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找着为止——2021年3月7日主日讲章/曾淼传道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日平安!

可能大家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你跟这几个小朋友玩得特好,过几天他们之间忽然谁跟谁就不好了,或者他们几个依然很好、却不跟你玩了。这种远远近近、亲亲疏疏、分分合合的模式,一直持续到我们长大,以至于演变成现在的流行语—“能不能带我玩一个”,或者,“他们不带我玩了”。谁在圈里、谁在圈外这一套,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比拼,从某一方面来说,不就是我们进完一个圈、还想进另一个圈么。我们心里认定,只要进了那个圈,就会让我得到更多认可、更多资源、更多权力。路加福音对于耶稣来到世上服侍的独特刻画,就在于,耶稣总是不断地找寻着那些圈外的人—不论是身体上有疾病的、心灵破碎的,还是道德上破产的,直到真的将他们寻找回来为止;而这让那些圈内的人极为不爽。耶稣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圈外的人?圈外的人怎样才算被寻回?圈内的人又为什么不爽呢?这就是今天这篇讲道中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一、吃饭

“带我玩”这件事在路加福音里,集中体现在跟谁一起吃饭。上一章耶稣在宴席上的比喻,劝诫宗教领袖,请客不要只请那些能够回请你的、反倒要请那些完全跟你不是一伙的。换句话说,别只跟自己人玩,要跟那些边缘的、格格不入的、不那么受欢迎的人玩。耶稣自己就是这样。以前我们讲过,在那些诡诈、贪婪、伙同罗马当局欺压勒索同胞的税吏当中,耶稣找到了利未,并在利未办的party上跟其他税吏、罪人一起吃喝。这一举动引起了宗教人士的不满,觉得耶稣你好歹也是一位牧师,怎么能跟那些人坐一桌吃饭呢?你不想想他们是怎么逼迫我们的?后来又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到家里吃饭,结果吃着吃着,来了一个有罪的女人,对耶稣做出了极为亲密的感恩举动,耶稣欣然接受了。这又让那位宗教领袖心里嘀咕说:“你要真是像我想的那样是位先知,就该知道,这个女人可是做出了那种事情的啊!” 大家能体会耶稣那个时代的税吏和罪人,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冲击了吗?更何况是那些热衷于遵守律法的宗教领袖呢!就像保罗说他自己所以,这里的“罪人”,跟现在的基督徒所认知的—“在福音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罪人”,就是指那些真的做出了道德败坏的举动、你也不想跟他们有所来往的“坏人”。这么一对比,你会发现,法利赛人的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吧!

但是这么一来二去,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坏人都来靠近耶稣。十五章1节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路15:1) 另一个版本说:“税官们和其他同样声名狼藉的罪人常常来听耶稣的教导”(15:1, 新普及译本) 。在此之前,耶稣向大众传道的时候,来找他的主要是患病的、被鬼压制的;他跟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也只是当他安息日医治病人时,零零星星地发生在会堂里。而现在,随着耶稣吸引了越来越多、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在会堂里的人到他面前,宗教领袖跟罪人税吏之间的冲突公开化了,跟耶稣之间的矛盾也白热化了。“法利赛人和律法教师就谴责耶稣跟这些罪人交往—居然还跟他们一起吃饭!”(15:2,新普及译本) 正是宗教领袖们因为耶稣跟罪人一起吃饭感到被冒犯,耶稣才讲了后面这三个比喻。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十五章前两节的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以及浪子的比喻。这几个比喻不仅仅是在讲,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罪人蒙恩得救了上帝有多么开心;它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宿怨,讲的是我不想带他玩、上帝却带他玩了怎么办,讲的是当一个在我看来完全不配得救的人如果信了主,我当有什么样的心情。

