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费习惯

文/S弟兄

个人财务背景简介

最近那篇调侃“西二旗”生活的网文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了,所以我想还是要先介绍一下个人财务背景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分享。在毕业之后的十年里,我的工作和收入一直比较稳定,并在其间结婚。一直租房住,没有买房,靠工资生活。本文讨论的是我这十年里的财务习惯。

理财

社会的经济要发展,通货膨胀是很难避免的。为了不让手里现金(含存款)贬值,就需要将现金投入到金融体系的运转之中。投资的同时,要考虑到收益、风险和流动性(是否方便支取)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常这三者是互相制约的。

我会将月收入里固定的一部分,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分配到几类固定投资里,因为对投资的判断因人而异, 所以这里就不讲细节了。

同时,我单独为理财开了一张卡,和工资卡区别开,以方便观察自己的财务情况,而平时的小额支出都从工资卡上支付。

记账

记账是个好习惯,但是巨细靡遗的流水账可能会导致大量时间与精力上的消耗,所以我记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记了,如果能保证理财卡上支出收入明确,而工资卡的开销维持在预算之内,就可以了。

目前中国各银行的账目还没有对第三方开放,如果对第三方开放的话,那么对于习惯于刷卡消费的人,就可以有手机App帮助大家统计每月的各类支出,很方便。

借贷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出22:25)

“我心里筹划,就斥责贵胄和官长说,你们各人向弟兄取利。”(尼5:7)

圣经里的这两处经文明确地提到了不当向弟兄取利。然而,我想经文所处的经济背景和我们很不一样了。首先,通货膨胀在经济活动不发达的古代远比现在缓慢的多,而且那时钱财主要是用于维持温饱和救急,收利息是乘人之危的行为。所以在观念上,我不完全否定利息的合理性。

在实践上,出于弟兄姊妹的情谊,无论或多或少,我并没有收取或者支付过利息。

消费

在我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消费能力常被用来定义一个人,而他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往往被忽视。另外,消费也被宣传为生活的目的和动力,例如“何以解忧,唯有买买买”这种煽动性的洗脑词语。商业社会里的各种声音都在说“你需要这个”,“这个提高你的生活品质”。然而广告和口碑确实是不多的判断商品质量的途径。如何在得到质量保证的同时不被广告洗脑,是个问题。

通常我会买知名品牌的商品,大众款的商品,不是最新款的商品。这样可以保持一个质量、实用和开销间的平衡。衡量商品的实用性时会结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

社交

教会是个社交密集的团体,如果大家一起吃饭,或者“凑份子”庆祝婚礼或者新生儿的诞生,我觉着这样的花费是有意义的。同时我会参考近期的经济情况,尽量在数额上保持在平均的水平。如果每个月固定拿出一定金额作为社交存款,已被不时之需,在事情来到时,就不至于局促了。

孝敬父母

在我工作的最初几年,每个月会汇给家里些钱。虽然父母并不指着这个钱生活,但我想他们还是高兴的。最近已经停止了每月的汇款,一是因为自己结婚之后,生活的开销大了很多,二是父母的退休金和及其他一些固定收入,足以维持生活并有结余。

奉献

在教会奉献的原则,弟兄姊妹都是知道的。所以我只讲自己的一些实践。

首先会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教会。在此之外,会对自己有负担的事工或者同工给与支持。如果有偶然发生的事情,也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慈惠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己收到的求助信息也越来越多。邮件,微博,微信,教会通信,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需要经济帮助的信息。如何有效地进行慈惠事工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自己也希望能有牧者给一些建议。

我自己的几个考量点,首先是自己的经济情况,再者会考虑对救助对象的了解情况,以及对组织者的了解情况,或者是对涉及的事工的认同度。

结语

钱和赚钱的能力,都是神赐予的。如何能善用手里的钱,既不将它视为依靠而把持不放,也要物尽其用有的放矢,需要我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最后更新于 Oct 27, 2017 00:4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