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兄姐妹:主日平安!
我们用了几周的时间来跟大家分享主耶稣在山间的平地上向着众人的讲道。大家还记得耶稣的听众当中都有哪些人吗?除了从山上跟着耶稣一起下来、他刚刚选好的十二个使徒之外,还有跟随了耶稣一段时间的一大群门徒,以及从巴勒斯坦全地过来的、连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内的一大群老百姓。当时,那些人带着他们心灵的需要、肉身的需要来找耶稣,要听他讲道,也指望自己的病得医治,就和今天我们来到耶稣面前的状态一样,有信主的、有不信主的,也是带着自己各样的挣扎—心灵的痛苦、身体的痛苦、为家人和儿女的愁烦等等来听道,想寻找一个答案,想寻找一条出路。可以说,耶稣是面对着历世历代到他面前来的普罗大众,讲了这样一篇道,被称为“平地宝训”。他从普世人类最看重的福与祸讲起,站在永恒的角度上颠覆了这个世界所定立的价值—虽然这个世界暂时还处于魔鬼的一定权势下,但是当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进行了“拨乱反正”。他是谁呢?他凭什么对这个世界进行拨乱反正?使徒约翰说耶稣,“万物是藉着他造的;没有他,凡被造的,没有一样能造成。在他里面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他)是真光,来到世上,照亮每个人。他在世界里,世界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约1:3-4、9-10,新汉语译本)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真正当家做主的那一位来了,那他当然有权利、也有资格对这个世界进行拨乱反正了。耶稣宣告说,今生贫穷、饥饿、哀哭的人都因为他而有福,今生以富足为指望的人却有祸了;不仅如此,耶稣还呼吁听他讲道的人违背人之常情地去爱仇敌、以仁慈和怜悯对待那些不配的人。这一切,如果不是拉到永恒的维度里来看,就不能成立;如果不是宇宙中唯一被称为爱和良善的那一位、在我们还作他仇敌的时候先来爱了我们,那么他要求我们超出自己能力地、舍己地去爱仇敌的呼吁也同样说不过去。有人说,这难道不是纵容恶吗?从公义的角度来讲,恶行得到制止和审判是应当的;但是这里耶稣讲的是在人际关系层面,人不要把自己放在审判者的位置上,而是要活出一份这个世界所未曾有过的爱来。这就是耶稣作为那真光,照亮人里面的黑暗和贫穷,因为这些是人自己所没有的。他召唤每一个来听他讲道的人以爱和恩慈来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对方给予什么样的回报,正如天上的父那样;他也召唤人们在跟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常常怀着宽容、忍耐的心,慷慨地给予对方所需要的饶恕和其他恩典,就像站在他们面前、唯一配称为“老师”的这位耶稣那样温柔、谦卑。今天,当我们来到平地宝训的尾声,耶稣在这篇讲道的最后,谈到的是生命的本源和根基。当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人群即将散去,耶稣再一次把焦点对准他自己,他邀请每一个好不容易来到他面前、也听了他讲道的人下定决心来跟随他,过一个坚立在磐石之上的智慧人生。
一、好树坏树——内外一致
耶稣说,“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6:43)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当然是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啦,这还用说嘛。可是仔细一想,就会觉得有点奇怪:树怎么会有好坏之分呢?为什么要用“好”和“坏”来形容树和果子?什么是“好树”?什么是“坏树”?难道好树上就不会结烂果子了吗?那“坏果子”是指什么?“好果子”又是指什么?耶稣接着说,“从树的果子就可以分辨出每一棵树来。”(6:44a, 新汉语译本) 耶稣在这里所指出的是,树和果子之间具有的独特关联。刚开春的时候,我和姐妹们去爬山。山上有很多树都开了花,我们拿着手机对着那些小花比啊比,看啊看,也不能完全确定那些树到底是桃啊、杏啊,还是李子。不过那些树上要是结了果子,那就好认多了。所以,虽然桃树长的是桃树叶子、开的也是桃花,但是总归不如看它的果子容易分辨。然后,耶稣又举了个具体的例子,他说,“荆棘中摘不到无花果,蒺藜上也采不到葡萄。”(6:44b, 新汉语译本) 这句解答了我们前面那个关于好坏的问题。无花果和葡萄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受欢迎的水果。如果你没吃过无花果、或者不喜欢吃葡萄,也可以把水果那个地方换成香蕉、草莓、芒果、樱桃……重点就是,这些你爱吃的水果,是在荆棘和蒺藜中采摘不到的。荆棘和蒺藜是什么?是亚当犯罪以后,土地因为人的缘故受到诅咒之后长成来的东西(创3:17-18)。在整本圣经中,荆棘和蒺藜成了没有用和不出产的代名词;因为无用,荆棘的结局是要拿来烧掉,因此也常常跟神的审判联系在一起。这样看来,能够产出美味可口的水果的树就是好树,而像荆棘和蒺藜那样不产出能吃的果实的树就是坏树。
