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七教会之序言一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启示录》第一章第1-6节:

1:1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 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1:2   约翰便将 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凡自己所看见的,都证明出来。1:3   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1:4   约翰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 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1:5 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脱离有古卷作洗去〕1:6   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 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我们一同来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在这末后的世代,常常以你的真理,以你自己的权能,召集你的众儿女到你施恩宝座前一同来仰望和寻求你。愿我们今天晚上在这里,能够得听你的恩言,并且你的话语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坚固,成为我们在这末后世代当中生活的力量和喜乐。也求你亲自带领、保守我们下面在你面前的时间。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在今天这个世代,尤其是在2018年开始的时候,来分享《启示录》应该是非常适时的。我们对于《启示录》通常的感受是,这卷书很难,不容易读懂。但这不是说,既然这是圣经的最后一卷,又很难读懂,就什么时候有空偶尔读一下。《启示录》虽然不容易理解,但却是一卷很重要的书信,依然需要我们来多读。据说过去教会的传统是,每当教会在面对从世界而来比较严峻的逼迫时,就开始来查考《启示录》。大家如果有这种印象的话是对的。但是有一点需要留意的是,教会永远在逼迫当中,只是程度的不同。所以,《启示录》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每次面对争战的时候,内外交困的时候 ,都需要来读的。我们对于《启示录》的第二个印象是,似乎《启示录》里面所讲的都是将来的事情,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似乎里面讲的都是我们觉得难以置信的事情,尤其是讲到末后审判时的那种大灾难,我们觉得这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至少我们今天都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灾难。《启示录》的确是预言,但它并不只是预言将来的事情,它跟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生活是切实相关的。第三个特点,《启示录》其实没有那么难读,虽然存在有争议的神学问题,比如关于灾前被提和灾后被提,前千禧年、后千禧年和无千禧年等等,但这只是《启示录》所处理的信息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争议较大的经文我们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所能接受的去理解,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整卷《启示录》信息的解读。整个《启示录》,如果掌握基本的释经原则的话,在内容上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们之所以说《启示录》的内容简单,是因为它其实可以看作就是记载了四个异象。第一个异象是,约翰在拔摩海岛,看见了主耶稣在七个教会当中行走,写了七封信。然后,他被带到天上,看见基督在世界中的审判,这是第二个异象。第三个异象,他在旷野当中看见基督在属灵争战中的得胜;最后,他又被带到山上,在山上看到了新天新地。整卷的《启示录》其实就是这四个异象,篇幅最长的是第二个异象,可能是很多人觉得最困难的那个部分,就是七印、七号、七碗,这三个“七”所构成的大灾难。所以,《启示录》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一卷预言将来的书信。不认识上帝的人读《启示录》的话,更是觉得这里面讲的似乎是神话故事。但是大家要知道,《启示录》所写作的对象其实是神的教会。所以,《启示录》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神是如何在这个世界当中来带领他的教会的。如果《启示录》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教会,用两个词就是逼迫中的教会,用三个词就是教会在逼迫中如何被坚立。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环境下开始分享《启示录》呢?因为在更早以前,从我们户外敬拜开始一直到今天,整个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是照着我们心中所以为的那样,越来越宽松,反而越来越收紧。这个世界变得让我们越来越惊讶。所以,这恰恰是分享《启示录》比较好的时机。

刚才是总体上对《启示录》的一个简介。第二点,我们要特别分享一点,《启示录》有一个内在很特殊的地方。《启示录》特殊的地方在哪呢?就是使徒约翰在写《启示录》这卷书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们知道,使徒约翰在圣经当中一共写了五卷书,《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使徒约翰写作的特点,就是他的立意非常深远,他的用语非常朴实,他用他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一个极其深奥的神学道理。深奥并不是单说我们难以理解,而是说他所表达的非常深邃。《启示录》和其他所有的书卷都不同,跟使徒约翰所写的其他书卷也都不同,它的不同点就在于,《启示录》有一个独有的视角,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称之为这是使徒约翰在面向普世教会来提醒教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自身的时候所具有的那个视角。那就是《启示录》有一个永恒的视角。当我们用这样一个眼光再来读《启示录》的时候,你发现《启示录》就容易读了。约翰始终是在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这么说,天使把约翰提到天上,你就把它理解成,约翰似乎是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往下俯视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历史。约翰是站在一个时间序列当中,从人类起初一直到人类的末后,他看见这个历史长河整幅的画卷。我想,除了保罗在论到《以弗所书》里面荣耀的教会的时候,似乎有这样一个非常高远的视角之外,圣经当中再也没有这样一个视角了。

