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照样行吧——2020年9月20日主日讲章/小白牧师

 

路加福音 10:25-37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10: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10: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10: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10: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10: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10: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10: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10:33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10: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10: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10: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要分享的经文是“路加福音”第10章的25-37节。本段经文始于律法师的问题,终于主耶稣的吩咐,主要的部分是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也提及最大的诫命。这段经文是路加独有的,其他福音书虽有涉及最大诫命的类似记载,但人和事都明显不同。马太记载的那个律法师同样是来试探主的,但最大的诫命却是出自主的口。而马可记载的那位文士,则是比较善意的,以致主说他“离神的国不远了”(可 12:34)。由此可见,在主耶稣不长的传道生涯中,曾多次遭遇这类的试探,也多次辩论过这类问题。因此,作为主的门徒,我们在服侍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样的试探。

如果说前面主差派门徒出去传道整体是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这段经文就让我们看见了对主耶稣、对福音的抵挡。这就提醒我们,为主作工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敌对、试探和挑战是我们时刻要准备面对并靠主得胜的。
 
以下我们先看“律法师与主耶稣”,再讨论“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看看圣灵借着这段经文要对我们说什么话。
 
律法师与主耶稣

路加首先交代了这个到主面前来的律法师的心态和所设计的问题,以便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如何认识并对待主耶稣的。首先,他是一个不怀好意、也不真诚的人,因为他是故意来“找茬”的。他显然属于敌对主的阵营,与假冒为善的文士与法利赛人同伙,想借此拿主的把柄,或看主的笑话,从而阻挠主传道的工作。存心试探别人是不好的,这类似于我们当下所谓的“钓鱼执法”,这样的心态是恶的。以律法试探主就更为恶劣,因为律法本是圣洁、良善、公义的,又能使人知罪。因此,神的儿女切不可主动试探别人,尤其是弟兄姊妹。因为神从不试探人,只有撒旦才是那试探人的。我们行事为人当效法主,合乎圣徒的体统。

其次,他是一个企图“以行为称义”的人,这从他所设定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看法。若是人凭自己做什么就能承受永生,主为什么还要降世为人另外成就一个救恩呢?没有哪个罪人能凭一己之力守全律法,故此也就无人能凭行为自救。可惜这位律法师既不明白这道理,又不肯像尼哥底母一样去寻求,反而自以为聪明地以此试探主。

第三,他是一个精通律法条文,但却不明白律法真意的人。面对主的反问,他对答如流,且完全正确。若是考试,必得满分,很符合“律法师”的身份。但仅从其不肯罢休而继续辩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怕是没有活出这诫命的真义,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以致主最后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这人正是主所谓“聪明通达人”的典型,表面看上去既敬虔又智慧,但实质上却愚昧无知,还不如小孩子。不知这次的经历是否触动到他,主的话他听进去没有,若是错失了这悔改的良机(几个人能有这么难得的机会啊!),那实在是太遗憾了!
 
律法师有关“最大的诫命”的总结是正确的,所依据的是“申命记”6章4-5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 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和“利未记”19章18节:“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这正应了主教训门徒的话:“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太 23:2-3)恶人有时也讲真理,正如义人有时也说错谬的话一样,我们应尽可能作到既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就是说,你当投入全部的情感、理智、才能,也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即你全人所有的去爱神,不当有丝毫的迟疑与保留。只要你还有不肯或不愿拿出来的,就意味着神还没有完全成为你生命的主,那就是你的偶像。亚伯拉罕为什么一定要献以撒?就是要试验他是否肯拿出自己最珍爱的。你如今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财富、工作、权力、学问、服侍、自己还是妻子儿女?你爱主超过这些吗?如果主呼召,你愿意交出去吗?

我们中国人推崇的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听起来似乎比“爱人如己”的境界还高,但其实不过是出于自义和骄傲,对人性的败坏与无能缺乏清醒的认识。那是唯有完美的神才能做得到的,有罪又有限的人根本不可能企及。创造并鉴察我们的神自然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样,给出的标准也就是最合适的。爱人如己,正是我们在人与人交往中要竭力追求的,首先就应当从教会的弟兄姊妹间开始。
 
第四,他是一个不谦卑、不肯降服的人。当他的试探被主轻易破解之后,他本当就此罢休,真心寻求主的指导。但他却不肯罢休,企图继续试探主,只为“显明自己有理”。罪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骄傲自义,即使与主面对面,依旧不肯谦卑降服。因此,人能悔改承认自己有罪,需要被拯救,断不是出于自己,就如使徒保罗所说:“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 12:3)