下面我们来看,耶稣用好树和坏树来比喻什么。他说,“善良的人心怀善意,就从心里流露出善来;邪恶的人心怀恶念,就从心里流露出恶来;因为人心里充满什么,嘴里就说什么。”(6:45,新汉语译本) 这下我们清楚了。原来,好树是指心怀善意的善良之人,而坏树指的是心怀恶念的邪恶之人。而我们如何才能得知一个人的心性是善还是恶?耶稣说,看果子。就像树会结出果子、从果子就能认出树来;同样地,一个人从心里面所流露出来的,就是这个人的生命当中所结出的果子。这样,树对应的是一个人内里的心性,果子对应的则是这个人由心发出的、外在可见的一切言行;而外在的这一切言行,就构成了我们的生命所产出的果实、带来的果效。箴言中有一节经文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就是在讲我们的心和生命果效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所流淌出来、生发出来的,如果能造就别人、对人有益处、带给人祝福,就是结出了好果子;反之,如果不能造就别人、对人没有益处、不能带给人祝福,就是结出了坏果子。
在路加福音中,作者一开头就使用了“果子”这个意象,也给耶稣的这段话作了极好的注脚。施洗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他警诫那些要来受洗的群众说:“要结出果子,与悔改的心相称”(3:8) 他知道犹太人心里想的是,“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上帝的选民啊”,所以警告他们说,你们想多了,上帝难道没有能力另起炉灶、再造一批亚伯拉罕的子孙出来吗?所以,千万别抱有任何侥幸心理,“现在斧子已经对准树根,凡是不结好果子的树,都要砍下来,丢进火里。”(3:9,新汉语译本) 于是老百姓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做?约翰回答说:“有两件衬衣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要这样做。” 税吏也来问,约翰说:“除了规定的,不要多收。” 当兵的也来问,约翰说:“不要勒索,也不要敲诈,有自己的粮饷,就要知足。”(3:10-14) 你看,约翰是怎么给我们具体地勾勒出“好果子”和“坏果子”的生命样式的?坏果子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好果子是怜恤别人、慷慨解囊的;坏果子贪得无厌,好果子谨慎自守;坏果子仗势欺人,好果子知足常乐。那生命是如何从结坏果子转变成为结好果子的呢?这个转折点就在于,上帝赐下了一颗“悔改的心”,这颗心带来了生命方向的改变,因为“悔改”的意思就是转向上帝;与此同时,这颗“悔改的心”要求生命结出好果子来与之相称,因为只有当生命发出了好的果效,我们才能辨认出,人里面的那颗心真的转向了上帝、回应了上帝。
同样地,当耶稣讲这个比喻,他不是在泛泛地讲善恶,也不是在从一般意义上讲好人与坏人,因为不论从路加福音整体的脉络中来看、还是从耶稣的这段讲道中来听,他都无不是在指向天上那位永生的上帝、以及把人带到那位上帝面前的他自己。除非是靠着上帝,否则谁能甘心乐意地为了人子忍受贫穷、饥饿、哀哭、别人的恨恶、拒绝和辱骂呢?除非是靠着上帝,否则谁能去爱自己的仇敌、恩待那些忘恩和邪恶之人呢?除非是靠着上帝,否则谁又能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先去反省自己、对付自己,却慷慨地宽恕别人、给予别人呢?而这些,就是耶稣所说的“善”。那棵好树,就是耶稣自己;那颗善良的心,就是上帝自己的心(可10:18)。约翰福音里的一段话可以佐证这一点。耶稣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约15:1-6) 相对于路加福音里的好树和坏树,使徒约翰在这里用的是“真葡萄树”和“不结果子的枝子”。相对于没有任何产出的荆棘来说,葡萄树是多么的繁茂啊,源源不断地结出一串又一串的葡萄;而耶稣是那棵真葡萄树,“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4) 凡在他里面的,就跟生命的本源相连,生命的活水就在这个人的里面涌流起来。因此,所谓“好果子”,不单是指行为和生活,也不局限于品格和道德,而是能够使人生发出生命的、活泼而美好的生命。这生命,惟独是从生命之主那里来的。所以,耶稣藉着好树坏树的比喻,首先邀请人来接受他这棵真葡萄树,与活水的泉源相连(耶2:13)。
那么,如何检验这生命是从那棵真葡萄树里长出来、是从惟一善良的那颗心里发出来的呢?看果子。耶稣指出,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出来(6:45b)。听一个人讲话,就知道这个人的心如何。话语就是检验一个人生命的试金石。圣经里面有特别多的经节,讲到人的言语。箴言当中提到负面的言语时,用了这些词语来形容——谎言、恶言、乖谬、暴戾、浮躁、谗谤、争吵、传舌、播散纷争、多言多语等等;而提到正面的言语时这样说道——口吐真言,永远坚立(12:19);甜言加增人的学问(16:21);良言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16:24);恩言使王与他为友(22:11) ;义人的口教养多人(10:21)、滋生智慧(10:31);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25:11),等等。为什么讲这么多关于言语的事情呢?因为言语实实在在就是一个人灵性的表达、内心的出口。雅各书第三章专门有一大段来讲论舌头,用来指代我们口中所发出的言语。雅各指出,“舌头就是火。在我们身体的众多器官中,舌头是个不义的世界,可以玷污整个身体,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雅3:6,新汉语译本、和合本);又说,“假如有人在言语上不犯错,他就是完全的人,有能力管束自己整个身体。”(雅3:2) 可见一个人口中所发出的言语,对自己、对他人释放出的威力是多么大!难怪箴言也说,“生死在舌头的权下”(18:21)。