使徒约翰始终是这样一个俯视的视角,他从上往下整体来看待人类的世界。也因此,在约翰的眼中,《启示录》有一个独有的人类历史的视角,他看人类历史是上帝的救恩历史。我们对于历史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使徒约翰在解读人类历史的时候,他看到这是上帝所定的救恩的历史,这是他解读历史的视角。今天有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有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而使徒约翰的视角是,这是一个救恩历史的展开,他看任何事情,都跟耶稣基督在地上的拯救有关联。也因此,使徒约翰在解读人类历史的时候,他看地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天上争战的一个反映,这是他的历史观。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的世界观,也就是,任何一个历史中的具体事件,背后都有属灵的意义。任何事情,你都要先问一句,上帝要藉着这件事情表达什么?从上帝的角度而言,我该怎么解读这件事?神的心意是什么?我想,可能很多弟兄姊妹在看待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的时候,都是这样来看待的。其实这跟使徒约翰在写《启示录》的时候是一样的,只不过他的视角更加宽广。因此,使徒约翰看整个教会的历史,就是一个属灵争战的历史。撒旦始终想通过各样的方式来逼迫、试探、诱惑和攻击教会,但教会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当中却有着上帝格外的同在。所以我们刚才说,逼迫才是教会的主题。从地上有教会起,甚至说在主耶稣道成肉身之前,以色列的先知们,他们总是受逼迫,和新约的教会受逼迫一样。《使徒行传》里司提反的那篇讲道论到以色列说,你们就像你们的祖宗一样,常常逼迫杀害先知。教会就是在这些讲道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今天,使徒约翰在《启示录》当中,他不单解读整个人类的历史是救恩的历史,而且他解读教会的历史就是属灵争战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教会的历史就是逼迫的历史和殉道的历史。我们知道教会是荣耀的、得胜的教会,《启示录》对荣耀和得胜的角度更多是从属灵争战的角度来解读的。也因此,在《启示录》中,最后一个部分,论到了这个世界的终局。我们过去总是把世界最终的命运当成《启示录》的主题,但是在《启示录》中,这个始终是使徒约翰在一个更大的宽广视野当中来论述的。其实他不是在讲这个世界的终局,他是在对比两个国度,属世的国度和属天的国度。如果你抛开了那个属天国度的话,单看这个属世的国度,带给我们的除了绝望,就是绝望,除了恐惧,就是恐惧,除了虚无,就是虚无。所以,使徒约翰其实在第二个异象当中,在七印、七号和七碗的异象当中,每一个插入语都是在论到教会。他一方面说到世界有这样的灾难,紧接着说到天上有属灵的敬拜和颂赞,然后又说地上有灾难,再说教会如何如何。所以他始终是在对比两个国度,一个是地上的、残缺的、罪恶的、将来必然毁灭的国度,另外一个是被人看为卑微的,似乎是没有力量的,却是永恒而荣耀的国度。这是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特别需要留意的视角。

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一章1-6节,是整卷《启示录》的序言。其实就在讲一点,《启示录》到底讲了什么。或者说,这是在介绍《启示录》的背景是什么。在《启示录》一开头,就说到耶稣基督的启示,之所以叫《启示录》,也是因为“启示” 这个词是放在本书最前面的。但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在第1节中提到耶稣基督启示的时候,“启示”这个词跟我们所说的启示文学的那个“启示”不是一个意思。我们知道,《启示录》是一卷很特殊的书信,它的特殊性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内容和视角的特殊之外,还有文体上的特殊,就是它的写作手法也很特殊。

