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讲到半夜”——2023年1月15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经文:【徒20:1】 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徒20:2】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或作众人)然后来到希腊。【徒20:3】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徒20:4】 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徒20:5】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徒20:6】 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在那里住了七天。
【徒20:7】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掰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徒20:8】 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徒20:9】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徒20:10】 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徒20:11】 保罗又上去,掰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徒20:12】 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得的安慰不小。
【徒20: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徒20:14】 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徒20:15】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徒20:16】 乃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以弗所这个城市作为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服事中心,是保罗停留时间最长,也是福音果效最为轰动的城市,而发生在以弗所的骚乱,可以看为是保罗在以弗所及整个保罗宣教旅程的转折性事件。这件事,不但令保罗看为他离开以弗所的时间到了,而且也被保罗看为他启程去往罗马的时机也到了。所以,保罗离开以弗所之后对各教会的访问,其实是告别性质的,是保罗在整个亚细亚地区和马其顿希腊半岛服事的收尾工作。

今天这段经文就记录了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从以弗所离开之后,对各教会访问的行程,主要是对特罗亚和马其顿-希腊半岛教会的访问记录。保罗想要在去罗马之前,要为他最挂心的几件事作最后的努力。我们也主要从三件事情来分享这段经文:一,保罗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捐项筹款;二,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访问,三,保罗在特罗亚教会所行的神迹。

一、“往马其顿去”

1.“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

在保罗离开以弗所之前,“请门徒来,劝勉他们”。这里的门徒应当是指以弗所教会的同工们。我们要思想这个时候保罗离开的时机。以弗所的骚乱从某个角度说,虽然底米丢等人将矛头指向了保罗,但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对保罗进行了直接的驱逐。而且这次骚乱被以弗所城的书记给安抚平息了。因此,保罗在骚乱之后从以弗所的离开,不是完全被外在环境逼迫下不得不走,而是保罗把这次事件解读为这是上帝带领他要离开以弗所的一个明确信号。保罗是主动选择要离开,其实他早已决定要离开以弗所,这个事件就是时机。因为,一方面,这次骚乱本身看似是向着保罗来的,实际上是对福音的反对,因为保罗所传福音的果效影响了以弗所城里银匠的生意。这跟过去其他城市犹太人因保罗说耶稣是基督而逼迫稍微有些不同,以弗所城里的骚乱主要是因为信耶稣的人太多,以至于影响了某个行业的经济,从而引发了外邦人的不满和聚集,这个骚乱的动静虽然很大,但从对保罗敌视的深度上来看,不如犹太人对保罗的仇恨。实际上,即便是保罗在发生骚乱前某个时间离开了,只要福音兴旺,保罗在不在骚乱都会发生。另一方面,骚乱被以弗所的官方给平息了,这就表示后续外在对教会的逼迫和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这种从民间发起的对福音的反对,既表明了福音扩展的极大果效,可能也意味着以弗所城福音大大兴旺飞速发展的时期过去了。教会到了向下扎根,向内建造,要在这个城市立定脚跟,对抗世俗和异教冲击,稳步发展的时期到了。这也表明保罗在这里的福音使命完成了,可以离开了。以弗所教会独立面对压力和建造成长的时期到了。所以,保罗就藉着这次的事件,让以弗所教会的同工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教会中的带领和牧养责任。因此,保罗的劝勉可能主要是对他们的鼓励和提醒。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起牧养教会的责任,提醒他们在哪些方面要格外谨慎和警醒。

但这个时候保罗选择离开,对于以弗所教会来说可能是个挑战。虽然这次骚乱不是对教会的直接逼迫,但对于以弗所教会还是有很大的冲击。或许有人会认为,在教会面对争战,面对压力的时候,保罗应当留下来继续牧养和帮助以弗所教会一段时间,等教会更加稳定和成长之后,保罗再选择离开。这个时候离开,的确需要和以弗所教会的同工有较多交通,有深入一些的劝勉。// 具体内容应该就是保罗后面对以弗所长老们的临别赠言。

