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是安息日的主——2020年3月22日主日讲章/小白牧师

 

 

经文:路加福音 6:1-11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开始分享“路加福音”的第6章,经文是前11节,记载了两个与安息日有关的故事。

从上一章的记载中,我们已经看出主耶稣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冲突在不断加深。文士和法利赛人发现主耶稣所教导与所行的,与他们所固守的遗传大不相同,以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威胁,于是就企图将这瓶“新酒”强装进他们的“旧皮袋”里,这就是冲突的根源所在。今天要分享的这段经文,不仅继续着这一趋势,而且情势更进一步恶化,到了“他们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按其他福音书的记载,就是要杀他——的地步。

由于这段经文是有关安息日的,今天的分享就从安息日说起。

关于安息日

读过圣经的人一定对“安息日”印象深刻,不仅因为这是一个独特的观念,而且因为从前到后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创世纪”起头就记载了安息日的来历,当神六日内创造完宇宙万有之后,便设立第七日为圣安息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 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创 2:1-3)神在六日工作后的这一日安息,欣赏并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息日是神完整创世的一部分,是与其他六日不同的一日,是时间中分别为圣的一日,是神特别祝福的日子,并且是在人类犯罪以前就已经设定的了。这就赋予了安息日神圣、属灵、平安与喜乐的特质。因此,所有人的生活——无论是否认识神——都应当包含这样分别为圣的特殊时刻。

安息日成为律法,则是出现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达西奈山的时候。十诫的第四诫说:“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 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 20:8-11)十诫属于道德律,适用于普天下所有的人与所有的时代,对神的子民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如此,耶和华神还以安息日作为西奈之约(也就是摩西之约)的标志,就像以割礼作为亚伯拉罕之约的标志一样:“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守安息日为永远的约。这是我和以色列人永远的证据”(出 31:16-17)。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守安息日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生活的显著特点,其他列国列邦都没有这样的规矩。只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六日做工、一日休息的习惯才成为全世界流行的通例,是基督教影响世俗文化的一个明显标志。

但以色列人并没有很好地遵守这一诫命。一开始在旷野流浪时期,就有人出于不信,在安息日依旧出去收集吗哪,或是拾柴,受到神的斥责和惩罚。后来的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何西阿等都为此斥责过以色列人,如以西结先知宣告神的话说:“你藐视了我的圣物,干犯了我的安息日。”(结 22:8)到了尼希米的时代,从巴比伦回归的以色列人依旧不肯好好地守这圣日,在安息日做工、做买卖,以致省长尼希米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禁止(参 尼13章)。

但到了主耶稣的时代,以色列人却又矫枉过正,致使守安息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安息日的律法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不可做工”,本意是让人放下一切世事的缠累,单单以神的为乐。但犹太拉比却因此推演出一系列的琐碎细则,成为文士和法利赛人世代固守的遗传。比如,主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吃田里的麦穗,虽为律法所允许,但掐、搓和吃就涉嫌违反遗传所规定的收割、打谷、预备食物等细节。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这样做就是干犯了安息日!再比如,有关安息日的遗传虽允许在该日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但却不允许医治一般的病人。像本段经文这个手枯干了的人,应该等到过了安息日再处理有关医治的事。主耶稣却坚持立时就医治他,法利赛人怎么能看得下去呢?这些繁琐的规定,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就代表了律法的真意,但实质上却使守安息日成为一般人的重担,不仅毫无喜乐可言,而且导致越来越关注细节与行为,偏离了守安息日的真意。

这提醒我们,全备而平衡地把握真理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中国人往往口头推崇中庸之道,骨子里却尤其容易走极端。前天刚说“人不传人”,后天就又全国封城、戴口罩。主的教会和门徒当时时警醒,多多祷告,求主保守我们尽可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能“合乎中道”(罗 13:4)。