回想一下这一周,你对你的配偶、子女、父母、室友、同事、还有你自己所说的话,不管是在人前还是背后说的,这些话是造就人、还是不造就人的呢?是对别人、对自己有帮助、还是没有帮助的呢?是让人听了得安慰、还是更愁更烦了呢?是能反映出上帝的温柔、怜悯、恩慈、宽容,还是带着自我里面的苦毒、怒气、愤怒、喧闹呢(弗4:31)?上周袁灵牧师讲“不要论断人”,最后讲到,当你想要去挑对方眼中的刺,先要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怎么能发现我们自己眼中的梁木呢?透过我们口中所讲出来的话,就能看到。就像从树的果子可以分辨出每一棵树来,从我们口中出来的话,也可以分辨出我们心里面如何,判断我们的生命是否还在那棵真葡萄树里面、一如我们所宣称的那样。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里心情如何,至少我在准备这篇讲章的过程中,有一次读着耶稣的这段话,直接就啪地合上电脑,走出门外,因为我的心里、口里都正在发出恶来,我还讲什么道呢。那个时候真的非常痛苦和绝望。我以为只有那些在网上骂方方的人才邪恶吗?不,我也是一样的。在我里面毫无良善。作为一个传讲上帝话语的人,讲道带给我的一个非常真实的挑战,就是我时常需要检视自己的生命,时常需要对着要讲的那段圣经问自己:我信吗?我活出来了吗?我所讲的跟我所行的一致吗?有时候跟人吵了架,我心里都会蹦起一根弦儿,想想下次什么时候要讲道,得在那之前向神认罪、悔改、跟人道歉、和好……对于成熟的牧师们来说,讲道是他们生命的流露;但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是讲道逼着我成长。虽然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面对公开侍奉带给生命的挑战,但是每一个跟随耶稣的人,都面临着自己生命的果效跟自己宣称所信的那一位上帝是否一致的问题。当你面对着自己的家人、面对着跟你谈论福音的朋友,他们都在品味你的生命所结出的果子;如果我们不留意省察自己的内心、花时间跟耶稣在一起,别人很容易就会在我们身上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不一致,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所散发、流露出来的,跟我们所宣称、认信的,不是一个味儿,人们称之为“假冒为善”,或者,虚伪。因此,耶稣用好树坏树这个比喻向人发出的第二重邀请,是留意自己的生命所发出的果效、尤其是省察自己的话语,以此来分辨我们生命的本相如何、又是接在哪一个源头上。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我怎么才能接上生命的源头、活出良善的生命呢?在下面这个关于根基的比喻中,耶稣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两种根基——知行合一
耶稣说:“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行我的话呢?” 在整个这段平地宝训的记载中,路加多次强调,这些人来都是要听耶稣讲道;耶稣在讲道中也提到说“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6:27)。但是,在耶稣即将结束他的讲道、人们也将各自散去的这个时候,他却指出了一个非常严肃、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听了道,却不去行道。两千多年前,耶稣在世的那个时候,跟随他的人身上就有这个问题;过了两千多年,我们发现,对耶稣感兴趣的人也好、宣称相信他的基督徒也好,还是一样的——人们嘴上虽然尊称耶稣为主,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却不遵行他的教导,还是照样自己作主、各行其是。耶稣深知,要让人放下自己原有的优先次序、做事方式和生活状态,转而照着他的教导去做,是难而又难的事。所以他用了一个比喻,来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种是听了他的教导就去遵行的,一种是听了他的教导却不去遵行的。耶稣说:“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6:47-48) 而那些听见了却不去行的人呢,他说,“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得很大。”(6:49)