在第1节后面说,神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晓谕”这个词,在吕振中译本里面,就直接翻译成“用表号指示”。其实就是说,《启示录》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比喻,这就是启示文学的特点。启示文学的特点是,它用一些数字和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一些事情,所以不太容易读懂。比如说,《启示录》里面论到有十四万四千人将来在天上向上帝敬拜,你不能把这个“十四万四千”就认为是个实数,“十四万四千”在《启示录》当中,通常是被指代为那是教会的数字。再比如说,《启示录》里面提到一载、两载,你不能必须解释为那就是指具体的年日。《启示录》里面论到了很多数字,比如论到那两个见证人,我们也不能认定那就真的是两个人。所以,《启示录》用了大量的象征,用了很多旧约里面启示文学的写作手法,这是启示录难读的一个原因。但是,当我们在论到第1节“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这里面“启示”这个词的时候,不是说这是一种写作手法,这个“启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我们信仰的特点是从启示来的。“启示”这个词的意思是“打开”的意思,原文的意思就是把一个本来被遮住的东西给打开了;这个词的根本涵义是,如果没有上帝主动地把关于属天的事情告诉我们的话,没有人能知道。所谓遮住,就是人的理性、聪明和能力是无法揭开那个盖子的。刚才我们说过,《启示录》里面所有的文字我们都认识,可是却很难读懂。先不说能不能读懂的问题,就这些文字本身,就不是使徒约翰自己能编出来的。所以,当我们读到第1节说“耶稣基督的启示”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是约翰所写的这封书信里面所讲的所有异象,都是从上帝来的。所以,“启示”其实是表示《启示录》里面所讲的内容的来源是从上帝来的,这不是约翰自己想出来的,这也不是人间某个聪明人自己写出来的。因此我们说,这是我们信仰的特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信仰都声称是启示性的信仰,比如伊斯兰教,它自称是天使直接告诉穆罕默德的信息,比如说摩门教,它的摩门经也自称是天使告诉它的,再比如说犹太教也是启示性的信仰,它也说旧约是从上帝来的。启示性的信仰,就是都宣称所信的内容不是自己发明的。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佛教不是启示性的信仰,佛教是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启示”这个词更多强调的是,我们所信的是从我们自身之外而来的,是这个世界之外的信息。

约翰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因为,《启示录》里面所记载的这些内容,让人觉得太难以置信了。包括基督徒在内,我们读了之后,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所以,在这里强调这是从耶稣基督而来的启示,其实强调的是,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不管你觉得多么不可思议,也不管你觉得多么难以接受,但你要知道,这些话语是从上帝而来的,将来一定会显出真实。《启示录》里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末后,不管你相信的是灾中被提还是灾后被提,你就照着你的信心去接受。我们一定要知道,不可以把《启示录》当成是“这里面所说的或许是真的吧”。不认识上帝的人可能会说,这里面所讲的东西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基督徒会觉得,这离我太遥远了。不,当约翰在这里说“这是耶稣基督的启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强调他所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从上帝而来的。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圣经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末是怎么描述的。

强调了《启示录》内容的来源之后,引言当中提到的第二点,就是《启示录》这封书信是写给谁的呢?他介绍了领受这个预言的对象,第4节里面特别说到“约翰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那么,这卷书信只是写给亚西亚的那七个教会的吗?我们说《启示录》有非常明显的启示文学的特点,就是它里面一旦用到数字,就有它的涵义。为什么这里特别说到写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七”这个数字在圣经当中被称为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七”通常是代表所有的。当这里面说到“七个教会”的时候,一方面是指使徒约翰当时还活着的时候,亚西亚真的有这七个教会,跟约翰同时代的教会有很多,不只是这七个,但约翰就单独把这七个教会给拿出来了,就表示在当时的状况中,那个时代背景里面,这七个教会具有某种代表性,这七个教会其实就代表了七种教会。也就是说,这七个教会,在约翰所处的时代中,就已经代表了当时所有的教会。虽然没有提到耶路撒冷教会,也没有提到亚历山大的教会,没有提罗马的教会,但这七个教会其实也代表了那些教会。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读《启示录》后面写给七教会每个教会的书信的时候,它都会说“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都应当听”,也就是这个“七教会”不单单代表了使徒约翰所在的那个时代所有的教会,而且也代表了历世历代普世所有的教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给所有教会的书信,包括今天的我们。因此,这封书信也是写给今天这个世代所有属基督的教会的。