显然,这次离开,保罗已经是做了不再回来的准备。就像前面说的,实际上在以弗所骚乱发生之前,保罗已经决定要离开了,并已经规划好了下一个阶段的行程路线,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徒十九21)。

2.“往马其顿去”

保罗离开以弗所之后的访问对象很清楚,就是马其顿和希腊半岛的众教会。但保罗选择了向上往北的路线,他再次访问特罗亚这个城市。和第二次旅行布道进入马其顿一样,从特罗亚坐船过去,并沿着和第二次旅行布道一样的路线,访问马其顿和希腊半岛的众教会。这次保罗访问马其顿和亚该亚的教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一,他要亲自再去一趟哥林多教会,想要把哥林多教会内部的问题,以及与他个人的纠葛,一并处理好。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保罗在以弗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并传到了保罗耳中,“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分争”(林前一11)。其实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之前已经给哥林多教会至少还写了一封书信“我先前写信给你们,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林前五9),哥林多教会也曾给保罗回信,“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林前七1),而且在写哥林多前书之前已经派提摩太去他们那里(林前四17)。哥林多前书应该是保罗在以弗所三年期间后期最后一年间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我要从马其顿经过,既经过了就要到你们那里去。或者和你们同住几时,或者也过冬。无论我往哪里去,你们就可以给我送行。我如今不愿意路过见你们。主若许我,我就指望和你们同住几时。但我要仍旧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节”(林前十六5-8)。

在哥林多前书之后,保罗应该还写了一封非常严厉的书信,“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愁。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林后七8),这封书信只在哥林多后书里面提到过,这封失传的书信是保罗委托提多送过去的,而且也的确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保罗对于这封严厉的书信会有什么效果心里忐忑不安,在内心焦急的情况下,他从以弗所离开后就先到特罗亚去迎着提多。可能保罗跟提多说好了送信后从腓立比-特罗亚这个路线返回,但是在特罗亚“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林后二13),保罗在腓立比等到了提多,并从提多这里听见了好消息(林后七6-7)。哥林多教会的人愿意悔改,愿意跟保罗恢复关系,这让保罗非常高兴。立刻在腓立比写下哥林多后书,并再次委托提多给哥林多教会送过去。然后保罗依次经过帖撒罗尼迦、庇哩亚,赶往哥林多,并在哥林多住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中,保罗写了著名的新约经卷《罗马书》。// 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应该是住在该犹家,因罗马书中对罗马教会的问安曾提到“那接待我,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问你们安”(罗十六23)。

在路加笔下,保罗离开以弗所后,只简略地两三节经文,保罗就到了哥林多。保罗之所以选择从以弗所到特罗亚,从特罗亚到腓立比,然后到哥林多,这其中路线选择的原因和中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从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得以补充。从中看到了保罗对教会丰富细腻的情感,因为和哥林多教会之间的“冲突”在他内心所造成的伤痛,看到关系恢复之后他内心的喜乐。他是在焦急中离开以弗所,在急切中赶路到腓立比,但从腓立比再出发就是喜乐的心情了。// 这也从侧面看到提多这个弟兄不但是作为信使上千公里不停地来回奔波劳苦,而且提多还颇有使人和睦的恩赐。

第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保罗这一次拜访马其顿和希腊众教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耶路撒冷教会募捐筹钱,“论到为圣徒捐钱,我从前怎样吩咐加拉太的众教会,你们也当怎样行。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若我也该去,他们可以和我同去”(林前十六1-4),到达哥林多之后在罗马书中保罗再次提及这事“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士班雅去”(罗十五25-28)。保罗想藉着外邦教会有一些捐献是给耶路撒冷教会中生活有困难的肢体,让外邦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之间的关系亲近起来,好消除至少减弱因为律法传统所带来的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对立。// 保罗在离开以弗所的时候,应该是已经收集了以弗所及周边教会的奉献款项,委托其他同工带着,然后一同去访问马其顿和亚该亚的教会。

3.“从马其顿回去”

