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2019年5月19日主日讲章/晓峰 牧师

经文:王下四1-44节

前言

在北国以色列最为黑暗的日子里,上帝却差派给北国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在以利亚被火车火马接走之后,以利沙继承了以利亚的“衣钵”,成为神拣选设立给以色列的新先知。以利亚的服侍和心志如此闻名,甚至在新约的时候被天使用于预言施洗约翰,但以利沙的心志比以利亚还大,他曾对以利亚说“愿感动你的灵加倍地感动我”(王下二9),因他所求的太大,以至于以利亚都不敢说你所求的必得着,而是让他自己从是否能看见火车火马来判断上帝是否应允了他所求的。从所行神迹的角度来看,以利沙得着了他对以利亚所说的愿望,上帝的灵的确加倍地感动了他。本章就集中记录了以利沙所行的四个故事中的五个神迹奇事(书念妇人的故事中生儿子与死而复活算两个神迹)。

一、先知门徒的妻子

犹太传统认为这个先知门徒就是俄巴底,可能是因为俄巴底为了供应所藏一百个先知(王上十八4)致使自己家中贫穷,甚至到了举债的程度,以致债主催逼到要把他的两个儿子拿去做奴仆。本章一开始就是一个极为悲惨的场景,孤儿寡母,家徒四壁,债主催逼,这位先知门徒的妻失去了丈夫,还要失去儿子。

1.“哀求以利沙”

这个姊妹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去找其他的门路,唯独来到耶和华以色列的神面前来寻求帮助,她来找先知,就是来求问上帝。如果这位先知的门徒真是俄巴底的话,我们知道俄巴底曾为亚哈的家宰,这是王室官员,如果他稍微利用一下职权也不至于家境如此困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俄巴底对于耶和华的敬畏。这样,这位姊妹最自然的想法是去找亚哈家,找亚哈的儿子约兰来解决他家的困境,当然也有可能亚哈后来看到俄巴底对于以利亚表示善意,而将俄巴底给辞退了。无论如何,这位姊妹在困难中没有埋怨神,远离神,却来寻求耶和华的仆人,这就是她的信心表达。

2.“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

先知听到这个姊妹的请求之后,没有说好我来帮你解决,反而问她说“你家里有什么?”(王下四2)。照着常理,这个姊妹应该很生气,我来找你寻求帮助,你却问我家里还有什么,我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不对,还有一瓶油。先知其实是用这个问题来激发这位姊妹对于上帝的信心,让她看到其实神并没有弃绝他们,他们家虽然遭遇穷乏患难,但神其实并未离开。虽然一小瓶油相对于她家面临的困境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似乎毫无用处,但她必须从这一瓶油来看到上帝依然有恩典在他们家里。这微小的信心就成为了神施恩帮助的起点,就像主耶稣所说的那样:“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太十七20)。// 这是对于先知遗孀的信心考验,贫困患难中,问题的解决首先从信心的提升开始。

3.“你去…借空器皿…关上门…倒满”

上帝施恩的方式,总是带着对信心的挑战,就像对那个为儿子来求主耶稣的大臣的挑战一样“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约四50),他只听见了主给的一句话,他并未看见儿子是否真活了,他必须以信心来回应神的话。同样,先知门徒的妻子也必须以信心来回应以利沙给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神并未直接解决她家的困境,先是考验她的信心,让她把仅存的一小瓶油拿出来。然后,给的解决方案是在这一小瓶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信心的挑战,她除了听到了先知的话语,和自己手中的一瓶油,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神给她眼睛能看到的实际帮助。她只有信所听到的,并且照着去行。去借器皿,去倒油。她得自己身体力行地去把这个神迹给行出来。神并没有让先知直接给变出一百两黄金来,或者让债主过来,债主一看神人说话了马上主动给免除了债务,也没有让先知替这母子三人去借锅碗瓢盆等器皿,也没有让先知替他们倒油。总之,在这个神迹中,行神迹的不是先知,而是这位姊妹一家人。先知的责任就是将上帝的话语宣告出来,她的责任就是听了照着去行。通常,上帝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免除人的责任和顺服。// 换句话说,如果她不信,那么这神迹就不会有。