考察本段经文,主耶稣自己其实都没有犯安息日。前一个案例吃麦穗的是门徒,但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主耶稣作为他们的夫子,却不加禁止,那就是纵容“门徒犯罪”了。后一个案例主耶稣只是吩咐那人“伸出手来”,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做工和医治,那人顺从就得了医治。我们说主一生守全了律法、成全了律法,没有犯罪,由此可见一斑。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要明白有关安息日的争论,以及前后其他争论的核心所在,就要弄清楚为什么主耶稣这瓶新酒是有效的——这实质上就是有关主耶稣的身份与权柄的问题。对于相信并跟随主耶稣的基督徒来说,这个问题简单而清晰:耶稣既是人子,是弥赛亚,就是先知、祭司、君王,当然所宣讲的必定就是出于神的启示。不但如此,耶稣更是道成肉身的神子,是创造天地、颁布律法的那一位,有什么权柄能超越他呢?但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却从未有这样的认识。在他们眼中,主耶稣不过是自称的夫子,纠集了一群“无知的小民”,根本没什么学问和权柄,应该被装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旧皮袋里才是。正是基于这样的不信,他们才指责主的门徒吃麦穗犯了安息日,因为那是与犹太人的遗传对有关安息日律法的解释相抵触的。

主耶稣在回应时为什么要举大卫吃陈设饼的例子呢?这里要显明的重点在哪里呢?我们要记得,文士和法利赛人都是精通旧约律法之人,回答他们的责难一定要有明确的圣经依据,否则是驳不倒他们的。主耶稣当然比他们更熟悉律法,以致后来回答撒都该人有关复活的问题时,就让一个文士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主耶稣回答的精妙之处。

大卫的事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的第21章。大卫逃避扫罗的追杀,仓皇间到了挪伯祭司那里,饥饿难耐,于是便向祭司讨要食物。祭司手头只有替换下来的陈设饼,于是便给了大卫,大卫也吃了——问题就出在这里!按摩西律法的规定,这些陈设饼是摆放在圣所中的圣供饼,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其他人都不可以吃。大卫既然不是祭司,当然就不可以吃!但圣经的记载却是,神并没有因此而责备大卫,更没有降罚于大卫!对比乌撒扶约柜的事,你就看出两者强烈的反差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此将作何解释呢?显然,文士和法利赛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此,回到当下的情况,据“马太福音”记载,门徒吃麦穗同样是出于饥饿(也许吃的人就包括马太),违反的不过是法利赛人自以为是的遗传,情况比大卫要轻的多,为什么却被判定为干犯安息日呢?

问题不能简单到此为止。尽管法利赛人回答不上来,但却依旧未必心服,因为还需要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解释发生在大卫身上的事。难道仅仅因为大卫身份特殊就可以网开一面吗?这样的理由也难让我们心服。于是主耶稣接着作了一个很重要的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主耶稣是在论说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自己就是设立安息日的那一位!因此,有关安息日的律法只能由他作出解释。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及他们所固守的传统,并没有神圣的权威,因为它们不过是来自人的遗传。路加接下来另一个有关安息日的记载,就是为主耶稣的这一宣告提供证明——既包括以神迹显明的神圣权柄,又包括对守安息日真意的解释。

这个手枯干的病人,可能是患有某种肌肉萎缩症,显然不属于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因此,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是不应该在安息日诊治的。但他们却窥探耶稣如何反应,为的是“要得把柄去告他”。可见,文士与法利赛人真正关心的,既不是这个病人的疾苦,也不是律法的遵行,而是为要扑捉耶稣这个他们所谓敌人的把柄。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心术不正,就可以定他们的罪。不要以为貌似敬虔的言行就一定是为维护真理,背后的动机也可能是非常阴暗的。主耶稣当然洞察这一切,因而没有回避,也没有私下处理,而是当众立时医治了这个病人。这有些类似但以理的情况,是否公开祷告本来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一旦禁令是直接冲着这个来的,你就不能回避和“灵巧”了,需要正面、公开的回应。我们的信仰也一定会经历这样的挑战,求主保守我们能勇敢面对。