即便我们没有盖过房子的人也都知道,盖房子最重要的就是打地基,这是常识。一个人再不济,也不会在打地基这件事上疏忽大意,因为这关乎人的身家性命。而听见耶稣的教导遵行不遵行这件事,究竟有多重要呢?他说就像盖房子打地基这件事那么重要。听了就去遵行的人,就好比一个人深深地挖地,一直挖到底下那块巨大的石头,然后把房子的根基安在磐石上;而听了却不去遵行的人,就像是直接把房子盖在地上。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遵行耶稣的教导、知行合一,就是把生命的根基坚立在磐石之上;如果不遵行耶稣的教导、知行不合一,那就不只是根基浅或薄弱的问题,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根基。耶稣把这两幅图景往我们面前一摆,该选哪个,一目了然。问题是,盖一个看得见的房子、或者建造一个看得见的项目,我们都知道要打好基础,因为现实的风险就摆在那儿,一旦风险真的临到,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可是我们却时常忘记,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建造工程,就是我们的生命。
正如生命的果效如何,在于是否连着那棵生命树;生命的根基如何,也在于是否安在那块磐石上。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地连于耶稣这生命的本源、安在耶稣这生命的磐石上呢?答案就是,听耶稣的教导、然后去遵行,这就是让枝子常在葡萄树上的办法,这也是将根基直安到磐石上的方式。就拿这篇平地宝训来说,耶稣所教导的我们都听到了,听的时候也觉得扎心、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跟他的教导相差很远,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只停留在“我做不到”,而背后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我不想改变。如果我们一直听道却不遵行,只有懊悔、没有改变,甚至慢慢地连懊悔也不懊悔,慢慢地我们就会陷入灵命瘫痪的状态,生命也就成了那没有根基的房子,遇到挑战和冲击就垮了,而且受到很大亏损。听道且行道,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正心诚意、不打折扣地既悔且改。路加福音后面记载,税吏长撒该在遇见了耶稣之后,就表示要把他的一半财产送给穷人;之前讹诈过谁,就还谁四倍。(19:8) 这就是耶稣向我们所要的、以生命的改变来对他作出的回应。如果我们在遵行主的道上有所挣扎,我们需要诚实、认真地来到神面前,说:“主啊,我的生命在什么什么地方需要改变、可是我真的做不到你说的那样,求你可怜我、帮助我”;然后一天、两天、三天、天天跟神祷告、向神祈求,一次、两次、三次地尝试去行,失败了再重新尝试。袁灵牧师分享说他几年如一日地在神面前祷告、在那几件小事上不断地对付自己,日后不仅自己的生命受益,也在弟兄姐妹面前作了美好的见证。这就是耶稣在盖房子的比喻中所说的“深深地挖地”,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把生命的根基深深地打下去,立在耶稣基督这块磐石上。所以保罗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中,勉励他们“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b) 这并不是靠人的行为得救,而是把神的救恩内化到我们生命里边、又把它活出来的智慧。
三、平地宝训总结——委身耶稣
回到耶稣一开始讲这篇道之前,那些来听耶稣讲道的群众都想要摸耶稣,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6:19)。众人想要的是“点石成金”、“魔法棒”般的速效改变,没想到,耶稣却在讲道的最后,呼召他们不要只是听道,还要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行道。这样的人,就是把根基立在磐石上的智慧人,不仅能够面对人生的风浪,也得以安然地经过上帝面前的最终审判,得着天上的奖赏。耶稣在这篇平地宝训中向我们启示了神国的事情——他告诉我们神国里的福与祸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神国里生命的本源和根基是谁、我们要经历什么才能得着这生命、且进入神的国,正如保罗劝勉初代教会的门徒所说的:“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 最终,那些遵行了耶稣教导、又发出美好生命果效的,就得着天上的奖赏和祝福;而那些拒绝耶稣、也不遵行他教导的,结局则是灾祸和灭亡。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已经听说过耶稣、但还没有接受他,你是否愿意相信他就是那棵赐生命的真葡萄树、是否愿意今天就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耶稣说,我们在世上有苦难,但是他应许我们,在他里面的人生,是一个坚立在磐石上的人生,不论是经受风暴、还是度过黑暗,都能安稳而不摇动,因为他已经胜了这个世界(约16:33)。在耶稣这棵真葡萄树里、这块稳固的磐石之上,我们走的是一条极其荣耀的天路;在忍受了这世上至暂至轻的苦楚之后,我们将会穿过一扇荣耀之门,到达那荣美的家乡、得天上的奖赏!哈利路亚!愿一切荣耀、颂赞都归给来到世上拯救我们、又从死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