那么,约翰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了这封书信呢?我想,使徒约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岛的时候,有一个我们都熟悉的背景,就是在那个时候教会处在逼迫当中。从约翰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他被流放到那个荒岛上,他自己就在逼迫当中。所以,他写《启示录》的第一个背景就是,教会处在逼迫中,但是我们一定要留意,这并不是说教会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处在逼迫的顶峰了。使徒约翰写《启示录》的意思是,虽然教会过去可能经历了一些逼迫,但他给教会写这封书信的时候,他表达的意思是说,那个真正的大逼迫还没来呢,后面会有更大的逼迫,这是他写《启示录》的那个隐含的背景。其实,他是在为后面更大、更持久、更强烈、更多的逼迫在做准备。虽然他现在就处在逼迫中,但他认为这还不算什么。相应的,对于任何一个世代的教会而言,通常在逼迫当中会伴随着对教会的另外一种搅扰,就是异端。所以,约翰所处的教会当时也有很多异端错谬的道理对于教会的搅扰,这是他写《启示录》的第二个背景。第三个背景,也是我们很熟悉的,那就是因为教会所面对的逼迫,因为外在环境的很多异端邪说,所以教会当中很多弟兄姊妹的爱心都冷淡了,很多弟兄姊妹的热心也都缺失了。所以,教会出现了属灵的低谷,很多人不来教会了,也不读经祷告,对主耶稣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追求了,传福音可能也没有那么热情了,生活也开始缺乏见证。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这个世代,今天这个世代的基督徒常常会给人这样的感受——生活没有力量、没有盼望、没有动力、没有喜乐,就觉得一切都是虚幻。所以,使徒约翰当初所面对的教会的状况,跟今天教会所面对的内外交困的状况毫无二致。这就是使徒约翰在写《启示录》时总体的大背景。

那么,耶稣基督的启示到底告诉使徒约翰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要留意,第1节中说“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这启示是从神而来的,神当然是告诉耶稣基督,然后耶稣基督透过天使告诉约翰,约翰再告诉众教会。那到底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是“必要快成的事”。我们通常理解这节经文的时候,“必要快成的事”是指《启示录》后面所说的所有事情都马上就要成就了吗?事实上,从使徒约翰开始一直到今天,过去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了,有一些预言已经成就了,但很多预言都还没有成就。我们对于“必要快成的事”在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在一个时间序列上。首先我们说,那是预言将来的事,其次我们说,将来的事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初期教会的弟兄姊妹或许在末世论的问题上,对主耶稣再来的这个问题上,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紧迫感。跟我们今天不一样,过去两千年了,我们越来越不觉得主耶稣明天就要来了。他们过日子,真的是觉得主耶稣马上就要来了,所以教会里面可能就会有弟兄姊妹说“反正主耶稣马上要来了,今天就不用认真干活了”。今天在我们中间这么想的人很少,即使不干活也不会以“主耶稣马上要来”作为借口。今天我们对于“主耶稣什么时候再来”这件事,没有那么紧迫、强烈的感觉,我们觉得还很遥远,我们会觉得在我们有生之年,这事几乎不可能发生。虽然圣经里面没说主耶稣什么时候再来,但是我们一想这件事,就会认定“在我死以前,主耶稣肯定不会再来”。这恰恰表现出我们对基督再来没有信心,因为不那么盼望基督的再来,也不觉得多么具有紧迫性。从某个角度而言,经过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对于“基督再来”这件事,现在已经变得麻木了。我们不敏感于基督的再来,我们更敏感于圣经里面其他的那些教导,比如婚姻、工作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不读《启示录》的话,这些问题你都不可能理解。因为使徒约翰其实恰恰在《启示录》里面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启示录》这种属天的、永恒的属灵视角的话,你很难知道地上发生的事情该怎么去看待,那个本质你把握不了。你不知道上帝为什么会让一个无神论的政权来执政,你理解不了所处的时代。而读了《启示录》之后,你可能就能够明白一些,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属灵的视角。当这里面说到“必要快成的事”的时候,当然首先是指向将来之事,但并不一定是指马上、很快、立刻就要应验的事情。所以,“必要快成的事”里面“快”这个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它既可以指将来,它也可以指《启示录》里面所说的这些事情必然会发生。“快”这个词有时候不是指时间序列上的那种快速,不是指彼得所说的“主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它还表示一种确定性。就像主耶稣说的“我必快来”,这个“快”就表示他必然会来。