主耶稣当众行了一个神迹,仅凭吩咐就使病人得以复原。神迹是什么?岂不是神做事的记号吗!主耶稣行神迹,为的就是要显明他的身份与权柄,以便人能认识他及他带来的新酒。只可惜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心思全不在这上面,他们不仅没有惊叹、降服,反而“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马可福音”说得更清楚,就是“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可 3:6)——可以说,从这时开始,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结局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主耶稣也借着质问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问题,阐释了守安息日的真意:“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答案显而易见,法利赛人自不会作答。神赐下安息日,本是为着人的福祉,使人能在劳苦中暂享安息,亲近神,使身、心、灵都得以恢复,并学习凡事以信心仰赖神的供应。同时,操练爱人如己,使众人都能一同得享安息。但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及他们的传统,却将这一切变成了重担,不仅不使人安息,反而令人更加劳苦。他们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反倒指责安息日之主的不是,实在可悲!人是很容易抱残守缺只爱喝陈酒的,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当然新的未必都是好的)。就圣经已经完备而言,我们今天不会再有新启示,但圣灵的引导不会停止,教会的异象与使命也不会一成不变。求主施恩于我们,使我们不消灭圣灵的感动,不因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与主对立。

现在回头再看大卫吃陈设饼的事,尽管大卫违反了律法,但实为迫不得已、情有可原。大卫所行的是一件善事,故此神没有责难大卫。“马太福音”记载同一件事时,主耶稣借着旧约的经文,更清晰地解释了其中的真意:“‘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太 12:7)

相关的问题

将这段经文联系当下的实际,我想与弟兄姊妹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安息日与主日的关系。安息日是七天的最后一天,就是礼拜六;而主日是七天的第一天,即礼拜天。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是在安息日聚会,而新约时代的教会多在主日聚会。安息日会和其他一些人强调教会也应该守安息日,不应该在主日聚会,给弟兄姊妹带来了困惑。考察有关创世和十诫的经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七日当分别一日为圣的原则是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的时代。但具体分别哪一天,却不必“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加 4:10)。基督教会之所以调整为主日敬拜,是为纪念主基督的复活,从而享受在主里真正的安息,“希伯来书”第4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加之主日聚会有圣经和教会传统的支持,故今日多数教会的作法并没有什么不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威斯敏斯特”信仰准则直接称主日为“基督徒的安息日”。分别为圣贯穿于教会和信徒生命的始终,因此守主日是教会和基督徒当尽的本分。这些与教会礼仪有关的问题,是教会生活和教会建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此,教牧团计划在以后的圣餐聚会时安排系列的分享,希望疫情结束恢复正常聚会后能尽快付诸实施。

第二个与是否应该遵行旧约律法有关。有些基督徒强调新约时代,旧约律法除了以十诫为代表的道德律以外,其余的都已经废去了,当然就不用遵守了。这话原则上不错,但实际应用中却容易走极端,导致放纵。其实,使徒保罗对此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 3:6)旧约律法涉及献祭等的礼仪律,因耶稣基督已经成就,今天当然不再适用,否则岂不就意味着基督的救赎不完全吗?但旧约涉及以色列人生活的民事律,由于与以色列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自然不能简单地照搬到今天。但其中所蕴含的原则与智慧,却是完全可以并应当用以指导今天的时代的。就如“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利 23:22)体现的就是神子民群体内扶贫济困的慈惠原则,于今天的教会和信徒依旧适用,只不过方式转变为以捐款为主而已。专注精意,不拘泥形式,就能比较智慧地处理好这类问题。

第三个是走向与法利赛人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守安息日太“细”,那今天的教会就可以说是太“粗”了。其实,任何一种极端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传道书”有一段经文,就是教导人不要走极端:“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 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传 7:16-18)专注于琐碎的细节固然不可取,但因此就废除一切仪式同样是不对的。既然守主日是基督徒的本分,我们就当重视起来,切实落到实处。因此,主日应尽可能放下日常的事务,就如工作、家务、娱乐等等,以便专心致志地敬拜神。应当在前一日做好预备,尽可能少在主日分心。当然,若你不得不在主日工作或处理事务,就如急诊科的医生值班,也不用心里不安,好好工作就是。总之,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人主义盛行,群体、仪式等观念都不大受待见。教会与基督徒的分别为圣当如何体现,这是我们需要面对并得胜的挑战。

最后,我们以主在登山宝训中有关律法的一段教导结束今天的证道。主来为的是成全而非废除律法,他在世的人生,不仅完成了这件奇功,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典范——这正是我们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思考并回应与此相关之问题的指引:“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 5:13-20)

阿们!

求主怜悯、保守、看顾他自己的守望教会!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