二、寻找

接着,耶稣就给他们讲了第一个丢羊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耶稣给他的听众假设了一个场景—假如你有一百只羊,丢了一只,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说,咳,算了,丢一只丢一只吧,反正我还有九十九只呢!不,你不会!你会把那九十九只撂一边,然后到处去找那只羊,直到把它找着为止。找着之后怎么样?你会不会把这只羊揍一顿?不会!你会紧紧抱着你的羊,稀罕得不得了,说:“可找着你了,我的小可怜!” 然后看它走丢了那么可怜,就高高兴兴地把它扛在肩上回家去。到家以后呢?你会不会整晚拉着个脸、特别丧?不会!你会赶紧给你的哥们儿打电话,告诉他:“我跟你讲啊,今天我放羊的时候丢了一只,于是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地找它,最后可算把它给找回来了,实在是太高兴了!今晚有没有空,请你来我家吃饭,跟我一起庆祝一下!” 而这个比喻的份量在于:你们当中哪一个不是这样呢?你们谁不是这样呢?一百只羊在当时来讲,不算土豪,肯定也属于小康了。即便拥有那么多只羊、只丢了一只,这个人也无论如何要把那一只给找回来。为什么呢?因为这只羊有价值。

我上大学时,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读英文资料,不离手的是一本厚厚的牛津英汉词典。那本词典上被我花花绿绿地划满了道,每天就放在自习室书桌底下的架子上。有一天我去图书馆,发现我那本词典没了,被人换成了一本脏兮兮、破破烂烂的词典。我当时特别生气,周围的人告诉我,好像是被一个什么样的人给拿走了。那天上午我就没有去上课,找了好几个自习室都没有找到,就坐在位子上等。差不多到了中午,有个人在门口晃了一下,旁边的人说,好像就是那个人。我就赶紧追出去,跟着那个人进了对面阅览室,看到他拿了一本词典放在桌上,远远地我就知道那本就是我的。后来我把那本词典要了回来,在翻开书页的那个侧面上写了“见字如面”四个字。这只是我众多丢东西的其中一次。但是在这一次中,我经历了那失而复得的欢喜快乐;这件事也让我跟同学们津津乐道了好久。

下一个关于丢失银币的比喻也是类似的结构—你们哪个女人要是有十个银币,丢失了一个,她会不点上灯、打扫一遍房间,然后把每个犄角旮旯都找一遍、直到找着那个银币呢?为什么非得找着不可呢?不是还有九个吗?因为那一个银币很有价值,相当于一天的工资呢!找着以后呢?恐怕也会忍不住跟自己的闺蜜分享一下:“哎,你知道我今天差点丢了多少钱嘛?结果给找回来了!太开心了!” 如果你有过丢钱的经历就知道,本来那钱是你原有的,可是当你把它丢了、最后又找回来时,那种高兴劲儿,就好像这钱是白捡的一样!

这两个比喻字面上在讲什么呢?前半部分在讲,一个人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有价值的宝贝,会竭尽全力地去找寻他所丢失的,直到找着为止。主人失去一只羊,要把其余那九十九只先留在旷野,一个人在山间来来回回地找寻那只走迷的羊,直到找着为止;主妇失去一个银币,就点上灯,打扫屋子,仔细寻找,直到找着为止。这是在场的男女听众都能产生共鸣、也深有同感的生活场景。而比喻的下半段呢,讲的则是失而复得的主人,找到了那丢失之物有多么兴高采烈!那种兴高采烈是绝不能一个人自己偷着乐,而是一定要跟人分享出来、要大声宣扬出来、要一起吃喝唱跳来庆祝。

三、欢喜

然后,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15:7);又说:“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15:10) 到这里,比喻的本体终于揭晓。谁是那走迷的一只羊、丢失的一块钱呢?就是一个罪人。“罪”这个字,在原文里的意思是偏离靶心。靶心是什么?靶心是神的心意。也就是说,罪人,就是从神的心意中失落的灵魂。而“悔改”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心转向神、重新回到神的面前。如果一只走迷的羊被找回来都让男主人那么高兴、一枚丢失的银钱被找回来也让女主人那么开心,更何况是一个男人或女人失落的灵魂重新回到创造他们的上帝面前呢?难道不应该是天地为之震动、江河湖海为之奔腾、天使天军也为之欢呼歌唱吗?是的,正像耶稣所说,一个罪人悔改,天上大大地欢喜,众天使也快乐。而这样的一个罪人,也包括像耶稣那个时候的税吏、以及今天顶着各种各样让你觉得被冒犯的头衔的人。他们可能是伤害过你的人、背叛过你的人、剥夺过你的人、监禁过你的人,可能是你所看不起的人、你所痛恨的人、你所恶心的人、你所不齿的人……有一天,这样的人信主了,受洗了,来到教会了,甚至进入小组了,你会欢喜快乐吗?还是会不满、抱怨、甚至谴责那个把他/她找来的人呢?