当保罗抵达哥林多的时候,正值冬天,出行不便,他就有意在哥林多多停留一段时间,保罗的计划是等到春季的时候,就可以坐船直接去耶路撒冷,可能还会去安提阿正式告别,就启程去往罗马了。所以,保罗一开始的计划是,跟第二次宣教旅程一样,从哥林多-坚革哩坐船走海上,返回耶路撒冷。但是,上帝却不是这么安排他的后续行程的。他不能从哥林多直接坐船返回,因为“犹太人设计要害他”,很可能是哥林多的犹太人准备要在保罗坐船的路上谋杀他,海上毁尸灭迹很容易。因为保罗所计划去往耶路撒冷的时间,跟各处散居犹太人坐船去耶路撒冷过节的时间是重合的,此时正是犹太人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五旬节的日子。这就不是错开一两天行程的事情了,每天都有很多犹太人坐船去往耶路撒冷。因此“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保罗改为向北走陆路,绕一个大圈,从特罗亚坐船回耶路撒冷。保罗改变路线,不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安危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保罗这次从外邦教会给耶路撒冷教会筹集了一大笔钱,他要考虑这笔钱能安全地带到耶路撒冷,不能在路上出什么意外。因此,从各种因素考虑,保罗就决定,让其他同工也避开犹太人,但是不跟保罗一起,而是同工们带着钱先走,他后面再走,约好在特罗亚汇合。

犹太人想要杀保罗,这一方面表示犹太人对保罗的仇恨到达了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明了神藉着保罗所传的福音在各处的继续兴旺发展。当犹太人看见保罗所到之处,教会建立,很多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信了保罗所传的福音。他们对保罗的仇恨已经到了必须要取他性命的程度。// 可能这里就已经暗示了保罗这次回耶路撒冷会遭遇患难捆锁。

4.“同他到亚西亚去的…”

路加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陪保罗一同去往耶路撒冷的人员名单。这个名单很可能是各教会所差派的代表,共提到了七位圣徒。(有人说,这里之所以提到七位同工,就是以此作为整个外邦教会的代表)。马其顿教会的代表有三位,“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这是庇哩亚教会的代表;“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这二人可能是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代表,其中亚里达古在以弗所的时候就跟保罗在一起,曾在以弗所的骚乱中被人捉拿到官府面前。小亚细亚地区的代表有四位,特庇教会的代表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这个该犹和在以弗所骚乱中被带到官府面前的该犹并非同一个人,因为与亚里达古一同的该犹是马其顿人(徒十九29),提摩太一直就是保罗的同工。还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推基古应该是一路陪伴保罗到了罗马,然后作为保罗的信使把保罗写给各教会的书信送过去,保罗曾在以弗所书(六21)、歌罗西书(四7)、提多书(三12)和提摩太后书(四12)中多次提到他。特罗非摩跟着保罗到达了耶路撒冷,并因为有人看见他和保罗在一起,被犹太人控告保罗说他带外邦人进了圣殿(徒二十一29),这两位很可能就是以弗所教会的代表。// 跟保罗一同去耶路撒冷的除了这七人还有其他人,路加可能是叙述了其中和保罗分开那一队同工的名单,路加本人,可能还有提多陪保罗后出发。

保罗这次为什么要带这么多外邦教会的同工一起去耶路撒冷呢?保罗的想法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为了让耶路撒冷教会和外邦众教会的同工认识,拉近彼此的关系;二,也让耶路撒冷教会直观地看到外邦教会的成员,他们对外邦教会的认识就不是单通过保罗的见证,而是他们亲眼看见了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这也为保罗服事的果效和使命的成就提供了见证。三,通过这些外邦教会的同工,耶路撒冷教会就知道了保罗跟他们所说的在外邦工作更加细致和具体的层面,也可以知道保罗所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没有不实之处。这样,会消除很多对保罗在外邦宣教的误解和质疑。

5.“我们从腓立比开船”