4.“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这个神迹对于信心的挑战是三重的,第一她得看到即使在困境中,依然还有一小瓶油的恩典在,第二这个神迹还进一步“依赖于”先知门徒的妻子是否信而顺服,第三,也是很特别之处,先知门徒的妻所经历神迹果效的大小,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她的信心。她若听见先知问你家里有什么,就勃然大怒;或者,她若听见先知让她去借邻居家的器皿就不信,对先知所说的话嗤之以鼻,怫然而去,那么她就不能经历这话语所应许的神迹。但她即便是信了,若借的空器皿少,得到的油就少。

这可能是以利沙侍奉的特点,既然他所求的是加倍的灵的感动,神藉他手所行的神迹有时候就带有他个人鲜明的信心特点,就是都挑战人信心的边界,你对神话语的信心有多大,神所赐的恩典就有多大。在倒油这个神迹中,以利沙没有给一个明确数量上的限定,而是给了一个模糊的具有很大弹性的建议,“向你众邻居借空器皿,不要少借”,言下之意,凭你的信心和感觉吧,你觉得借多少算是不少了就借多少。这样,她借的多,倒出来的油就多,借的少,倒出来的油就少。

而油不再往外流,是因为没有器皿了,不是上帝的能力有限只能装下这几个容器,限制神恩典继续降下的唯一因素是我们照着信心所寻来的瓶子罐子的数量,假如当初这个寡妇借来六口大缸,也照样能装满。很多时候,我们所缺的其实不是油面等生活用品,我们所缺的是对上帝的信心。正如诗篇所说的那样“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把你从埃及地领上来。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八十一10)。

5.对于这个神迹的评述

油一直倒都有,与之前以利亚在撒勒法的寡妇家所行的面和油都不减少的神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这一类神迹是今天很多人喜欢的,一方面这可以供应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吸引人来归信基督的神奇见证。上帝对我们的帮助有很多方式,神迹的方式都是非常特殊的,并不具有典型性,更不能将这当做是一个可以通过某种程序的操纵重现的模式。有其需要警醒的是,在没有信心的罪人眼中神迹最吸引人的是能满足人里面的好奇心和私欲。神迹并不能令人心里产生对神的爱和顺服,可能还会引发利用上帝能力的试探。神迹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显出基督的荣耀,而非只为了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神迹的目的是要把人的眼光从地上带到天上,让人定睛在神的身上。让人知道神有解决我们困境的能力,或者通常的方式,或者特别的方式。神迹的目标是超越神迹,是建立起不依赖眼见的纯全的信心,哪怕能行神迹的这位,不为我行一件神迹奇事,我也要跟从祂,即使祂杀我,让我面临绝境,我还是要跟随他,因为“在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要去跟从谁呢”(约六68)。// 基督在地上的时候,从未将神迹奇事的能力用在自己身上,祂难道不能将石头变成饼吗?祂若愿意,神不能派十二营天使来将那些捉拿祂的人都拿下吗?施洗约翰作为旧约最伟大的一位先知,“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约十41)。

二、书念的妇人

相比于先知门徒的妻子来说,书念妇人的故事,好像完全不同。似乎前者贫困,后者富足(先知门徒的妻除了两个儿子什么都没有,书念的妇人除了没有儿子什么都有);似乎前者求帮助,后者无所求(实际上,前者将心里的恳求说了出来,后者心里已经绝望,不敢说);似乎先知门徒的妻信心较小,书念的妇人更加敬虔(其实,这两位姊妹的信心都被挑战和提升)。在本章这个大篇幅的神迹故事中,这位敬虔的书念妇人可以对比以色列人更远古的祖先亚伯拉罕。因此,与其说,这是对于这位姊妹敬虔的记载,不如说重点是上帝对于她信心的挑战和试炼记载(像上帝试炼亚伯拉罕的信心那样)。// 书念是一个交通和军事重镇,在撒玛利亚和迦密山之间,这样当约沙法往来撒玛利亚和迦密山时,处于中间的书念正好可以作为他歇息的中转站。迦密山对于以利沙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以利亚在此大胜400个巴力的先知,所以,这里可能是以利沙常常祷告的地方,甚至可能这里还有一个先知学校。而约旦河边的耶利哥城又是以利沙开始侍奉的起点,以利沙在城市所行的第一个神迹就是让耶利哥的苦水变甜。