圣经里有一个先知,是不是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上帝让他去一个十恶不赦的罪恶之城宣告审判。这个先知心说:我不去、不去、就不去!于是,上帝让他经历了一次“死里复活”,之后他终于服了,但是对于上面交待的工作依然完成得非常敷衍了事。没曾想,就这样,这个罪恶之城居然从上到下全都放下屠刀、金盆洗手了!可想而知,上帝一看他们态度挺好,也就不发火、惩罚他们了。这下可把那个先知气坏了,说:“哼!我就知道你会这样!不如让我死了算了,你跟他们玩去吧!” 于是,上帝又在这个先知身上上演了一出“得而复失”,让他体会到失去的心疼。最后告诉他:“这么一棵能遮荫的植物,也不是你种的、也不是你养的,死了你还心疼成这样,更何况城里那成千上万、活生生的人呢!他们是我造的、是我养的,如今他们迷失在歧途上,我怎么能不把他们找回来呢?” 

原来,失而复得的欢天喜地,是因为失去时的痛之入骨。堕落如罪人和税吏,也是上帝按着他的形象所造的、属于他的、且宝贵的。一只羊有多么宝贵?那就是—纵然我有一百只羊那么多,丢了一只我也不干。一块银币怎么体现它的价值?就算我有十个,丢了一个还有九个,我也必须得把那一块找回来。这就是它们的价值、它们的宝贵。而人的灵魂、任何一个人的灵魂,哪怕是最卑微、最渺小、最失丧的一个,难道还不比一百只羊中走迷的那一只、十块钱币中丢失的那一块贵重得多得多么!一个罪人悔改、重新回到上帝面前的灵魂,难道不值得欢天喜地、手舞足蹈、杀羊宰牛、呼朋唤友地庆祝么!

那,为什么当税吏和罪人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时,文士和法利赛人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呢?又是什么让先知约拿死都不愿意去尼尼微城宣告上帝审判的信息呢?作为被托付了传讲上帝心意的先知、和握有上帝律法钥匙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既不为着罪人们的失落而难过,也不为着税吏们的悔改而欢乐。而恰恰是在这抱怨、愤怒与欢喜、快乐的两种反应的对比之下,显出了所谓义人的迷失。

耶稣在失羊的比喻中最后说道:“一个罪人悔改,比起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更能使天上欢喜”(15:7,新汉语译本)。我想,真正让听众感到刺耳的,在这儿呢。作为已经信主了的基督徒,听到这句话可能忍不住会对号入座。谁是罪人、谁又是无须悔改的义人呢?已经信了主的话,应该算是后者吧?那这样的话,是不是上帝偏心?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回到经文本身,来看这组对比究竟是指向谁。显然,“罪人”指的就是第1节中的“税吏和罪人”(15:1),而“无须悔改的义人”指的就是那些对耶稣接待罪人极为不满的“法利赛人和文士”(15:2)。这些宗教领袖肯定心想:什么?我们九十九个热心遵守律法的人,还不如一个税吏悔改让上帝高兴?问题是:到底存在不存在“无须悔改的义人”呢?在前面第十三章,耶稣针对当时的灾难事件告诫人们: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于是,税吏和罪人来找耶稣、要听他讲道,因为他们知道靠自己不行;而法利赛人看到耶稣跟那些人一起吃饭就极为不满,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律法中的洁净条例,他们认为守住了那个就守住了他们圣洁的、义人的地位。为此,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耶稣;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守住自己跟税吏、罪人之间的那堵隔断的墙,并且因此而高人一等。后面在十八章,路加说他们是“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18:9),也就是自以为义。而这,就是所谓的、“无须悔改的义人”的迷失。他们失落,是因为他们只依赖于自己的行为、却不再仰望上帝的恩典;是他们立起了自己的义、却丢弃了上帝的义;是他们为了遵行律法而遵行律法,却失去了行公义、好怜悯的心……