也就是说,《启示录》里面所讲的所有事情,都是人类历史的真实。比如论到巴比伦的倾倒,我们知道,“巴比伦”在圣经当中既可以指尼布甲尼撒的那个帝国,也可以指迦勒底人的首都巴比伦城,还可以指这世上一切的文明和人类的智慧,凡是这世界的荣华都可以称为叫巴比伦。可是在《启示录》里面论到巴比伦的时候说,将来它必定会被毁灭,它的灯光必然熄灭,它众多的人口必然被杀戮。这些话放在今天,我们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呢。我相信,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发达会发出某种惊叹,但是在惊叹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将来这一切会怎样?会像启示录里所说的这样“必成为荒凉”吗?可是,当这里说“必要快成的事”,就是指这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其实《启示录》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那就是,这是上帝所掌权的世界。历史是上帝的历史,历史不是一些毫无逻辑、混乱事件的拼凑,掌管历史的那一位,就是我们所敬拜的上帝。所以,从耶稣基督而来的启示告诉使徒约翰,《启示录》里面所讲的事情,不单是将来的,不单是必定会发生的事情,而且还有第三层涵义,这里所讲的“快成的事”还有一种“忽然发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词有一种让你觉得意外的感受。这个意外的感受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在时间上让你感到很意外,你觉得明天还会像今天一样阳光明媚,可是明天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整个人类历史就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成的事”里面的“快”这个词可以把它理解为有“突然发生”的意思,所以,圣经在论到主耶稣再来的时候说,主来的日子就像贼一样。主耶稣来的日子是让人出其不意的,你觉得主耶稣明天不可能来,如果主耶稣明天却来了,那你就觉得这太意外了。对于初期教会的弟兄姊妹来说,他们觉得主耶稣明天就会来到,可是过了两千年了,主耶稣还没有来,这也是令他们意外的。主耶稣再来的时候,他的再来一定是公开的,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但他再来的那个时间一定是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其次,这个意外的感受还表现在事件本身。《启示录》里面所讲的这些事情,对于世人而言,都会让他们觉得意外。他们正觉得在平安、享乐和荣华当中的时候,顷刻之间,毁灭就临到了。人们觉得稳固的时候,毁灭却临到了。所以,今天所有读《启示录》的人,如果觉得这里面的事情非常荒谬的话,有一天会显明他们的感受是荒谬的,因为这些事真的会发生。当我们说主耶稣把将来什么样的事告诉了使徒约翰呢?就是那将来必要快成的事,不单是将来,不单是必然,也是指意外的事。

