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芳洲
在上帝慈爱的眼中,探望病中的肢体有着重大的意义,祂对如此践行的圣徒说:“我病了,你们看顾我”(马太福音25:36)——因为哪怕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自己的身上了。上帝的心是这样的顾念病痛中的儿女!当我们去探望病患的时候,我们不仅是遵守了主耶稣反复强调要“彼此相爱”的命令,更是藉着无伪的爱的行动,爱了那没有看见的上帝(罗马书12:9;约翰一书4:20)。更奇妙的是,我们的探望在无声地向着那些尚未认识上帝的人见证着祂真实的同在。这爱的标记能让众人认出我们属于那位爱到舍命的救赎主耶稣基督(约翰福音13:35)。
探望病患是一件蒙上帝喜悦的善事,然而我们心中却常产生一些拦阻我们前往的路障:或许是无力直面生命的沉重与苦难的压抑感;或许是耽于自身的不善言辞、缺乏恩赐;或许是经过衡量平日往来的远近亲疏后失去了动力;又或许是生活忙碌、身不由已的搁置……最终,我们止步了。
实际上,探望病患更是被上帝使用来造就我们生命的一种方式。它挑战并试验出你对上帝的信心;它提醒你罪对受造界的可怕毁坏和人类对福音的迫切需要;它引导你从流连地上短暂的享乐转向期盼天上长存的福乐;它邀请你突破自身的软弱与疆界,关注邻舍;它鼓励你谦卑学习爱人的技巧,击碎冷漠。那么,我们该如何按着神的心意探望病患呢? 这是我躺在病床上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在一开篇的祷告中就提到爱心要与知识并行,“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腓立比书1:9)。探望病患,不光是简单的来到病床前驻足,而是带着成熟的爱来进行的一次主里的相交与连结。它不应首先满足我们想要行善的愿望,而应以服侍病患肢体为优先考量——我想,这可能是如何探望的第一个大原则。
探望前,需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治疗计划、以及日常作息,提前约定方便探望的时间,并做好临时有变的心理准备。因为病人的状态可能突然出现起伏,所以最好在出发前再次向病人或家属确认,如果不能成行,也表达你的理解与体谅,不让探望成为一种压力。到达医院以后,最好先在病房门外等候,待家属出来引导再进门。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有些医院的病房没有配备保护病人隐私的隔帘,直接进入病房若碰巧病人正在更衣或使用尿壶等情况,则免不了双方都很尴尬,稍稍的等候是尊重病人的体现。进门前,还要留意一下时间,因为病人在会客的时候会打起精神来与你互动,尽管过程中他可能没有表现出疲惫,但过后却会经历强烈的体能消耗,所以控制探望的长度格外重要,好让病人能放松自在地休息。探望之前还有另外一项功课要做,就是花上几分钟了解一下病人的基本病情。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这种病的轻重缓急如何?病人属于哪一个阶段?在接受什么治疗?有什么注意事项?关于病的大致介绍,上网查阅就能解决;关于病人的情况,则需要打听与他相熟的亲友。为什么我认为提前了解这些事宜是必要的呢?第一个原因就是,避免让大部分探望的时间停留在对基本信息的问与答上,从而挤压了探望最为宝贵的部分。基础性的问题,病人一定已经面对不同的人反复回答过多次,事前的了解能减少他再次重复的负担。第二个原因是,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产生误解甚至伤害。因为不了解,有的人把治病想的很轻松,给出不合宜的建议;因为不了解,有的人又把病情想的过重,透露着告别的情绪;而真正的爱是建立在愿意去了解对方的基础上。
刚刚提到探望中有最为宝贵的部分,第一就是表达怜悯,“与哀哭的人同哭”(罗马书12:15)。这不是强扭出来的悲伤,或是要挤出眼泪,而是谦卑地放下自己,流露真诚的情感与体恤。“你真的很不容易”、“我知道这很艰难”……这样几句简单的话所能给病人带去的安慰超过你的想象。不仅话语能表达怜悯,眼神、拥抱、紧紧的握手、满怀理解地拍拍肩膀……都是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哭”的方式。第二,用鼓励的话语为病人打气加油。在病榻上的人最需要听到的就是鼓励,也唯有圣灵感动之下的话语最能抚慰人的心。保罗对歌罗西教会的圣徒说:“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歌罗西书1:9)。当我们来到病床以前,愿我们先来到上帝的面前,求祂赐下鼓励的话语,藉我们为出口来建立祂自己所爱的。这感动也许就在你灵修时的一节经文里,也许在你阅读时的一段话里,也许在你听道时的一个信息里,也许是敲击你心的一首赞美诗,也许是别人的见证故事……但神总知道。
第三,强调神的爱。人在苦难中容易受试探怀疑神的爱,病中的肢体需要我们用神的爱来坚固。这爱能使人越过自身的恐惧与忧患、越过现况的凶险、越过医学的局限、越过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悲观的预后,来仰望慈悲怜悯的上帝——祂的爱是坚定不移、永不断绝。一些弟兄姐妹更愿意在谈及苦难的时候强调神的主权,这在神学上固然没有错,但如果脱离了“神就是爱”的属性而空谈主权,又怎能扶持受苦中的弟兄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另一种心态,就是想要撬开病人的内心,把他深处的软弱挖掘出来,并为他提供“属灵”的辅导与帮助。“生病后你是不是对神有埋怨?”“你会不会有时候感觉愤怒或苦毒?”这类问题的背后都有个期待——你会回答“是”,可对病人来说,这却有些为难。一来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敞开的程度和分享的对象,特别在群体中发问,要留心保护病人的界限;二来是因为这些触及内心层面的问题常常出现得太突兀,在谈话内容和感情都还未过渡到位的时候就被抛了出来,回答起来显得生硬、不自然。所罗门在《传道书》里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传道书3:1,7)。探望不是采访,更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要允许病人拥有一颗自由的心,而不去执求回应。他若有需要,愿神给我们机会去服侍;他若有感动,愿神给我们耳朵去聆听!