1.书念妇人的敬虔:试验一

前面的寡妇是一个穷人,书念的妇人是一个富户,无论贫富都在上帝面前蒙恩。这个大户家的女主人强留以利沙在她家吃饭,是她属灵敏锐的表现(使徒保罗当年在腓立比遇见吕底亚时,吕底亚也是强留保罗等人到她家去住,神给他们遇见神仆人的机会,他们就紧抓这机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服侍神的机会)。这个妇人对上帝的敬畏和寻求,这在当时北国以色列这样属灵贫乏的环境中,就显得格外的可贵了。

而后来“以利沙每从那里经过,就进去吃饭”,给人感觉这是先知有意如此,好像赖上这家大户似的,其实这是一个试验,看这人家是否有什么所求,看他们对于上帝仆人的接待和善意到了什么程度。显然,这书念大户之间的妇人并非只是偶尔发一下善心,对上帝的仆人闪现一两次的尊重,而是她真的愿意在供养和接待神的仆人的事上有更多的参与。她不但没有厌弃先知经常来“蹭饭”,反而看到了先知除了饮食的需要之外还有住宿休息的需要,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以利沙作为上帝的先知跟他师傅以利亚一样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生活全凭信心。于是,她就跟自己的丈夫商量,将自家房顶扩建出一间小屋来,好让先知来他们家的时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还能有居住休息的地方。经文列出房间中的物品清单“床榻、桌子、椅子、灯台”是为了表明,他们为先知所尽心预备的一切,都是做在神面前的,神都纪念。作在先知身上,就是坐在神身上。// 当然,这位书念的妇人也不是毫无分辨能力,而是通过多次交往后发现这是一个“圣洁的神人”(王下四9),至少以利沙从行为到名声都无可指摘,才决定更多来服侍神的仆人。

// 反观以利沙,从他坦然在这妇人家里吃饭和住下,也表明他的为人处世与新约外邦人的使徒保罗所说的一样“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腓四12-13)。当然,无论贫穷还是富足都是出于神,就像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祷告中所说的“他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撒上二7)。

2.书念妇人的蒙恩:试验二

这个妇人更加可贵的是,她并非是有所求才招待以利沙的。当以利沙问她“可以为你做什么呢?你向王或元帅有所求的没有?”时,她回答“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王下四13),以利沙好像是在说我在以色列王那里还是有点面子的,你有什么需要麻烦他们才能办成的事,你告诉我,我给你去递个话,应该管用。其实,这可以看做是神给这个妇人的再一次“试验”(如果常进她家吃饭算是第一次试验),既然你接待神的仆人付出了这么多,你想从上帝这里得到什么回报呢?有没有什么现实的难处需要帮忙的?她说没有。

一方面,这表达了她真的是想单纯地接待先知,并非是出于有某种属世的需求,就是说,她对于上帝的侍奉是纯净的,没有属世好处的回报期望,她以侍奉耶和华为她的喜乐,她看能有侍奉上帝的机会为恩典。

但通过基哈西,以利沙知道这个家庭没有孩子,对于犹太人来讲一个妇人不能生育是被看为可羞耻的,所以,其实她应当是有所求才对,可是她却说无所求。她家在物质生活上的确是无所求,神已经给了很多祝福,但她没有儿子。相比第一个神迹中的那位先知门徒的家庭,书念妇人要富有的多,她没有债务,没有儿子要被卖身为奴的痛苦和挑战(她连有这样痛苦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神给这位书念的妇人并不一定就比给先知门徒的妻更多,前者在财物上富足,有房有车,后者在耶和华所赐的永远的产业上富足,有两个儿子,上帝照着自己美善的智慧和权能,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恩典,以及不同的挑战)。

