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我父的事为念——2020年1月5日主日讲章/曾淼传道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日平安!

做父母的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就是当孩子长大到一个地步,突然有一天就做出一些让你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当你跟他/她交流了之后,你会发现他/她的动机和思路有些对你来说不是太能说得通的。而另一些时候,别人跑过来跟你说你家孩子怎样怎样,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可能又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你知道他/她在家里从来不是这样的、或者从来没有表现出来这个方面。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你总是得不断去重新认识他/她,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而有的时候,连他/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性,而这个阶段又奠定了一个人以后的人生。因此,今天的这段经文对我们来说就特别地宝贵,它是圣经里面唯一一段关于主耶稣从婴孩到成年之间的成长过程的记载,而且又是透过他在地上的父母的视角、以及周遭人的视角。求主帮助我们放下自己大脑里面已经成型的神学知识,来跟随路加的笔触,进入到作为青少年父母的约瑟和马利亚的心境当中,认识这位十二岁在圣殿中向我们启示他自己的主。

自从婴孩耶稣第八天在圣殿里被献于主,约瑟和马利亚一家就回到加利利,一直生活在拿撒勒。孩子就在那里“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2:39) 前面那三个动词在原文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持续地长大”、“成为强健”,以及“不断地被智慧充满”。“持续地”、“成为”、“不断被充满”,就是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形式,路加给我们指出,耶稣长大成人的这个过程,完全是以人性的方式来完成的。他就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每一天普普通通地生活着。该吃饭吃饭,该学习律法学习律法,该干活干活,该玩儿玩儿,该睡觉睡觉。他不是一个长到几岁、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带着超能力,然后动不动开始发动技能、以点石成金的方式速成。没有,事实上,圣经记载耶稣第一次行神迹就是在迦拿的婚宴上(约2:1-11),在那之前,他的神性是隐藏起来的;即便是他受洗之后在旷野里受撒旦的试探,他也是以自己里面的人性来面对和胜过的。从生活的外在形态来说,小时候的耶稣跟拿撒勒村庄里的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内在就不同了—耶稣的心灵里面“充满智慧”。

什么是智慧呢?提摩太凯勒夫妇在他们的《智慧之书》(God’s Wisdom for Navigating Life)中是这么说的:“在没有清晰的道德律给你明确地指出应当如何去做时,你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叫做智慧。” 他说,“生活中的某些决定只需要知识,比如你生病了该吃什么药;还有一些是需要我们遵从一些规则和诫命,比如不可以犯奸淫。但是圣经上没有一节经文告诉你应该跟谁结婚、找什么工作,是该采取行动还是原地不动。而在这些事情上的错误决定,也有可能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再有就是,某些性格当中的缺陷—比如粗鲁、冲动、情感脆弱、杂乱无章等等,也没有明确的道德律来禁止,但是这些也会给我们的人生轨迹造成重大的损害。” 可见,我们平时找牧者协谈的事情,主要都是集中在智慧的领域。有些时候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应用圣经里的原则、或者把握不好尺度;有些时候是我们无法分辨一些情形、判断不了事情的走向;还有一些时候则是我们理性上知道该怎么做,而实际行动中却活不出来。总之,在我们每天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当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缺乏相应的分辨力、判断力、应对和承受的能力,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这些都属于智慧的范畴,而且它绝不仅仅是储存于大脑里面的知识、或者我们平时说的学东西很快、脑筋转得快的那种聪明,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灵性,也作用于我们日复一日所打磨出来的品格。《箴言》书在一开篇就告诉我们,智慧是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的(箴1:7),只有受教、顺服、寻求的心灵才能领受(箴1:5、8、2:1-4)。谁能拥有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敬畏呢?被神的灵浇灌、蒙恩的人才有(箴1:23)。所以,当路加说孩童耶稣不断地被智慧充满,是说他对上帝的敬畏和渴慕与日俱增,他的心智一天比一天成熟,也更加自主地持定父亲的训诲、谨守母亲的法则;他不仅能明辨是非、弃恶扬善,也越发清楚如何为人处事。如此专一地、单单地向着上帝这一个方向日益追求、成长,就显出上帝的恩典和喜爱真在他身上”(2:40)。