如果说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问的,那就是“我可以怎样为你代祷?”一起祷告,可以说是探望病患过程中最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是后方支持前线争战的力量,争战得胜、病得痊愈是我们心中共同所愿,但在陪伴和关怀的路上,每一步都有具体需要代祷的事项。藉着询问代祷需求,我们邀请病人梳理出近况并了解他的实际难处,从而更专注地向着神代求、更有效地行动起来帮助。
圣经还提醒我们,“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得后书1:7)。我们为肢体祷告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为邻床的病友代祷。在主没有偶然的事,主既安排我们相遇在同一间病房,必有祂超然的美意。也许人会抵触基督教的信息,会反感福音的宣讲,但几乎没有人会拒绝有人愿意为他祷告,特别是在病中无助的人。愿我们能透过代祷来见证神自己对世人的爱,正如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祈愿:“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提撒罗尼迦前书3:1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病房中没有人在睡觉、也征得了病友的同意,若能一起轻声唱诗赞美神,将是极为宝贵的经历!受身体所限,病人无法参加聚会,更鲜有机会开口唱诗,众人同声在病床前敬拜所迸发出的安慰和力量是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在人生的逆境里发出赞美,使我们逐渐具有了轻看环境的心志。当歌声流淌出来的时候,真如一道清泉,冲走苦涩与灰暗,唯独高举神的荣耀。
我生病住院的时候,收到过许多满载爱心的礼物。每当我想起这些礼物,连回忆里都散发着暖烘烘的温度。我床头的十字架,上面写着“主赐平安”四个字,在漫长的治疗里一直静静地陪伴我。因为有它,我们增添了不少和病友们畅聊信仰的机会。我的文件夹里收藏着朋友们手写的经文卡片,提醒我数算主所赐下这么多爱的恩典!远方的好友带来她的团契为我录制的短视频,里面的面孔没有一张是认识的,却写满了亲切和激励。闭着眼睛听弟兄送我的圣经播放器,喧闹的病房不再成为束缚。睡不着觉时,听姐妹细心准备的古典音乐,让身心都松弛下来。弟兄姐妹挑选的好书,每一本都是祝福。有人不辞路遥送来可口的饭菜,有人拎来精致的甜点、丰富的水果,还有人用娇艳的鲜花点亮我的心情。原来为探望病人所精心预备的礼物,可以那么饱含创意!更想不到的是,神奇妙地使用了这些礼物,不仅传递爱和鼓舞,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请允许我再给好心的弟兄姐妹一句提醒:探望病人的时候,送一束花不如送一枝花。病房的空间实在太有限,小小的床头桌因为要配合医生护士的各种操作,必须随时保持光洁, 而一束花往往要占据大部分台面,最后只好被转移到护士站。另外,你不知道同病房的其他人是否有花粉过敏的情况,所以只好格外小心。如果你探望的是呼吸科的病人,更要谨慎选择买花。
最后,我想叮嘱的是——探望病人不是一项打卡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持续主动的跟进与关怀。有的治疗,尤其是癌症治疗,常常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病人刚开始治疗的时候,我们也许容易很有负担很热心,但在治疗越往后越艰难的日子里,愿我们仍能在主里常存爱弟兄的心(希伯来书13:1)。英文中有一个单词叫“available”,可以大致翻译成“我有空”。我认为,这个简单的形容词能传神地表达出陪伴病人的关键所在。你愿意吗?让我们对病人说,I am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