为避开犹太人,只能向北走陆路走一个更远的路线,这样保罗一路的行程时间就需要仔细规划。这一点从路加记载从腓利比出发有非常具体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来,“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保罗照着犹太节期来数算和安排他返回耶路撒冷的行程。路加特意在这里提到了从腓立比到特罗亚所用的天数,是为了传递出一种按天计划行程时间上的紧张感。// 从特罗亚坐船到尼亚波利正常情况下一天就可以(徒十六11),但他们从尼亚波利到特罗亚因为风向的问题,竟然用了五天的时间才到。

保罗这次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的访问路线是先到腓立比,一路到达哥林多,然后从哥林多又返回到到腓立比。在第六节经文中,使徒行传的写作视角,又变成了路加的第一人称视角。可能,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在特罗亚和路加遇见之后,他们一同到达腓立比,路加就一直留在了腓立比,牧养腓立比教会。时隔六七年之后,保罗再次访问腓立比,就准备这次带路加一起去往罗马,所以路加就离开了腓立比,再次跟保罗一起踏上宣教旅途。

二、“到了特罗亚”

路加和保罗再次返回到他们两个人一开始相遇的特罗亚城。路加和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中只在一起很短的时间,相遇在特罗亚,行走到腓立比,路加留下,保罗继续前行。现在,第三次旅行布道中,两个人又一同从腓立比出发,来到特罗亚。在这个城市,保罗和提前到达的七位同工汇合,“在那里住了七天”。// 保罗应该是计算了时间,觉得来的及,就有意要参加一次特罗亚教会的主日崇拜。

1.“七日的第一日,我们掰饼聚会的时候”

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出现对主日时间的记载,“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掰饼”。这也是使徒行传中唯一对于外邦教会主日聚会情景的记录。新约教会基督徒的聚会不再是照着犹太会堂的规矩,每安息日的时候在会堂聚会,而是改为每周的第一天,就是星期日聚会。这个时间的选定,是为了纪念基督的复活。而且,可能初期教会每个主日聚会的时候都掰饼,有圣餐。根据哥林多前书保罗对于哥林多教会圣餐聚会时分门别类,有喝醉的,有饥饿的这种情况的责备,可以知道初期教会的圣餐一般是跟爱筵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掰饼祝谢之后,就开始一同享用带来的食物。因为将圣餐和爱筵连在一起出现了各种问题,后来教会的圣餐就将饼和杯与实际的饮食吃饭分开了。

2.“直讲到半夜”

我们不知道保罗是从几点开始讲道的,一般认为在特罗亚的这次主日聚会是从傍晚开始的,但即使从傍晚开始,一直讲到半夜,也是很长的时间了。从中可以看出保罗即将远行之际,心里对教会的挂念,他恨不得把他所知道的,所感动的,在这一次讲道当中全都讲出来。// 我们今天已经很少有这样几个小时听道的经历了。现在一般讲道在四十五分钟左右,不超过一个小时。强度很大的培灵讲道基本上是在营会或者圣经课程。无论怎样,都求神赐给我们渴慕祂话语的心。

可能特罗亚教会的弟兄姊妹也知道这是保罗最后一次和他们见面,最后一次在这里讲道,所以这天晚上赶来聚会的人数就格外的多。当时很多人是在白天工作了一天后,傍晚带着疲累的身体来聚会。但哪怕来了打瞌睡,甚至睡着了,也要来听。很多时候只要来参加聚会,就有圣灵的同在和恩典。当然,今天晚上更为特殊,保罗这是最后一次访问特罗亚教会了,在保罗心里可能觉得这就是跟他们的诀别了,以后见面就是在天上了。所以,保罗此刻应该是被圣灵特别感动和充满,不知不觉中就讲到了深夜。

3.“犹推古”