所以,另一方面,更可能的是,她之所以连儿子都不求,是出于她内心的小信,她不信上帝竟然能给这样从不敢奢望的恩典。以至于当以利沙跟她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王下四15)时,这妇人的反应是“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样欺哄婢女”(王下四16)。她根本就不信有这样大的神迹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一幕,让我们想起了以色列的祖宗亚伯拉罕和撒拉的故事,“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创十八11),撒拉听到天使说“明年这时候,…,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创十八10)时,“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创十八12)。

同样,书念的妇人固然敬虔慷慨谦卑,但是她对于要有一个儿子却没有信心。但先知已经宣告了,这事就必会成就,“这妇人果然怀孕,到了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正如以利沙所说的”(王下四17)。// 但正如新约主耶稣所说的:“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十40-42)。这位妇人既然蒙恩能在接待先知的恩典上有份,她虽然未曾求,但神却乐意给她家一个儿子。// 这也印证了上帝的恩典“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

有儿子的神迹,并不需要这个妇人有信心,有没有信心神都给这恩典。因为真正信心的挑战是在有了儿子之后。

3.书念妇人的信心挑战:试验三

但这个儿子在长到两三岁的时候,突然发急症死了。这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太大了,尤其是在信主的家庭。尤其是这种情况,原本这妇人没有指望有儿子,现在你给了一个儿子,却又把这儿子取走,为什么呢?何况这是老来得子,该是何等宝贝呢!这可以说是人世间最为悲痛的事情了,原本已经绝望了,上帝竟然将绝望变为了喜乐,可是正在满心喜乐和感恩中,儿子竟然死了。这真的令人痛苦不解!

但我们看到,虽然书念的妇人失去了儿子,却并未失去对神的信心,因此她的儿子也就并未真的失去。书念妇人的信心和平日的灵性沉淀在她处理儿子死而复生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地表达。

第一,孩子死后,她把孩子放在以利沙平时休息的床上,这个举动就已经表达了她相信神有让死人复活的能力,可能她不那么确定神是否将这能力运行在她儿子身上,但是她至少相信神有这样的能力。第二,她在动身去找先知的路上,面对丈夫的询问,没有告诉自己的丈夫孩子已经死了(当然可能是她担心丈夫情绪崩溃了或者信心被打击了。)第三,面对先知仆人基哈西的问安,她也没有跟先知的仆人提这事。第四,见面就抱住以利沙的脚不放。

从这一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书念妇人的目标极为明确,不安葬,不向自己的丈夫哭诉,不跟先知之外的人诉说,单单奔着以利沙而去,她心里知道只有以利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心无旁骛,专心依赖。她认定了神人以利沙,这事以利沙必须来帮助她解决。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她儿子的死以利沙要负这个责任。因为她见到了先知,就问先知:上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未曾求一个儿子,你却给了不敢想的恩典,可是又把这孩子给取走,为什么呢?还不如不给呢?

但从始至终,给人感觉她都没有惊慌失措,崩溃瘫软,她内心的愁苦悲伤惶恐只是见到以利沙的时候才表达出来。我想,并非是说她内心没有任何一点惊慌和难过,这不可能,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无论怎样的刚强在面对孩子的死亡时,内心都是无比痛苦的。但书念妇人的信心表现在,对于这个事件的处理上,至少在行走的一路上她都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即使看见先知时,也没有崩溃。(我想,这位姊妹此时的内心状态是,刚强与争战并存。她心里有一种极大的张力,孩子死了,如同天塌下来一般,但她里面又有一种可以撑住天的信心,那就是耶和华的先知可以解决这问题。但这信心也仅仅是能支撑住她去见先知,还没有刚强到可以跟自己的丈夫说出“没事,神必定让这孩子复活”这样的话来。她里面此刻也被痛苦、惊慌所冲击,她不敢跟别人说话,甚至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任何一个人对于这件事的一点点的“不属灵”的表达都可能令她崩溃。她平日所持守的对于上帝的信靠和敬虔,使得她此时对于上帝的信心隐隐胜过痛苦惧怕一点点,就靠着这一点点的超出来支撑她,但也只能支撑她来找以利沙,多一点跟别人诉说的能力她都没有)。