我们看第三点,就是使徒约翰不单论到说将来必要快成的事,而且在这里特别提到一个应许。这个应许是,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我们之前刚刚分享过八福,《启示录》里面对于有福的应许有七个。这是第一个有福,后面还有,比如说,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而且他们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再比如说,《启示录》里面论到第三处有福的时候说道,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你会发现,使徒约翰在《启示录》里面论到三种人都是有福的。第一是念这书上预言的人是有福的,也就是你读了,信了,你是有福的;当你去传福音,跟别人讲《启示录》的时候,你是有福的。第二种人是那听见的人是有福的。但我觉得念和听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后面,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是有福的。如果你听见《启示录》所讲的这一切,然后你觉得无所谓就抛之脑后了,那么这就不是福分,而是咒诅了。我们常常对于圣经的经文有一种误解,我们以为读之前和读之后,我们在上帝面前的责任是一样的。你要知道,你读之前和读之后的责任是不同的。你听见了,却不去遵行,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硬。所以,在我们的信仰中,没有一个中间地带,我们要么向前,要么向后。信主多年的基督徒在灵性上可以越来越退步,甚至可以说你没有长进就是退步了。你怎么才能保持对于上帝话语的敏感呢?除了你昼思夜想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就是你能去遵行,只有遵行,才能保持你对上帝话语的敏感。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福分呢?使徒约翰没有讲,“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但他没有讲具体都有哪些福分。我想,这个福分当中至少包括一点,就是如果有人因为读《启示录》而信耶稣,会得到永生的福分,这个是一定有的。那如果单对于基督徒而言,我想,福分是两个层面的。我们说《启示录》的背景是教会必定会面临逼迫患难,因此读《启示录》可以使我们能够得着面对逼迫该如何应对的福分,也就是你读《启示录》的时候,会从《启示录》当中得到一个超然的属天的视角,因此你心里面就会有从上帝而来的平安、喜乐和勇气。还有第二个层面,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代当中那些失丧的灵魂。读《启示录》有一种感受,就是你始终会有一种很紧迫的感觉。所以,《启示录》的经文给我们有两种感受,一种是非常肃穆的感觉,一种是非常紧迫的感受。如果主耶稣明天就来了的话,你该如何自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你关心的问题,那些我身边的、我认识的、我关心的那些人的灵魂该怎么办?所以,你会格外地去关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灵魂的得救。因此,这个福分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你自身可以面对患难,第二个层面是神会使用你去拯救更多的灵魂。

为什么说“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呢?使徒竟然给了个原因是因为日期近了。什么日期近了?主耶稣再来的日期近了。对于当时的教会而言,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可能很多弟兄姊妹就是这么来看待的。虽然今天有很多释经的学者说不可能是指基督的再来,但是当使徒约翰在写《启示录》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那个时候他所侍奉的神,他可能一直盼望什么时候可以再次见到主耶稣基督。当然我们知道,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快就发生的。当这里面说“因为日期近了”,首先表明的不是一个时间性的,当《启示录》里面说“日期近了”的时候,它其实表明的是时间的方向性,就是显明这个世界将来结局的那个时刻越来越近了。甚至可以这么说,每当我们多活一天,我们都知道,我们距离主耶稣再来又近了一天,我们多活一年,我们距离主耶稣再来又近了一年。你关注的是,我们朝那个方向又前进了一点,这是一个基督徒在地上生活应有的时间观。我们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代的看法,其实应该是有标记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知道所谓的标记。比如说唐朝的时候,贞观九年,这个就是标记,是以李世民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定年号为贞观。包括今天的台湾,仍旧在用民国多少年来记录,都是有一个时间的参考点。你看时间是有标记性的,你以那件事作为你所处的这个世代最重要的那个时间基点,你以那件事来衡量你自己的生活。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基督徒的人生,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倒叙的,我们不是从起点开始算的。其实当主耶稣在受死、埋葬、复活、升天之后,对任何一个基督徒而言,我们人生的参考点,我们对历史和世代的看法已经更改了,你不是纪念建国多少年或者自己多少岁的生日。圣经里面说,有人觉得日日都一样,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实际上,让我们在地上能够有力量、有目标、有动力地去生活的是基督再来的那个时刻,我们都是奔着那个时刻去的。我们是为那个时刻而生活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是为那个事件而活的。基督再来可以说成为了今天我们在地上生活,人生当中的大事。没有这件事情的话,这个世界将上没有什么大事了。可能有人会说,那万一我的有生之年等不到主耶稣再来呢?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和摩西、大卫,我们和那些在我们以先离开这个世界的圣徒相比,我们距离主耶稣再来的那个时间并不是更近了,我们距离我们之后的那些圣徒,也不是更远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摩西而言,他在旷野侍奉到《申命记》的那个时刻的时候,他去见主耶稣的那个时刻已经可以按天来数算了。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明天就见主了,也有可能明年见主。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其实你的人生,时刻都在一种紧迫感当中,因为你随时可能离开这个世界。今天你还活着的时候,其实你是有一个在上帝面前侍奉并建造自己工程的机会,你现在还有这个机会,所以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当你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了,那个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要珍惜我们在世的年日。当这里面说“因为日期近了”,这就是约翰的历史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为什么称为末世呢?从主耶稣升天的那一刻起,末世就开始了,因为他随时可能再来,而且他必定来。这就是圣徒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你数算在地上的年日,是以主耶稣再来与否作为终点的,这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参照点,也是你看待自己生活的参照点。