就在这样一个平静、普通,却又满有神的恩典的成长过程中,耶稣长到了十二岁。到了逾越节,他们一家像往常一样,按着节期的规矩上耶路撒冷去(申16:16)。这里路加只说“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2:41),没有说耶稣十二岁之前去没去,因此我们也不必猜测。路加想要强调的,就是约瑟和马利亚这对夫妇谨守律法的敬虔,他们的信仰生活是稳定和规律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照着律法的规矩(2:22、24、27、42)。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和信仰上的经历,我越来越体会到,凡我们生命中一切重要的品质都是在素常的、规律的操练中养成的。我们所能成就的大事,取决于我们在小事上有多忠心。认识到这一点,今年我老老实实地跟着一群更年轻的小伙伴一起读经打卡。他们当中一些人身上的自律、自我管理,是让我相当敬佩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需要向他们学习。为什么要专门记载耶稣十二岁这一年呢?犹太人的传统中,男孩好像是到了十三岁就正式成为“律法之子”,要尽律法所要求的一切义务。十二岁,一方面已经差不多到了这个年龄;另一方面,圣经里面经常使用的数字是7、10、12、40这些,通常都象征着“完全”、“满足”。在路加对耶稣成年之前的这段记载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个信号—比如,“满了八天,就给孩子行割礼”(2:21),“按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他们带着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献与主”(22),还有这次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也是“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43)。在这些日期满足的记号当中,耶稣到了十二岁这个年纪,作者可能是要提醒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耶稣在体格和智慧上的逐渐成长,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的地步,而耶稣的父母对此还一无所知。

一年一度的逾越节是盛大的节期庆典,人们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汇集到耶路撒冷,从拿撒勒走过去一般需要三天时间。因为朝圣的队伍里人多,所以孩子可能会在亲戚或邻居的家人中串来串去。这一次,节期过完以后,约瑟和马利亚就动身随着队伍往回走。起初他们也没多想,以为耶稣也在同行的人当中(44)。等走了一天,到了晚上还是没有看见耶稣,这下他们开始着急了,就在亲戚和认识的人里面到处打听—“你们看见耶稣了吗?”、“耶稣有没有跟你们一起回来?” 问了一圈,发现谁也没看见耶稣,这才意识到耶稣还在耶路撒冷。于是他们开始折回耶路撒冷继续找耶稣。到了耶路撒冷,他们可能先去他们住的地方找,发现没有,再去人多、热闹的地方找;最后,外面能找的地方几乎都找遍了,都没有,这时他们进了圣殿,进去一看,发现耶稣竟然就坐在一群拉比中间,一边听,一边问……这时距约瑟和马利亚动身离开耶路撒冷已经过去了三天!我们稍微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时那个场景,都会又气又急。尽管十二岁的孩子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跟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不一样,但是孩子找不见了,搁哪个时代的父母身上,也都是最让人恐慌的事情。而路加对于他们走散的那个时间点是这样记录的,“节期过后,他们动身返回拿撒勒,耶稣却仍留在耶路撒冷。”(2:43,新普及译本) 就是在这一刻,耶稣的人生路径,显出了跟世人截然不同的方向。虔诚如约瑟和马利亚者,节期过完也就要回家了;而耶稣却要留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待在“我父的家里”(49)。他里面对于上帝的渴慕、对于上帝话语的思想,都在这个节点上爆发出来,让他“不得不”留在圣殿里面,一面听律法教师们讲话,一面提问,以解他灵魂之渴。就在这一刻,耶稣的双重身份揭示了出来。与其说是他故意留在耶路撒冷让父母着急,不如说是他里面跟天上那位父神之间独特、而又至亲的关系,在这一刻超越了他跟地上父母之间的关系。从人之常情来看,耶稣这样的做法让为人父母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接受耶稣做我们救主和生命之主的那一刻,都跟我们的生身父母做了一次切割。我还记得某一刻我跟我妈讲“我是上帝的女儿”,仿佛是在正式地向她宣告我生命的主权已经移交给上帝了,她当时的表情也有点错愕。当约瑟和马利亚找见耶稣的那一刻,圣殿里的律法教师们正惊奇于耶稣的悟性和回答(47)。作为已经三天没见着自己儿子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时,没有心情像律法教师们一样欣赏自己的儿子,而是想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是咋想的!马利亚就对耶稣说:“儿子啊,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们呢?你父亲和我急得到处找你!”(2:48,当代译本) 马利亚不愧是被神拣选、蒙大恩的女子,遇到这么让人崩溃的事情,对儿子的表达还如此地克制!真不是一般地谦卑啊!然而,她的儿子不止是她的儿子,更是神的儿子!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找我呢?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应该在我父的家吗?”(2:49,当代译本,又译作“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和合本) 这个对话真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亲子对话。妈妈说:“你爸和我到处找你!” 儿子说:“找我干嘛?我不就该在我爸的家里嘛!” 爸妈听完一脸懵。