这天晚上的主日聚会很不寻常,不但讲道的时间很长,还出现了一个意外。一个名叫犹推古的少年人从三楼摔了下来,“扶起他来,已经死了”。首先,路加作为一位医生,说犹推古已经死了,是一个专业判断。然后,路加是在圣灵的感动下写作,说犹推古死了,就是对事实的记录。如果犹推古死了,那么后面保罗说的“他的灵魂还在身上”就是对犹推古从死里复活的宣告,并不是在说犹推古只是昏过去了,还没有死。神藉着保罗的手行了神迹奇事。因此,这次发生在主日聚会中的犹推古坠楼事件,就是一个令人惊慌难过的意外+一个令人惊奇的神迹奇事。// 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解读,就是以犹推古的确死了,保罗让他复活了这个前提下来进行的。

第一,这是一个意外事件。路加描述了当时聚会场所的一个细节,“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这是路加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对于犹推古坠楼原因的一个说明。在路加看来,一个房间里面聚集了很多人,又点了很多灯,就会缺氧。又是夏天,又到了深夜,可能白天犹推古干活,工作之后才来聚会。在听道的时候因为疲劳,加上讲道时间很长,空气又不好,就很容易打瞌睡。犹推古又是个少年人,为了凉快点,也为了能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就没有考虑危险,坐在了窗台这个容易跌落的位置。所以,路加对犹推古的描述是“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这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犹推古就从窗台上掉了下去。天热、人多、灯火多,劳累、沉睡、三楼窗台,这既是意外,可能也是必然。//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在敬拜神,难道上帝没有保守的恩典吗?当然有,上帝恩典工作的方式有三种,一即使这些容易发生意外的条件都具备了,在看是必然的情况下,神的确有格外的怜悯可以不让意外发生;二要么就是神允许意外发生,然后像保罗这样行神迹奇事,将一个严重事件给挽回来,更显出神的怜悯和能力;三要么就是意外发生了,也没有神迹奇事,我们承担这个后果,藉此也学习一些功课,知道怎样更信靠神,更好地安排聚会。不论哪一种,凭信心我们知道,神都有祂的美意。我们不能限定神做事的方式和主权,只是我们要在我们当作的事情上去尽心竭力并寻求神的带领和能力的同在。

第二,这是一个神迹奇事。在主日聚会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故,这对于当时的教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家一定惊慌失措,经历了一阵子的混乱、不知所措、哭泣、嚷叫。这时,“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这一幕让我们想起了以利亚救活撒勒法寡妇儿子的场景,“以利亚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耶和华应允了以利亚的话,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他就活了”(王上十七20-21),以利沙也曾行过让书念妇人的儿子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然后他下来,在屋里来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就睁开眼睛了”(王下四34-35)。可能保罗正是在效法旧约先知的做法。显然,神藉着保罗救活了犹推古。因此,当保罗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的时候,就是在宣告神已经让犹推古复活了。保罗这句话一说出来,混乱的场面可能一下子就止住了,大家就不那么慌乱了。

4.“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

只是,路加对于发生在特罗亚的这个神迹奇事的记载,让人觉得有些不同寻常。

第一,保罗所宣告的“他的灵魂还在身上”这句话让人很容易理解成犹推古其实没死,只是昏过去了,他的灵魂本就没有离开他,经过保罗的检查核实了这一点。似乎保罗是避免让众人一下子马上认出,神已经藉着他在犹推古身上行了一个让死人复活的大神迹。我想,很可能保罗此刻就是在淡化众人对于这个复活神迹的关注度,有意让大家把这事看为:这确实是一个意外事件,但经过处理没有留下严重后果。

第二,保罗在宣告之后,让犹推古继续休息,他带领大家重新回到楼上,继续掰饼,继续讨论,直到天亮,好像犹推古这事不算什么大事似的。可能这个事件正发生在掰饼的时候。保罗在宣告犹推古复活之后,让人先安顿犹推古躺卧休息,然后“保罗又上去,掰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显然,如果犹推古没有复活,保罗不可能先作一个虚假宣告,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让大家上楼继续圣餐,圣餐后还继续讲道分享,交谈很久,一直到天亮。既然保罗宣告了,而且还回到楼上继续主日敬拜的各项安排,就表明保罗非常确信犹推古已经复活了。只是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就让他继续睡觉吧。在犹推古休息的时候,在保罗看来,被打断的主日敬拜应该继续进行,不受影响。