最后是使徒约翰的祝福和颂赞。简单地来说,这个祝福是一个三一结构的祝福,特别提到“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这个三一结构的祝福的特点在哪呢?它论到了上帝的永恒——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它论到了上帝的权能——那在他宝座前的七灵。有很多人说这个“七灵”不一定是指圣灵,但是就这个结构而言,指圣灵最合适。其实七灵这种表述指向了圣灵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更是指向了圣灵统管万有和鉴察人心的能力。圣灵是在神宝座前的七灵,“七”这个数字再次出现,“七”就表示完全,是指神完全的能力。然后论到主耶稣的时候,突出了基督的权柄。所以你会发现,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的祝福语带有非常强烈的末后的气息,他强调上帝的永恒,强调圣灵对全地的鉴察,强调基督统管万有的权柄。所以,这个祝福语给人的感受是带着非常强烈的那种属天的荣耀和肃穆,会让我们心里有一种敬畏感,甚至说让我们心里有一种畏惧感。但是这个祝福语当中,它的重心却是在基督论上。我们知道,三一上帝的三个位格通常的顺序是圣父、圣子、圣灵,可是在这个祝福语当中,圣子耶稣基督其实放在了最后。放在最后不是对他不够重视,恰恰相反,是要特别强调基督在地上所做的。

这里对于基督所做的,提到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诚实作见证的。“诚实作见证”这个词,在吕振中译本里面直接翻译为“他是那忠信的舍生作证者”。也就是说,主耶稣在地上是为上帝诚实作见证的那一位,他是上帝最忠诚的、最完美的见证者,因为他始终说“我与父原为一”,他不单这么说,而且他在地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父来的,他所行的每一件事都是父让他做的,他从来没有照着自己的意思行过任何一件事,这就是他对上帝的忠诚,他是绝对和完全的忠诚,十字架就是他的忠诚最极致的表达。对于上帝忠诚的代价是什么呢?是他的舍命。其实这是对今天所有基督徒的挑战,我们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想被上帝使用,神愿意透过我们来做一些工作,愿意让我们成为上帝工作和恩典的途径的话,只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你也进入到他人的苦难当中,第二种方式,就是你为那个人流血牺牲。其实基督在地上就是这样的,他的道成肉身就是进入到我们的苦难,他在十架舍命就是为我们流血牺牲。所以保罗说,我情愿在我的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这不是保罗在自夸,也不是他觉得基督的拯救不够,而是说,他也乐意像基督那样被上帝使用。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不管是宣教也好,还是说你在本地为上帝作见证,只要你完全忠诚于上帝的话,一定会伴随着代价和牺牲。这不单是在那个时代,在所有时代任何一个教会都一样。教会只要是为上帝作见证,只要是完全忠诚于上帝,逼迫患难是必然的,因此,代价和牺牲就是必然的。其实这个限定词,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在末后的世代里面,如何来跟随上帝。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他论到了基督是首先从死里复活的。这是这个世代最大的神迹,这也是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在末后的日子里生活中最大的盼望、最大的喜乐和最深处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基督胜过了死亡。其实这个世界对我们最大的威胁不过是死亡,但基督却胜过了死亡。第三个方面论到基督的时候,特别说到“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我们在教会的层面上,特别强调基督是教会的元首。但《歌罗西书》里说,基督为教会的缘故作万有之首。到了《启示录》里面,当基督骑着白马,身上溅了血,穿着洁白的衣服出现的时候,他大腿上还写着“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所以《启示录》里面极其强调,基督作世上万国的君王,他是世上所有作君王的元首。这个其实对于我们在地上生活,跟我们很多时候的感受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在神学上认同基督作万有之王、万王之王,其实圣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基督是所有权柄的主宰,不管是美国的总统,还是泰国的国王,或是中国的主席,他们都是被上帝所管制的。但往往我们把这句话只信在的神学层面上,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知识。因为我们一想到握有如此强大权柄的人,我们会觉得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在这个末世当中生活,当面对逼迫患难,面对一个强大的我们无法胜过的势力的时候,你该惧怕和倚靠谁呢?你如果惧怕他们,就表示你不那么惧怕上帝,你不认为上帝比他们更加强大;如果你倚靠他们,就表示你不倚靠耶和华,他们比上帝更强大。所以,《诗篇》说,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这个“王子”其实就是指世上政权的君王,那些大有权势的人。