当耶稣十二岁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他和上帝之间亲密的关系,以至于他称上帝为“我父”,这在新约的时间表里是第一次;他也知道自己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应当全然地投身于“我父”的事情。与此相反,对于耶稣所知道的这一切的事情,他的父母却“不知道”(43)、“找不着”(45)、“不明白”(50)。尽管耶稣的神子身份和他与“我父”的关系初露端倪,但是他和地上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破裂。路加写道,“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51) 路加特意在这里强调耶稣顺从父母,一方面是要避免让我们以为耶稣留在耶路撒冷的行为是故意不顺从父母,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耶稣在清楚知道自己与“我父”的关系之后、仍然顺从地上的父母,是更大的谦卑,也是甘愿伏在“我父”的旨意和时机之下。从十二岁这时起,一直到后来三十岁左右出来传道(3:23),在那十八年里,耶稣继续以拿撒勒一个木匠儿子的身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然而在他的内里,“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52) “增长”这个词,在原文中是由“向前”和“砍”这两个字组成,意味着一种势如破竹的日益精进。除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身体健壮、灵里有智慧、上帝喜爱他的心,这里还特别提到众人对他的喜爱。在上帝的恩典中,耶稣的生命里不仅培育出了全然美好的人性,也培养出了能够与人建立美好关系的品格和能力。当我们回想起四福音书中,耶稣与人的互动、对人的讲论中所体现出的谦卑、怜悯、舍己、医治、牧养、遮盖、饶恕等等,是如何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他的生命是以完全人性的方式陶造出来、也是在以“我父”的事为念这样的心意中生发出的果效。

感谢天父,藉着约瑟和马利亚在圣殿里找见十二岁的耶稣那一幕,向我们启示了主耶稣的内心。《箴言》书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我们的一生发出怎样的果效,取决于我们的内心里以何事为念。主耶稣之所以是神的儿子,是因为他以“我父”的事为念,他在地上的生命、他所要完成的特殊使命,都是以此为驱动。那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以什么事为念呢?我们以什么事为念,就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来完成它。天父将他的独生爱子赐给我们,为要让他的儿子将他显明出来;而耶稣跟“我父”的独特关系,使得他不仅仅是代神发言的先知、也不只是在圣殿里讲解律法的教师,而是将“我父”的生命之道完完全全活出来的那一位。所以,保罗说“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又说“……上帝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3)。我们想要得着智慧、得着生命吗?我们想要更认识自己的身份、更清楚自己的使命吗?那我们实在需要亲近主、效法主。因为主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到父那里去。”(约14:6) 所以,耶稣如何以“我父”的事为念,我们也“当以基督的心为心”(腓2:5);耶稣如何挂念“我父”家里的事,我们也当“求耶稣基督的事”、而不只是“求自己的事”(腓2:21)。

最后,我想对为人父母者说,你并不真的认识你的孩子,也并不知道上帝将来要呼召他/她做什么。你现在能够为他/她做的最好的事,是像耶稣那样,将上帝的性情忠实地活出来,然后尽可能地培育他/她和天父之间的关系。有一天,你要找他/她,却找不到;而他/她说:“为什么找我呢?难道不知道我应该在天父的家吗?”

最后更新于 Jan 04, 2020 14:3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