着说话,一定要抢在前面说?那一刻,你所表达的就是对方想什么不重要,我心里的想法最重要,你先听我说,你心里想什么对我无所谓。可能我们常常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当你争着抢着不让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表达的就是“我比你重要多了”。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所以,一个良好的沟通其实是需要预备的。当你在上帝面前先为自己祷告,我的建议就是从刚才那三个方面祷告。我有对对方的尊重吗?我还对他有信心吗?我在他面前真的认为他比我更重要吗?可以说,如果这三个方面预备好了,你就真预备好了,不用使什么技巧,基本上就会有好的沟通了。你会发现,有一种爱与温和,会从你的语言、你的神态当中,表现出来。

夫妻沟通的原则

我要分享的夫妻沟通中的两个原则,或许和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不一样。

第一个原则:方式比内容重要

大家可能会问,内容难道不重要吗?不,我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而是说在沟通中,方式很多时候比内容更重要,优先级更高。为什么呢?因为,方式比内容更真实更深入。也就是说,方式体现的是你说话背后的动机。人是会伪装和欺骗的,语言是会有欺骗性的,你可以跟一个人说,对不起,但从你的眼神和你的口吻,对方可以感觉出,你的“对不起”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时候,很多人说“对不起”是被迫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不服气的时候,恶狠狠地说完“对不起”,扭头就走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就反映出他的内心根本就没有对不起。所以,我们说方式比内容重要,就是因为方式反应了内在的真实,反应了内心。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讲怎么发现一个人在说谎。通过一个人的眼神,眼角的挑动,手势,面部表情,都可以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在撒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带着表情、手势、眼神、口气,也就意味着你的肢体语言和你的面部其实同时在表达,可能表达的是比语言更真实的东西。人是有灵性的,稍微经过训练,仔细观察,就可以察觉一个人说的话是出于真心还是应付。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不能用良好的方式去表达,就表明你的内心和你所说的内容不匹配,所谓的“用爱心说诚实话”,就是你说的诚实话必须配合你的爱心。因此,既然方式有时候比内容更重要,所以我们就更要关注我们说话的动机。

Communicating a message

第二个原则:听比说优先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沟通就是说话,沟通是说话的艺术。但真正的沟通同时也是聆听的艺术,而且听比说优先。

听,是沟通的一个要素,沟通,首先是聆听的艺术。所谓“听比说更优先”,就是在与对方沟通的时候,你要选择一个立场,双方都要选择一个立场,这个立场就是,让对方先说。一定要选择这个立场——我听你说比你听我说更重要。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谦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想法比你的感受和想法重要,你就会选择先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他的感受是什么。对方的所有感受和想法,也就是你听的目标,一定要体会对方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去理解他的想法是什么。

我们说聆听是基础,是真正有效沟通的优先级更高的环节,是因为这不单单向对方表明,我们承认对方比我重要,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比我的重要,同时也表明,我真的想接近这个人的心灵。

怎么听才对

很多时候,我们听不是真正的听,而只是为了回应。双方有一方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大度,说“你先说”。但他说“你先说”的时候,他背后的想法是,“我要听听你是怎么说的,好看待会儿怎么回复你,怎么反驳你。”

不要急于给建议

因此,我们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不要那么快地给建议,不要充当医生的角色,望闻问切,我知道你现在出问题了,你说吧,然后我根据你说的诊断出你有这个这个问题,然后马上给一个解决的答案——你就应该这样这样这样。

有时候家庭中弟兄一旦给了建议或者答案,姊妹们就会比较生气。她说,我不是要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想倾诉想表达时,可能只是为了让你更多地去了解他,这个需求比你告诉他怎么解决他生命当中的问题要重要。

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

而且,很多弟兄,之所以习惯给答案,往往是因为他已经离开了谦卑的立场。那一刻,你有意或无意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因为你认为,我这个答案一拿出来,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如果你听了我说的解决方案,你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的话,那就是你有问题。

但事情往往都不是这样的。如果弟兄一回应问题就解决了的话,每次牧师把《圣经》的经文读一遍,弟兄姊妹所有生命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但通常不是这样。不要试图扮演那样一个角色——“我就是解决你问题的那个人,我在家里是医生、工程师、教师、法官”,不是的,你首先是那个聆听者。这就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你得进入到对方的感受当中,你要体会他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你的聆听得是非常努力地去听,而不急于回应,也不要为了回应去听。要单纯一些,而且,单纯了,你就会发现,你也没那么累了,你的大脑也不用转得那么得快,不用时刻想着提供答案。这是聆听的基础。

聆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灵

因此,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灵。也因此在听的过程当中,你需要有对对方的关注和一定的反馈,所以听的过程需要看着对方,你的眼神和对方的眼神是需要有交通的,你在语言上也需要有交流和回馈。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回馈呢?当他说了一句话,一瞬间你走神了,没有听清,或者你听了之后没有理解,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回馈,要跟对方核实:你刚才说的是这个意思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如果你没有听懂没有明白也不问,等一会你回应的时候,就可能回应错,对方就会不高兴,意识到原来你根本就没有注意听。