最后是约翰的一个颂赞,这个颂赞其实就说了一点——他爱我们。如果把中间的去掉,只说“他爱我们”,后面就是“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这也是可以的。中间说到“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这三句话就是对那个“他爱我们”的解释。神是怎么爱我们的呢?他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这是基督在地上永远可被称颂的荣耀而伟大的作为。如果我们看历史的话,我们就当看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一件事,就是基督为我而死,这当成为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看第二件事,就是他会再来,我将要在他面前交账,因此那是我生活的意义和动力,这就是基督徒人生观的框架。你对这个世界是这么看待的,这是你的世界观,你这么看待这个世界,就决定了你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观。所以后面特别说,他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这有点类似于《彼得前书》二章9节所说的,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在末后的世代里面,基督徒应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最根本的身份是属天的国民。“国民”这个词,其实表示这是我们的本质,我们不能忘了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我们常常说,我们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属天的国民,另一方面是地上的公民。其实,我们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天国的子民。其他所有的身份,都是在这个身份之下的。你可以有无数的身份,但没有任何一个身份可以超越你属天子民的身份。你看重什么身份,就表示什么是你的生命。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些身份舍弃另一些身份。我们可能都不太认可的就是,新闻有时候会报道说,有某一个小学老师,为了给学生上课,却不管自己生病的女儿,而这却被作为先进的典型,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同,我们会觉得她作为母亲的身份应该高于她作为老师的身份。而当她优先选择了那个作为老师的身份,却把作为母亲的身份扔下的时候,就表示,在她看来,作为老师的身份更重要。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作为天国子民的身份,超越你在地上的任何身份。主耶稣不是不爱他的母亲玛利亚,但是天父上帝让他上十字架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在玛利亚面前尽孝了。所以,当这里面说“他又使我们成为国民”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你最重要的那个身份是什么。而“祭司”则表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如果说“国民”是在提醒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要知道你是谁,属天的国民是你的身份,是你的本质,那么“祭司”从某个角度来说,算是你的职分。“祭司”就表示了你在地上,你的使命是什么。“祭司”就是你的使命,将来到了天上就不需要作祭司的使命了,因为每个人都认识主耶稣。但是在今天这个末后的世代里面,你身上有一个荣耀而君尊的使命,那个使命就是你在地上、在永生上帝面前作祭司。“祭司”的涵义就是,你站在别人面前,来代表神,你站在神面前,来代表那个人。这是我们常常说的,基督徒有最基本的两重责任,就是福音和祷告。你有把从上帝领受的真理宣讲给那些需要听到的人的责任,你还有为他们祷告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有伸手帮他们的责任,那是上帝要透过你把恩典给他,这个叫祭司。其实我们常常说,基督徒的呼召是什么,特殊呼召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普遍呼召很清晰,你被呼召作祭司。

因此,在最后的时候,我想,使徒约翰跟保罗很像,“愿荣耀权能归给他”是从他内心当中发出来的对于上帝的颂赞。当他想到他身上有荣耀的身份和使命的时候,他不得不把这荣耀归给神。

我们一同来祷告:

是的,主啊,在这末后的世代当中,我们尤其要来思想你在我们身上所赐给我们诸多的恩典,这恩典乃是你用你的血把我们从罪恶当中救拔出来,你还给我们上帝子民荣耀的身份,而且你也赐给我们能为你工作、被你使用的荣耀职分。愿我们今天,能够在你面前再次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中这宝贵的属天恩典,使我们能够抛开这世上一切的缠累,能够再一次在你面前立定心志说,主啊,我们在世上还存活的年日,能够被你使用,能够专心来寻求和跟从你,因此就使我们可以挣脱这世上各样的搅扰,使我们的生命能够进入到自由当中来事奉你,见证你。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本文是晓峰牧师2018年1月31日在圣餐聚会的分享,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