十几年前,我去新疆短宣,听到在那服侍的宣教士说,有些汉人弟兄姐妹不愿意给维族人传福音,认为他们不配上天堂。当时我听到这话,感到震惊又难过。后来慢慢发现,在教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或许,我们要问问自己:我的心里是不是也住着一个法利赛人、偶尔就会蹦出来一下?会不会在某一刻,我的心里也同样容不下那样一个税吏或罪人?可是,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自己迷失到那个地步呢?

四、悔改

在讲述今天这两个比喻的时候,耶稣最后揭晓了走迷的羊和丢失的钱比作什么、主人的反应比作什么,却唯独隐去了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个不辞辛劳、甘愿付上一切代价去把羊找回来的那个人是谁呢?那个人就是讲这两个比喻的主耶稣!当一边面对着那些臭名昭著、不招人待见、却靠近他的罪人和税吏,一边又面对着那些自以为义、为他跟罪人一起吃饭感到忿恨的宗教领袖,而这两拨人彼此之间又水火不容,耶稣要对他们讲什么呢?他说,我来是要寻找你们、寻找你们每一个!他从天上来到地上,为要寻找我们,寻找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失丧的灵魂—这正是路加福音要带给我们的好消息!我而们现在能够来到父神面前的每一个人,都见证着被耶稣找到的事实。

悔改之前必有寻找,而且是一定要找到、不找到就不罢休的那种寻找。

罪人跟法利赛人的不同在于,他们挨近耶稣。路加福音我们已经讲了一多半,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耶稣专门针对这些罪人的行为和道德作过任何评判?但是耶稣寻找他们、呼召他们、跟他们一起吃饭。耶稣鼓励、纵容他们继续犯罪吗?不!每一次,他都说:“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但,正是在他那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的寻找中,他们才被神的爱融化,所以才有了利未在家里大摆宴席,才有了女罪人用眼泪打湿耶稣的脚、又用头发给他擦脚。我们也是一样。正是在这样地被找寻后,我们才悔改了,我们才终于回转向神、愿意重新来到他的面前了。不是我们自己找到了神,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耶稣找寻回来的,哪怕渺小、卑微、堕落如我。如果我们还偶尔想要转向神、还有时想到神的话,甚至遇到困难时还想跟他唠一唠,那都是因为我们是被耶稣找寻回来的,在我们还不认识神、甚至敌对神的时候。

但是,当我们被找回的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会慢慢忘记起初我们是怎样被主找寻回来,于是渐渐地从他的恩典中失落。所以,与其说税吏罪人和宗教领袖是两类人,不如说他们是人的两种状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失落、迷失的时候,我们是相对谦卑、愿意倚靠上帝的,对他人也抱有更多同情和怜悯;而当我们蒙了恩、开始好起来,我们不知不觉中会窃取神的荣耀、自以为义,然后看不起别人。我们就在这种像钟摆一样的循环往复中,更认识自己,也跟认识神。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现在是处在失落的状态中、还是被寻回的状态中呢?还记得吗?他曾来到这个世上,传讲天国的福音,为你的罪流血舍命,又在你的个人生命中找到你。还记得吗?他曾在你最失落、迷茫的时候找到你,亲自将你背起,就像那个主人把走迷的羊扛在肩上。还记得吗?虽然你跟神有很多摔跤、很多对抗、很多不解、很多受伤,甚至你都不相信他是真的了,他还是藉着各样的恩典、各样的安慰、丰丰足足的预备来找到你。

愿我们每个人都被耶稣完完全全地寻回,并且在与神和好的关系中,为着每一个被耶稣找寻回来的灵魂感到欢欢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