最后,他是一个缺乏真爱的人,因为他想先限定爱的对象,于是问“谁是我的邻舍呢?”也就是说,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只肯爱那些他认为值得爱的人。在他看来,主耶稣及其门徒既与自己观点相左,基本就属于不可爱的一类。主耶稣接下来之所以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正是直指他问题的核心——他对律法的理解和遵行都是不完全的,与神的旨意相距甚远!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就已经为爱设定了种种条件,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其实不过是为掩饰爱心的缺乏而已。但主自己却教导说:“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 5:45—48)爱的具体内容是应当因人而异的(比如夫妻之爱就不同于朋友之爱),但爱人的心却不应当有先决条件,爱人的范围也不该有限制,这才是圣徒当追求的见证。
 
主耶稣是谁?神的儿子岂能被试探所胜!当年在旷野禁食四十天,就是撒旦来试探,主耶稣也没有留下一点破绽,迫使撒旦灰溜溜地退去。如今面对这个律法师以及其他类似的试探,主耶稣依旧得胜有余。

主耶稣不愧是智慧充满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律法师有备而来,不怀好意,早就想好了下一步要争辩什么,企图引诱主耶稣落入其设下的陷阱。但主并没有按着他的思路,而是反问道:“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这样,主耶稣就迫使律法师自己的口定自己的罪,你这样试探别人符合“爱人如己”的诫命吗?

律法师一时语塞,但却不肯认输,继续逞强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主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直接辩论“谁是我的邻舍”这类比较抽象的问题,不仅难有明确的结论,只会导致更多无益的口舌之争,而且对指导生活中如何遵行诫命毫无用处。于是主耶稣讲了一个故事,让律法师和在场的门徒和众人思想。这样,主耶稣不仅化解了试探,而且反客为主,把试探变成了教训众人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爱人如己。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试探(但千万不要自找试探,那是非常危险的,主祷文要我们祷告不遇见试探),如何应对,不仅非常需要智慧,而且要充满爱心。“箴言”有相邻的两节非常有意思:“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 26:4-5)使徒彼得也有一段相关的教导:“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 3:15-16)
 
主耶稣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回答律法师的问题,重点是什么呢?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哪些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很可能真有其事,甚至在当时流传很广,而不仅是比喻,因为这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耶路撒冷位于锡安山上,而耶利哥则位于海平面以下,这条下坡之路充满危险,常有盗贼出没,有点像“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些情景。但这也是一条主要的干道,因此来往的各色旅客很多,包括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
 
故事里一共出现了四个人。第一个是受害人,没有交代是哪一族的人,很可能是犹太人。他遇到了劫匪,不仅财物尽失,而且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这个人亟需直接的、基本生存意义上的帮助!这类需要是显而易见的,与他属于哪一族、哪一国毫无关系,也不需要查问他的宗教信仰、家庭、或是财务状况。同时,这类帮助刻不容缓,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因此,这个场景该如何面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是那些没有听说过神诫命的人,凭着本能也知道该做什么。清楚神诫命的人,包括律法师,就更不用说了。显然,此时这人的邻舍,不是指住在他家附近的人,而是肯出手相救的人!那么,到底谁是这人的邻舍呢?
 
第二个人是祭司,第三个人是利未人,这两人的反应一样。他们是宗教人士,熟悉律法,就像律法师一样,但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事实证明他们明白律法的条文,却并没有遵照诫命去行,令人失望。也许他们正赶往耶路撒冷的圣殿服侍。在主耶稣的时代,这样荣耀的机会,一年可能就这一次。现在这个人躺在那里,生死未卜,祭司和利未人就为难了:因为一旦接触到死尸,就会变成不洁净的,也就不能服侍了。也许一会儿就有别人经过吧(不幸的是,祭司后面来的是存同样想法的利未人),自己毕竟要务在身,理由充分,还是先绕过去吧。服侍固然是重要的,但有时却也可能会成为服侍之人很好的借口,以致忽略了更紧迫的需要,没有尽到为人的基本责任。我们当然不能“随叫随到”,以致耽误了服侍的正事。但面对那些紧急、特殊的情况,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这时就要暂时放下服侍,去帮助那真有需要的人,作他的邻舍,这才符合律法的精意。