要有回应,一种是为要准确理解的回应,一种是总结性的回应。比如说对方讲完了,你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总结,刚才我理解你所说的是不是一二三四等等,有一个简单的回应。所以弟兄千万不要面无表情地呆呆地坐着,盯着一个地方不动,就在那儿听,对方说了一会,发现你没有动静,对方甚至会问“你在听吗”,如果被对方这样质疑或提醒了,就已经表明对方对你听的方式的不认可了。

有人说,听是一门艺术,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的确,听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听的时候,不单单要处理很多信息,更是要承载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向你的敞开,其实,那一刻,你自己的心灵也在敞开。

说的原则和技巧

说完了“听”,就必须要说到“说”了。说话有哪些重要的原则和技巧呢?

原则一:在爱心中说诚实话

这是说话的最重要的原则。爱心就是你说话的动机,诚实就是你说话的内容。可以说,你的爱心和你所说的诚实话,有点像我们吃的胶囊药一般。爱心就像胶囊的壳,药面就是诚实话。诚实话一般比较苦,要没那壳的话,药面儿没人能吃得下去,所以,你的爱心跟你所说的真实的诚实话,必须是配套的。我们不单强调爱心,也强调诚实。可能有人会问,在夫妻关系中,我心里受伤害、不高兴、很难过,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感受要不要跟对方表达?要表达。就是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需要对方知道的,不要压抑,不要隐瞒,也不要掩饰。不要说反正过两天就没事了。只是怎么表达呢?就是要配套前面那个爱心。

所以说,说话的艺术中,最重要的,乃是在上帝面前的预备。不是你说话时的方式,而是你说话前的功夫。你一定要祷告到你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里面没有控告,没有苦毒,没有怨恨,而是带着爱心才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都是控告,说自己受的伤害说得很多,想要说完之后令对方深深愧疚。但我们要知道,愧疚是一种压力,但愧疚这个推动力可能带有副作用,不如爱心的推动力更好。

原则二: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那么,有了爱心,又有了诚实话,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就可以讲了呢?不是。说话的第二层面乃是,“要随时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这是《以弗所书》的经文。“造就人的好话”的意思是,你说某些话的目标是为了对方的益处。

假设我今天要出门时,妻子说,你就不能洗洗头,乱蓬蓬的,我们都不愿意跟你坐一块。其实这话里带着一些爱心,但很多时候,你对对方形象的关注,可能也带着一个私心说,我也是为了我的感受。你会发现,你认为你是在关心对方,同时你说的又是诚实话,但是产生的效果让弟兄觉得,是吗,这样的话那你自己出门吧,既然你嫌弃我,我就不去了。

所以,不好的表达方式,会有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他认为,你说的话,不是为了他的益处,是为了你自己的益处。所以,你完全可以说,你这样出门就可以,但是洗完头出门会更好。我们文化中的亲密关系很少在语言上去造就某个人。但《圣经》却是这样要求的。

原则三: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

这个原则是从负面的角度说,叫“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不管是弟兄还是姊妹,都不说任何污秽的话。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有弟兄们会说污秽的话、骂人的话,但我们要把恶毒的话也归入污秽的话。姊妹们有时候说的话,其杀伤力是在于那些话是恶毒的话。她可能不会说什么脏字儿,但是她说话的杀伤力会很大,比如说“废物”等等。这样的话是一定不可以讲的,但有时候我们在吵架的时候、情绪失控的时候,就容易把一些你所知道的对方最难以承受的话拿出来。所以特别要注意这点,必须要在心里为自己设置一个语言的界限。

原则四:把握说话的对象、场合、氛围和时机

《传道书》说: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因此,说话要留意对象、场合、氛围和时机。这方面,我们分享两个与说话方式有关的技巧或说要点。

第一个技巧是,说话前需要准备。也就是说,在说话前,要到上帝面前为自己祷告。我们常见到,两人吵完架,一方说,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刚才说了很多过火的话,那我怎么诚实地去表达这个感受、又不形成控告呢?答案是,你要到上帝面前祷告,祷告到你内心当中真的饶恕他。即使不饶恕,也要祷告到对上帝有信心,就可以讲了,例如,你可以跟对方说,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对我是很大的伤害,我非常伤心,等等。对方可能会因为刚才做了错事而愧疚、内疚、难受,因此,如果你愿意饶恕他,你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一定要加上说,我已经祷告了,我愿意饶恕你。如果你还没有饶恕对方,你可以说,我虽然心里还很难过,但是我相信神会帮助我们,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你事先预备的。

第二个技巧是,我们说话一定要明确。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特别明确的话,不要说似是而非的话、带歧义的话、怎么理解都行的话,因为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故意说一些带歧义的、模棱两可的话。我们更不要说那些弦外之音,不要话里有话,不要说暗示性的话,不要说的很艰深,需要对方琢磨好几天才明白原来你是这个意思,一定说得非常明确。