4.以利沙的医治

这个孩子的死亡,不但是对孩子母亲的信心考验,也是对以利沙的信心试验。作为有加倍的灵感动的先知,已经行过了多次神迹(照圣经记载,让这个书念妇人生一个儿子是以利沙行的第六个神迹),但在面对这个孩子死了的时候,这位神人竟然说“由她吧,因为她心里愁苦,耶和华向我隐瞒,没有指示我”(王下四27),就是说神只让以利沙看到了这个母亲的痛苦,但却没有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书念的妇人就告诉以利沙,神所赐给她的那个儿子死了。可能以利沙听见后,也吓了一跳,我相信此时耶和华依然没有给以利沙进一步的指示,以利沙是照着惯例立刻就吩咐仆人拿着象征权柄的先知的杖先去试一试,路上不要耽搁,赶紧去,看能否让孩子活过来,可以说,以利沙在打发基哈西拿着杖前往楼上小屋时,并没有让这个孩子必然复活的信心。此时,以利沙没有这样的信心,孩子的母亲也没有从神来的印证。孩子的母亲即使听到了先知对自己仆人的吩咐,却没有像先知门徒的妻听到神人所说的话那样有信心的回应,反而表达了对于基哈西的不信任,这就表明,上帝的灵此时也并没有赐给书念妇人有孩子会复活的信心。因此,她没有回去,却再次对先知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王下四30)。这时,以利沙就知道基哈西此去注定无功而返,他必须去面对这个已经死了的孩子了。

孩子死了,孩子的母亲来求他,这孩子还是藉着他的口赐给这妇人的,耶和华竟然没有给他指示,仆人拿杖前往的尝试也失败了,此时的以利沙应该说面对了他事奉以来最大的挑战。当年他师傅以利亚面对撒勒法寡妇的儿子死了之后,三次祷告就行出了让孩子复活的神迹奇事。以利亚三次伏在撒勒法寡妇儿子身上祷告,神就赐下复活的神迹;以利沙却需要两次“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王下四34)就令上帝有复活的能力赐下来。这个动作是一个生命代替生命的动作,以利沙此时的心志乃是如果需要拿他的命去换这个孩子的命,他也愿意,所以,这个动作是一个以命换命的心志表达。当然,这能力是属乎上帝的,但是上帝的能力乐意藉着那些有舍命心志的神的仆人行出来。

5.对此神迹的评述

首先,这位富足的书念妇人所面对的人生挑战,其实大于贫穷的先知门徒的妻所面对的。前者儿子死了,后者虽然儿子要被取去作奴仆,但毕竟还活着。

第二,书念的妇人所面对的挑战可以类比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挑战。神都是先动用了神迹奇事的能力给了一个儿子,然后让他们面对失去儿子的挑战。所不同的是,亚伯拉罕是要主动地将以撒献为燔祭的挑战,书念妇人是被动地儿子直接就死了的挑战。从某个角度来说,书念妇人所面对的挑战比亚伯拉罕还要大一些,亚伯拉罕虽然是在痛苦中,但他有之前关于多如海沙的子孙的应许,可以说亚伯拉罕信心的飞跃,是在于献以撒为燔祭和子孙应许之间的张力。既然神说了将来的子孙将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多,又要求献上以撒,那么上帝一定会将以撒复活。亚伯拉罕是信心先突破到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罗四17),再去献以撒。对于书念的妇人来说,儿子先死了,再来看她有没有相信神是可以让死人复活的神。// 有时候,对信仰真正的挑战,不是看是否能把财产献给神,或者是否能把自己献给神,而是看否能把儿女献给神。把儿女的前途、生命交在神手里,往往比把自己的前途交在神手里要难。藉着献以撒的试验,神要让亚伯拉罕知道,不可看重这个儿子过于看重神,等到亚伯拉罕真的将以撒带到摩利亚山要献为燔祭时,“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二十二12)。书念妇人在面对神所赐的儿子死了的时候,也像她的祖宗亚伯拉罕一样显出了她对上帝不因有了儿子而减弱的信心,她依然紧抓住神的仆人。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加三7,9)。