第三,犹推古并不是立刻就起来行走,而是一直躺卧到天亮才进到聚会的房间里来。保罗在宣告了犹推古的复活之后,这个少年人并没有马上就起来。很可能是,他依然躺着,甚至可能是恢复到了之前在窗台上睡着的状态。这样,犹推古的复活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有各种猜想的“模糊空间”。从犹推古坠楼摔死到起来行走之间,有一个“缓冲”期。这就不是一个典型的神迹事件。当时在现场可能就会有人想,犹推古真的是从死里复活了吗?若是活了,他为何不站起来还躺在那里?但靠近保罗的弟兄姊妹应该是看到了犹推古已经恢复了呼吸,就知道他已经活过来了,只是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那这些人中也可能会有人想,犹推古真死了吗?他是不是只是昏过去了,保罗是不是下来伏在他胸口,听见了心跳,因此就说他还没死,躺一会就好了?我们需要再次强调,犹推古不是昏迷,而是真死了,保罗宣告他灵魂还在,他就是真的复活了。为何没有让犹推古立刻起来行走呢?这样岂不是会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更加坚固众人对上帝的信心吗?神的心意可能正是要藉着从复活到行走之间躺卧时间的缓冲,也缓冲一下这个神迹对人心灵的冲击和吸引,这样不但在教会内主日正常进行了,而且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也就不那么大。保罗依然不想让自己和同工们被更多的人关注,被人留意到。

总之,整个犹推古复活的过程,加上保罗的处理方式,都给人一种低调处理,特意淡化神迹的色彩,从他的宣告医治,到让大家回到楼上继续主日崇拜,都让人觉得保似乎刚才只是发生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意外小插曲,很快就处理好了,主日不受太大影响,该作什么继续。这应该正是保罗在圣灵带领之下如此处理的一个目的。就在主日,在圣餐记念基督的死和复活的时候,圣灵那让基督从死里复活的能力,藉着保罗也运行在犹推古的身上,让这个少年人也从死里复活了。所以,发生在主日的这个神迹奇事的主角不是保罗,也不是犹推古,而是圣徒聚集在一起以掰饼来记念的基督耶稣。保罗不想让这个意外和随后的神迹把众人的目光吸引走,他竭力将众人的心思聚焦在复活之主的身上。

最后,等到整个主日敬拜的过程都结束了,保罗要启程离开的时候,犹推古才上来,“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得的安慰不小”。这里所说的得的安慰不小,可能是指很多人到此时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保罗宣告了,但是这个孩子没有起来,还躺着呢。可是,保罗却让大家又继续回到楼上藉着掰饼分享交流,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半信半疑中,或者忐忑不安中,就继续主日敬拜了。直到亲眼看见犹推古又重新上楼走到了众人面前,大家才一下子完全放心下来了。可能连保罗此时都心里也一下子放松下来,看见一个完全恢复正常,从死里复活,也从疲劳到充满活力的少年人,心里非常高兴,看着他就感谢神。// 这一个晚上真是峰回路转,惊心动魄。若非神格外能力的保守和同在,谁能处理好这样的意外呢?

三、“来到米利都”

从特罗亚出发,保罗一行的阶段性目标城市是米利都,这个城市同样是亚西亚的一个重要港口,但是这个城市在以弗所的南边。保罗是有意绕过以弗所,准备在米利都跟以弗所的同工们正式最后告别。保罗选择不进入以弗所,一方面是为了奉献款项的安全,另一方面也避免其他意外耽误了去耶路撒冷的行程,就是路加在这里说的“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延”。

1.“他自己打算要步行”

从特罗亚出发时候,保罗让同工们都先坐船走,他一个人走陆路,然后在亚朔碰面。为何保罗要特意和其他同工分开走呢?可能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次保罗一行人身上带着大笔钱财。保罗在当时是一个“著名”人物,他所到之处都比较惹人注意。所以,为了不让人留意到他们这一群人,为了减少对于捐项资金的安全威胁。保罗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尽量避免让人看见和他在一起的其他人,所以,从特罗亚离开的时候,保罗就让其他人坐船先走,他步行去下一个地方跟同工汇合。// 也有可能保罗需要一个人消化沉淀一下过往所经历的事情。