举一个常见的小例子,比如说,姊妹说,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就要求你对我好点。大部分的弟兄听到这个话之后,反应都是:我对你还不够好吗?所以,不要说“我要求你对我好点”这样的话,一定要非常明确地说,我们能每天聊会儿天吗?你能每天扫一遍地吗?你能以后早睡早起吗?这叫非常明确的话。

你对对方有要求,有期望,有想法,要很明确地表达,这是沟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包括你的感受,一定要明确地表达。很多沟通培训都会特别讲到,说话不要说评论,什么叫不要说评论,就是千万不要说,我觉得你就是这样一个无药可救的人,这叫评论。你根据对方刚才跟你吵架的内容,就得了一个结论。不说结论说什么呢?可以说,你刚才一共骂了我23句,这叫事实,对方是必须承认的,然后你要说,我非常地难过,这也是真实的,这叫感受。至于对方是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那是上帝的事,不要你来说。但我们往往既不说事实也不说感受,上来就说结论:我看透你了。

发生冲突了怎么办

今天我们稍微讲一点冲突的解决。下一次,我们会特别讲情绪和怒气的控制,那时候可能还会再讲到这个问题,现在先分享一点儿解决冲突的原则。

原则一:抓住时机

冲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关于时机,《圣经》告诉我们,“不可含怒到日落。”夫妻两个人吵架了,但俗话说,“夫妻没有隔夜仇”。所以,要在睡觉前解决问题。但有些矛盾不是这么快能解决的,比如说吃晚饭的时候两人吵架了,睡觉前的时间内,你可能解决不了这个冲突,那什么时候解决呢?早上起床的时间也很好,至少在下一次参加教会事奉之前解决。

比如,你家里有查经小组,明天晚上有的话,那么明天晚上之前必须解决。我们家一般是下一顿饭的谢饭祷告之前要解决,要不然我没法谢饭。所以,最长的预留时间是七天,就是周日下午聚完会吵架,那么最晚下一个周日聚会之前必须解决。不可以拖太长时间,这也是解决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冲突和问题不可以积累。大家一定要知道,冲突不可以积累,不管是大冲突还是小冲突,不能想着靠时间把它冲淡,不能说反正过了一星期他也忘了我也忘了,这事就不提了,过去了。你要知道,即使你忘了,这个事情也没有过去,一件事一旦发生了,一句话一旦听到了,你心灵的状态就再也回不到听过这句话之前了。那个刻痕,已经在你心中留下了。所以,所有积累的冲突后果所造成的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严重到一个程度,有一天你对对方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怨恨,你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人会问你说,为什么你们夫妻关系这么差,你自己想了想说,好像我们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但就是出问题了。其实这就是过去无数次大小冲突、问题没有解决所遗留的后果。所以,冲突一定要解决,一定要谈,当然谈之前要在上帝面前祷告,夫妻两个人要交通,一起祷告。

原则二:矛盾不要马上公布和扩散

关于冲突解决, 还有一个建议:夫妻之间发生了矛盾之后,不要马上公布。我们现在有微信群,有小组的群,各种群,你不能一吵完架,两个人都还在生气,一方早上吃完早饭上班去了,另一方就把吵架的过程详细地“发表”在群里。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就公开,这矛盾就会更加难以解决。作见证的时候可以这样讲,但解决之前不要公开到全教会都知道。可以找牧者,找组长,找你熟悉的弟兄姊妹来帮助解决,这些都可以,但是不要在公开场合先宣扬。

原则三:彼此认罪、彼此饶恕

虽然把这个原则放在了最后分享,但其实对于冲突的解决,核心原则却只有这一个,这个原则可能是我们很熟悉却又不熟练的,就是彼此认罪、彼此饶恕。只有走到这一步了,这个冲突才算真的解决了。要彼此认罪。你在上帝面前认罪了就行了吗?还不够。这只是个起点,你都知道你错了,但却面子上过不去,不肯向对方去道歉,这是不可以的。在上帝面前为自己祷告之后,要在对方面前认罪,表达歉意,表达悔改。然后,被伤害的那一方,要表达接纳和饶恕。只有走到了彼此认罪彼此饶恕的这一步,这个冲突才算是真解决了。

祷告

天父,我们再次到你面前仰望你的怜悯和恩典。主,你知道我们都是不完全的罪人,无论是心怀意念还是我们的口舌都常常得罪你,也得罪我们的配偶、亲人。但主你的恩典却可以覆蔽我们这一切的过犯,你的话语也带着智慧的亮光来指教我们。唯愿你使我们能够在你面前谦卑、敬畏你,并且能够把从你所领受的这些通达的知识用在我们身上,你就让我们品尝在婚姻中你预留的美好和甜蜜。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们!

(本文是晓峰牧师2017年3月11日在夫妻团契讲座上的分享,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全文完。)

最后更新于 Apr 20, 2017 06:4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