第三,书念妇人所面对的挑战,可以类比约伯。都是神先给了,然后又收取。对于苦难,我们今生很难理解。但我们不是凭着知道发生苦难的原因来胜过苦难的,而是凭着对上帝的信心来胜过的。这信心就是约伯在面临苦难是所说的“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一21)。这可能是灵界的争战,撒旦想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击打这位敬虔女子的信心,但神既然允许这事发生,神就预备了更大的恩典,那就是死人复活,纵然死人不复活,神也依然预备了我们想不到的恩典。

三、解毒及二十饼喂饱一百人的神迹

1.有毒的野瓜藤

先知们在一起熬汤时,竟然遭遇了食物中毒。显然,他们很多人已经把这汤喝了下去,并且开始有了身体的症状。所以,以利沙把面撒在汤里,不单单是令这汤变得无毒,而且还让这汤变成可以解开之前中毒的解药。

这是在暗示人类活在罪和咒诅之下,亚当犯罪之后,对于全地的影响是“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创三17,18)。虽然罪和死亡的毒害如此之顽固和防不胜防,但是基督却可以化去这咒诅的毒害,因为祂承受了律法的咒诅,从而就成为我们永远的拯救。

2.二十个饼

这是很不寻常的一幕,在这样的处境下,依然有神的百姓照着律法将初熟的奉献给神(利二章)。我们要知道北国以色列在耶罗波安私设敬拜中心,私设祭司和节期之后,非法的献祭和奉献体系就开始运转,历代君王都没有脱离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拜金牛犊的罪,此时当政的君王是亚哈的儿子约沙法,第三章对这位北国君王的评价是“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王上三2)。而且,利未人因为耶罗波安的罪就都从北国撤回耶路撒冷了(代下十一13-14),就是说,在当时的北国以色列即使想要照着律法来献祭和奉献,也不行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神依然为自己的名保留了7000人未曾向巴力屈膝的,这些人中的一个人依然照着律法而行,虽然不能前往圣殿,不能将初熟的果子献给祭司,他显然是把先知当做神的祭司来对待,看似这是突破了律法,但这才是对于律法从心灵层面的遵守。但只有这一人!

但只有一个人的奉献,并不能供应一百个先知的需要,这种强烈差距一方面表明在北国以色列人中,这样的敬虔人很少,若照这一个人的能力于事无补。另一方面,这个神迹表明,真正的供应和看顾是上帝自己。神可以派乌鸦叼肉来供应以利亚,可以藉着撒勒法的寡妇家面和油不断的神迹来供应以利亚,也可以藉着大户人家书念的妇人来供应以利沙,也可以藉着这一个人的奉献来供应所有神的仆人。上帝的能力和恩典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局限,在祂总有丰富的恩典和看顾。

3.评述

显然,二十个饼喂饱一百人的神迹可以类比新约主耶稣所行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上帝不但救我们的生命脱离死亡,而且还供应我们每日的生活所需。以利沙在本章从某个角度来讲,预表了新约真正的救主耶稣基督。他对于贫穷寡妇所行的神迹,在书念妇人身上所行的神迹,解毒和二十饼的神迹,无一不是暗示了将来基督所赐下的活水的江河,可以让人从死里复活,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可十六18),并且生活所需要的一无所缺。

四、结语

在本章的五个神迹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平和不理解,尤其是对于先知门徒一家的遭遇,可以说如此敬虔之人竟然落得家破人亡,留下孤儿寡母,困窘不堪。对于书念妇人更是让我们不解,为何上帝让这位妈妈经历孩子死而复活的考验,为何先知的门徒也会中毒?