也许他们刚结束服侍,正赶路回家,或者去办一些紧要的事情。再说,眼下周围没有其他人,也不知强盗是否还埋伏在附近,贸然出手可能惹上大麻烦,还是先离开吧,回头再想办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公认的智慧,不趟这浑水才是明智的。但“爱人如己”又该置于何地呢?假如你是躺在地上的受害者,你希望这样被对待吗?反思一下,我们多不公义,有难的时候总盼望别人帮助我们,但别人有难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推三阻四。求主的爱充满并激励我们,好使我们能活出真爱的见证,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固有的,而只能是从天上浇灌下来的。
 
这两个人正反衬出好撒玛利亚人的形象。听众可能正期待一位普通的“好犹太人”出场,但来的却是一位他们最不待见的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无论是血统还是信仰都不纯净,确实不是旧约神的子民。因此,当年所罗巴伯断然拒绝了他们参与重建圣殿的要求,他们也与以色列人世代为仇。尼希米建城墙的时候,他们是主要的敌人。犹太人根本看不上他们,不愿意与之往来,甚至约翰兄弟前不久还期望主降火烧灭他们呢!这人怎么会是受害人的邻舍呢?他的爱居然能超过祭司和利未人吗?但主耶稣以下所讲的,还真就是这样!这一定大大出乎律法师和听众的意料,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这位撒玛利亚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是一位看见需要就立即回应的人。看见躺在地上的受害人,他没有多想,立即上去探视;发现他还活着,立即动手救治。这才是一个人此时该有的反应,是真正遵行诫命的举动。尽管他不一定背得下律法的条文,但却实在行出了律法的真意。我们可能也看见了别人的需要,但却往往不愿意及时回应,甚至假装没看见。“箴言”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现成的,不可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箴 3:27-28)求圣灵不断更新我们的生命,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看见别人的需要,而且愿意及时回应。

他是一位愿意不计代价帮助别人的人。他首先以酒和油为那人疗伤,以求保全受害人的性命。这都是他自己旅行所必备的,或是他的货物,但他却毫不吝惜。第二天又拿出二钱银子作为继续治疗的费用,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花费。据考证,当时这些钱可供住店一到两个月,足以保证受害人康复。一个貌似敌人的人,却能如此慷慨,不知能不能触动律法师的心。帮助人是需要负代价的,包括时间、精力、钱财等等,帮助越多、越深,代价通常就越大。熟悉的人还好一些,能为陌生人付代价就很少见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帮助不见成效,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付足代价,而只停留于表面和肤浅。

他是一位负责到底的人。现场救治了,他并没有把受害人留在那里,自己继续赶路,而是带他去了客店,安顿下来。尽管他自己不方便留下来,但却把受害人安置妥当,可谓帮人帮到底。这样,受害人的完全康复就有了保证。爱心、耐心、细心如斯,亲属或近邻也未必做得到。想想我们自己,多少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留下多少遗憾。所罗门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 7:8)自己的事也好,帮助别人的事也好,我们不要贸然开始,但一旦开始,求主保守我们能善始善终,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他是一位不存成见的人。他没有因为是在犹大的地界,自己又是不受欢迎的撒玛利亚人而一走了之,而是尽自己当尽的本分。真爱是不分门别类的,因为神从不偏待人。神的儿女理当效法神,不存偏见,正如使徒彼得所教导的:“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后 1:5-8)
 
主耶稣通过这个故事,不仅显明了律法师的假冒为善,能说不能行,促其悔改,而且借机教训门徒和众人。律法的真意,或是真正遵行神诫命的人,不当问“谁是我的邻舍”,而应该问“有谁不是我的邻舍呢?”谁是我们爱的对象呢?岂不是这世界上每一个有神形象的人吗?至于那些正需要帮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还有,爱不是仅仅说出来的,更不可能是辩论出来的,而只能是行出来的!没有行动,就没有真爱!正如使徒约翰所教导的:“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一 3:18)又说:“人若说,‘我爱 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 神。爱 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 神所受的命令。”(约一 4:20-21)

但愿那位律法师把主的话听进去了,也真心悔改了。因为唯有站在他面前的这一位人子,才能将律法的真意启示出来,也只有他才完全遵行了神的诫命,活出了律法的要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 3:16)愿我们一心效法主,跟随他的脚踪行,“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最后,我们以“雅各书”两段劝勉作为今天证道的结束,是与今天的经文相关的。一段是有关试探的:“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 神试探’;因为 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 1:12-17)另一段是有关行为显明信心的:“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 2:13-17)

阿们!
 
在主里纪念所有为主的名争战的教会、牧者和弟兄姊妹们!求主保守、祝福他自己的守望教会!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