2.“亚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

亚朔是距离特罗亚约三十公里的一个港口,在亚朔汇合后,保罗和同工们一同坐船经过米推利尼,一天后到达基阿对面,再一天后到达撒摩,第四天到达米利都。保罗应该是和同工商量之后,特意选择了这样一条非主流航运路线,一条刻意避开以弗所的航线。我们说以弗所在当时是整个亚西亚的中心城市,几乎所有的船只都会在以弗所停靠。当然,也有为了快速到达其他城市而不经过以弗所的船只,但这样的船只数量比较少。而这恰恰就是保罗所需要的,他需要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稍微偏僻一点的冷清路线。保罗坐船直接越过了以弗所,到达以弗所南边五十公里左右的米利都。

3.“巴不得五旬节到耶路撒冷“

保罗不想在以弗所停留的主要原因,是他想要在五旬节前能赶到耶路撒冷。一方面,他身上带着马其顿等希腊教会给耶路撒冷的捐项,他想尽可能安全地把这钱带到耶路撒冷。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保罗在外邦人中传福音,还坚持反对行割礼才能得救,使得犹太人对保罗敌意很重,不但不信的犹太人恨他,连信主的犹太人也对他有很多猜忌,总认为保罗不尊重旧约律法,所以,保罗也想藉着在耶路撒冷过五旬节,消除一些无端的猜疑和误解,这样更有利于他的宣教使命。

四、结语

这段经文是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后半程,在和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见面前的行程记录。在这个行程记录中,表现了保罗内心的两个方面,第一,他要去更远之地宣教的决心,他把这次对马其顿希腊及亚细亚地区教会的探访,看为是他和他们最后的见面。将来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但是保罗却作了从此不再见面的准备。因为他此时年龄已经将近六十,去往罗马长途的舟车劳顿,盗匪意外,随时可能会丧命。更不要说从罗马去往西班牙,更是陌生旅途,路上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保罗已经做好了,这次一去不复返的准备。他的心志不但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罗十五20),不但是“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他还做好了要死在传福音的道路上,埋葬在宣教之地的准备。

第二,虽然保罗一直带着一种为主舍命的心志在服事,但是他在行事中却谨慎又智慧,不凭着血气和人意蛮干。比如在面对以弗所骚乱的时候,他本要向前,但他听从了多人的劝说时,因为他也判断出他若进去可能会让事态扩大。比如这次面对犹太人想要在船上谋害他时,他就改变了路线躲开。这次保罗去往马其顿和亚该亚的旅途并不是那么顺利,有各种危机和意外。陪同他的同工身上带着在外邦教会所筹集的捐项,这可能是一笔巨款,那个时候钱就是以金银等方式带在身上的,保罗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无论从钱的安全,还是他自身良心的清洁角度,他都需要谨慎处理这一大笔钱如何带往耶路撒冷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路的行程安排上,他自己不携带这笔钱,让其他同工带着,而且他也尽量不让自己给这些同工带来可能的麻烦。

第三,我们看到保罗在服事中的艰难和劳苦。他作为外邦人的使徒,在各样的危险和难处中在向外邦人传福音建立教会的同时,还在努力让外邦和犹太教会合一。虽然他承受了来自自己同胞的各种逼迫,甚至包括犹太基督徒对他的质疑,他却还是在作和睦和关系亲近的努力。

最后我以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书信中的一段经文作为今天证道的结束“我们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免得这职分被人毁谤。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许多的忍耐,患难,穷乏,困苦,鞭打,监禁,扰乱,勤劳,儆醒,不食,廉洁,知识,恒忍,恩慈,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真实的道理,神的大能;仁义的兵器在左在右。荣耀羞辱,恶名美名;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六3-10)。

回应诗歌:《178 心愿歌》

最后更新于 Jan 14, 2023 01:01 UTC