1.黑暗与恩典的时代

本章的神迹背后,我们看到了贫困、不育、毒瓜、死亡,暗示着当时以色列处于上帝的怒气和刑罚当中(当然从亚当开始人类世界就处于罪的咒诅当中),因为从王到百姓都犯罪、拜偶像,得罪神。神为自己的名所存留的不与巴力亲嘴的七千人,也生活在这犯罪的后果当中,这些患难神的子民也不能幸免。因此,这一章中所记载遭遇困苦患难的都不是那些悖逆的百姓,反而都是敬虔的子民。

只是,我们更要看到,虽然所有人(无论圣徒还是外邦人)都在时代的黑暗当中受苦,神的子民也在艰难困苦中生活,但就在这弯曲悖谬的黑暗时代里,神却差派神的仆人在他们中间行走。这里所记的五个神迹奇事,一方面表明神垂听了以利沙的恳求,以加倍的灵感动他;另一方面更是表明,藉着神的仆人,神依然施恩保守祂的子民,依然施恩给悖逆刚硬的世代。有先知,有神敬虔的子民,就表明有神的同在,是黑暗混乱的时代,也依然是恩典的时代。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天的时代与当时的以色列毫无二致,在犯罪得罪神上更是有过而无不及,神对今天的时代有审判和刑罚,我们也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神的子民也都在时代的苦难当中,也会经历失业、贫穷、意外、死亡。但同样,神也为自己的名留下了七千人不向这个世界屈膝。甚至,神的子民必须在时代的苦难中有份,才能被上帝使用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祝福。虽然这些人会经历挑战和艰难,但上帝的恩典如同以利沙所行的这五个神迹那样在祂的子民中。

2.面对困苦患难的思考

因此,作为上帝的子民并不拥有对苦难的豁免权,我们的盼望并不在今生而是在永生中。敬虔人同样会经历痛苦患难,上帝并未应许我们只要信靠祂,在地上就会过一个平安顺利、富足舒适、格调高雅的中产阶级生活。反而照着新约使徒的教导,“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三12)。俄巴底在亚哈和耶洗别杀害上帝先知的时候藏了一百个先知,冒着莫大的风险供应他们生活的基本所需,自己的家庭却陷入困顿患难。我们并不能确定俄巴底一家的困境是否一定是亚哈家的逼迫所致,但是一个敬虔的家庭却遭遇了患难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神并不欠我们什么,永生是恩典,属世生活的供应和平安也是恩典。既然是恩典就表示是我们不配得的,这不是公平的问题。我们心里的不平和怨气很多时候就来自我们以为我们配得这一切,别人有我没有就是不公平,甚至以自己信耶稣作为配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依据,神既然你爱我为何不给我想要的东西呢?因此感恩和忍耐的心就没有了。// 其实,人们对于上帝的不满来自对于神所赐永生生命和盼望的轻视,把十字架上的爱降格为一种符合自己期望的今世生活的索取凭据。

第三,神虽然不欠我们什么,但是祂却有丰盛的恩典,不但给了最为宝贵的天国子民的身份和永生的盼望,而且在世上也应许赐福保守我们的生活,只不过上帝所给的常常不是照着我们从自我出发所盼望的生活。

第四,苦难本身是一个奥秘,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义人受苦的具体意义,我们也不随意猜测,正如大卫所说,“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诗一三一1)。虽然具体的意义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凭着信心我们却知道,“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你口中的训言与我有益,胜过千万的金银”(诗一一九71-72),若连孔子都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我们若是付出一点代价却知晓了从上帝来的真道,这岂不是很合宜的吗?但上帝并未将所有的事情都让我们知道,依然有很多我们不知晓的事务,“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二十九29)。上帝给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际遇,照着我们所知晓的守住就可以得蒙喜悦了。所以,不要去跟其他人比较,要比就跟自己比。因为,这是上帝的世界,祂照着祂自己圣善的美意,“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三十三19)。

第五,更何况照着新约使徒的教导,为基督的缘故受苦,不但不是羞耻,反而是荣耀,是在基督的苦难上有份。愿我们的心因为经历火炼的试验而能得见永生的美好。

最后,我以亚萨的诗来作为今天证道的结束:

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
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
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
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
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
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
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
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
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诗七十三13-24)

回应诗歌:除你以外(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